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视角人口结构变化视角下对教育进展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400 浏览:24386
论文导读:
摘 要:本文基于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云南省曲靖市为实例,从人口的自然结构、地域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三方面分析了人口结构变化,思考了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教育良性发展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曲靖市 人口结构 教育发展
人口结构,即按照人口的不同标志研究一定地区、一定时点的人口的内部结构及其比例关系;依据人口结构形成的性质,一般将人口结构划分为人口的自然结构、地域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的状况不仅对人口再生产和人口发展有重要影响,对教育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云南曲靖市第

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人口结构变化对当地教育发展带来的影响。

1. 曲靖市人口结构变化情况

1.1 人口自然结构变化 人口自然结构主要包括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人口性别比2000年为112.85;2010年降为110。0-14岁人口中,2000年男性85.84万人占总人口15.7%,女性68.51万人占总人口的12.53%,2010年二者均分别下降为:男性76.87万人占13.13%、女性62.87万人占10.74%;15-64人口中,2000年男性人口187.67万人占34.33%,女性172.96万人占31.64%,2010年分别增长为男性208.48万人占35.61%、女性193.82万人占33.1% ;65岁及以上人口中,2000年男性16.3万人占3%,女性15.34万人占2.8%;2010年,男性增长为22.15万人占3.78%、女性下降为21.31万人占3.64%。
1.2 人口地域结构变化 人口地域结构主要包括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行政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自然地理结构和行政区域结构都比较稳定,城乡人口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而变动。2000年曲靖市城镇化率为18.84%,2010年增为35.5%,2011年为37.6%。2000年,农业户口人数为425.94万人,占总人口的97.15% ;非农业户口人口为12.49万人比重为2.85%;2010年,农业户口人口为增加为508.96万人占总人口88.25%,其中男性46.14%、女性42.11%;非农业户口67.74万人,人口比重11.75%,男性6.38%,女性5.36%。
1.3 人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 人口社会经济结构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诸多指标,文中选择教育程度结构作分析。从每十万人口受教育情况看,2000年小学阶段44630人、初中21119人、高中(中专)5702人,大学及以上1253人;到2010年各层次人数分别变化为42319人、27027人、8732人、4317人,除小学阶段人数减少外,其余各阶段人数均增长明显。从总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看,2000年为6.12,2010年增加为

7.3。从总人口文盲率看,2000年为11.63%,2010年下降至31%。

2. 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2.1 各教育阶段生源状况受到直接影响 相对于2000年,2010年4-6岁人口减少3.11万人、7-12岁人口减少5.34万人、13-15岁人口增加0.3万人、16-18岁人口增加4.03万人、19-22岁人口减少0.1万人,即学前阶段、小学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生源在减少,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生源在增加。这五个教育层次中,男性人口分别增长-2.16、-3.18、0.66、2.52和0.1万人,女性人口增长-0.9

5、-2.16、-0源于: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36、1.51和-0.2万人,学前阶段、小学阶段和高中阶段男性生源变化较大,而女性生源是小学阶段和高中阶段变化较大。15-64岁人口中,男性增加20.81万人、女性增加20.86万人,这部分人口是劳动力主体,也是在职继续教育关注的重心。
2.2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等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城镇人口比重日趋增加,但总人口还是以农业户口为主。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曲靖市农业户口人口有508.96万人,占总人口的88.25%,中国城乡“二元制”的长期存在,使城乡人口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教育上则显现为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上的不公平。虽然存在部分人口人户分离、农业户口学生享受到城区学校资源等现象,但曲靖至少近七成的农业户口学龄人口还没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城乡办学条件失衡,城乡学校师资配置失衡,尤其是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更为滞后,与城市教育水平差距更大。
2.3 人口文化素质提高对当地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2010年每十万人口中接受过初中教育的人口较2000年增长5908人,接受过高中(中专)教育的人口增长3030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增长3064人,人口受教育程度在提升,文盲率下降了4.32%,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了1.18年,人口文化素质总体水平更高。随着教育的普及、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将逐步由数量上的满足到过渡到质量上的要求,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迫切。
2.4 男女性别受教育不均衡 六普数据显示,6岁及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的男性多于女性,受教育的机会也大大多于女性。从受教育人口占人口比例看,未上过学、上过小学、上过初中、上过高中和上过大学的男性人口占男性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87%、44.56%、34.3%、10.16%和5.11%,而女性则分别为14.08%、44.56%、24.31%、8.1%、1.43%。女性上小学和未上过学的女性人口比例高于男性,其余三种受教育程度的男性人口比例均高于女性,且差距明显。因而,女性教育在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上还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 促进教育良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检测、管理系统 通过计生部门、局、医院和教育管理部门共同联合建立起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系统,将当地人口结构和教育资源相关的基本信息详细输入到系统当中,进行动态的管理,实时预测与监控市内及各县(市)、区人口结构的变化情况,特别是学龄人口结构变动等情况,发掘并统筹全市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可行性及方案,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3.2 重新规划教育网点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网点进行详细盘查,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及优势所在,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带动作用和吸纳作用,采用“并”、“转”等手段,逐步优化教育网点分布,做到既发挥集中优势,又方便学生就地上学。对于部分地区学生上学实在困难的,可根据当地交通状况和经济发展实际,实行专车定点接送或学生在校寄宿。对于已经建成的空余教室,要加以合理利用,可作为图书室、语音室、实验室等,以充分发挥现有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为原则。对于并校后产生的“空壳学校”也可充分用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各种短期培训班等。对于生源不足的城市老城区中小学校,可积极吸纳流动学龄人口入学,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并取消“借读赞助费”的收费,减轻群众不必要的负担,以保证教育机会均等。
3.3 推动教育由“量”向“质”进行转变 学龄人口减少将导致学校间的生源抢夺之战,这势必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努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管理部门要抓住机会积极引论文导读:
导学校并建立教学优势、促进学校间良性竞争。同时,随着人均教育投资比例增大,教育管理部门要重新审视教育质量,重建严格的教育质量观和保障体系,加强资金管理,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手段,将现在教育体制造成的农村教育不强、女性教育不够、职业教育不专、老年教育不全等问题逐个解决,实现教育发展“质”的跨越。
参考文献:
 秦玉琴,向洪等.新世纪领导干部百科全书(第2卷)[M].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