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林子带领学生走进生命林子普通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505 浏览:96028
论文导读: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之树!
学校是什么?学校是一片春意盎然的生命之林!
教师是什么?教师是林间徘徊的培林、护林人!
--题记
语文,最具人文情怀的学科,它多姿多彩,妙趣横生,可似乎由于教师反复的"精"讲,一遍又一遍的作业训练,使得语文学习变成了一场苦役:学生将语文作业放在最后做,没有时间就不做,业余时间看完其他科目再看语文······可见,他们把语文放于何位!身为华夏子孙的我们,难道不感到悲哀吗?语文课的生机与活力哪里去了?是语文本身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还是我们的老师把语文课上"死"了?答案不言而喻。
怎样才能让语文课恢复往日的光彩,重新妙趣横生,多姿多彩呢?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调动学生的情绪,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心态。

一、情景教学,使学生乐于学习。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曾这样说过:"我走进课堂,教学新课时,仿佛觉得自己来到一条清澈的小河边,是那样的明亮、清新,我的新课启始,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关注的心理。"为了能启动学生的情感,我愿意做这一群"蜻蜓"和这一阵"微风"。在课文的学习中我常常为学生创设着美好的情景:几句优美的导语、一段美妙的音乐、一个美好的场景、一幅迷人的图画,尽我所能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他们的情感被启动了,就能非常容易地投入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文章的情感,提升自己的领悟力和感受力,使得主体的情感在情境中得以陶冶、感染。
如在讲摘自:学年论文www.7ctime.com
授《皇帝的新装》时,我请了五个同学分别扮演两个骗子、老大臣、官员和皇帝,让他们走进19世纪的丹麦宫廷,亲自去体会这些人为什么明明看不见却口口声声赞美那根本就不存在的布料。这样,老大臣、官员和皇帝自欺欺人的丑陋嘴脸就"暴露"在课堂上了。课文的讽刺性也就轻松地被掌握了。

二、课堂竞赛,寓教于乐。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其生理、年龄等特点决定了他们争强好胜、不甘人后、喜欢参加竞赛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根据这一特点适当地在课堂中加入这类活动。
在教《古代诗歌五首》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在布置预习时,我让学生去搜集古诗词中有"风""花""雪""月"等字的诗句。在课堂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三组,各派成员轮流说出这些诗句,并说出作者、出处和诗句的意思,最后评出优胜组。学生都积极发言,把小学学过的诗都回忆了一遍,甚至未学过的也能搜集到一起,比预期效果还要好。这样做,对他们积极性的激发、动手搜集的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无须赞扬,只要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就足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和参与的快乐。

三、语文与社会、时事有机结合。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的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不仅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且跟社会、时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把语文的教学与社会、时事分开,就无论如何也体现不了语文的价值,学语文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讲到张晓风的《行道树》时,我把行道树默默地奉献和"所有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两个内容一比较,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想,最后话题也就转向了环保,使他们深刻地了解班级组织回收废纸废瓶这一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并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我想,无论如何,这堂语文中至少思想教育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也是学语文的意义所在。

四、语中思德,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国时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是教学的根本要求。现在的语文课本编排较好地适应了这一要求。每一篇课文,学生都能从中学到做人的准则,而这些准则,都是他们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归纳出来的。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告诉他们做人要勇敢、坚强;《羚羊木雕》蕴含着友情珍贵的哲理;《散步》告诉他们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让他们不要贪慕虚荣等。
总之,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动真心,抒真情,对生命敏感。教育者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精细的感觉,真情投入,让良好的教育在细腻与沉静之中,在敞开与自由之中,在真挚与热烈的情感之中,焕发勃勃生机,走进学生的心田,去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