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均等关于地方财政能力均等化探析理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383 浏览:19872
论文导读:
摘要: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区域之间,省与省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和财政能力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就直接导致各区域,各省份和城乡之间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差距加大。而财政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力保证,因此,实现地方政府间财力均等化才能达到社会公平公正的目的,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关键词:地方财力转移支付均等化
地方财力主要是指地方政府依托公共权力筹集财力,为满辖区内广大居民的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能力。地方财政能力差异的形成,是经济原因和制度原因双重作用的结果。目前,由于我国分税制体制的安排,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总体水平一般,地方财政自给率低下;在接受转移支付后,地方横向财政间财力均等化程度有所提高,不过地区间初次财力分配与财力再分配后的差异程度仍旧较大;地方纵向财政间财力分配不太均衡,表现为级次越高的政府财力越充裕,而最末端的县乡政府财力普遍不足,拉大了城乡间公共服务差距。地方财力差异过大,会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社会的稳定。

1、当前我国地区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间财力分布现状
地区间财政均等化是指政府为各地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财力均等化),反映其水平的具体指标是区域人均财政收入的差异程度,区域人均财政收入的差异程度采取变异系数来衡量,变异系数的值越大,区域人均财政收入的差异程度越高,财力差距越大。

1.1 区域间财力分布状况

通过对各地区人均财政收入变异系数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四大区域间的人均预算收入变异系数从1995年的0.6提高到2005年的0.75,1995~2005年间各地区财政收入差距十分明显。表明这段时期各区域的人均财力差距处于较高水平,且呈扩大趋势;2006以后,变异系数一度下降到2008年的0.5,而2009年又回升到0.63,区域间的财力差距在短暂缩小后继续扩大,没有呈现出缩小的趋势。这一现象表明,虽然随着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5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西部、中部、东北部取得较快发展,与东部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但除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东部地区财源损失严重,属于异常波动年份外,基于经济实力形成的整个区域间财力初次分配不均衡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且呈现上升的趋势。

1.2 区域内部财力分布水平

目前,我国财力的不均等状况不仅表现在区域之间,也突出的表现在区域内部。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二元结构的经济发展体制,我国在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距,财力较好的区县行政能力和社会公共服务能力较强,教育水平、就业水平、治安状况都比较好,而财力较差的区县在这些方面都难以保证。这种状况,不但影响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在财力较差地区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加剧社会的两级分化和社会矛盾。

2、目前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对调节地区财力差异带来的影响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发展较快与相对落后这样一种地区非均衡性发展格局。我国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我国区域间严重的不平衡。
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随着财力的增强和宏观调控能力的提高,我国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转移支付在均衡地区间财力差异、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范了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总体上看,我国转移支付力度在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办法在日益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我国转移支付制度调节我国地区财力差异效果的发挥。
(1)专项转移支付规模较大,覆盖面广,在地方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执行中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十分严重,部分资金成了地方政府的“吃饭”钱,出现了专项转移支付财力化倾向。
(2)现行财力转移支付中,除一般性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以外,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项目虽具有均等化性质,但大多具有专项用途。这些转移支付资金下达地方后,不仅不能增加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论文导读:(4)一些地区省对下转移支付不尽完善,税收返还制度的实施,省以下纵向财力差距及省内地区间横向财力差距不断扩大,基层财政运行困难。这些问题严重的制约了转移支付制度多地方财力差异的调节力度,尽管财政流向中、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绝对数在不断增长,但是东部地区取得的转移支付数量,在财政向地方全部转
地方政府还需要额外增加配套资金。
(3)由于缺乏有效约束和效益评估,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有的地方甚至将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形象工程建设,致使一些基层政府的基本支出需求难以保证。
(4)一些地区省对下转移支付不尽完善,税收返还制度的实施,省以下纵向财力差距及省内地区间横向财力差距不断扩大,基层财政运行困难。
这些问题严重的制约了转移支付制度多地方财力差异的调节力度,尽管财政流向中、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绝对数在不断增长,但是东部地区取得的转移支付数量,在财政向地方全部转移支付中,仍然居相当比重,使得地区间财力分配不均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样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财力差距滚动式扩大,建立在财力基础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更加难以实现。
另外,因为未考虑各地区的支出需要和收入能力的客观差异,缺乏合理的客观标准,导致经济发达地区获得的税收返还数额较大,富裕地区可用于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财力越来越多,而同时贫困地区的财力相对越来越少,严重背离了公平原则。这种分配方式实际上具有地方分权特点,激励了地方的讨价还价行为,削弱了对各省的净转移支付,制约了的自由裁量权,降低了的调控余地,导致最具有均衡性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微不足道,扩大了地区差距。

3、推进我国地方财力均等化水平的建议

我国政府间财力分配制度在不断地完善,使我国地区间、地区内部的财力差异不断缩小,推进了我国共同富裕的实现,但我国财力分配制度仍存在一定的缺陷,构成了一个“劫贫济富”的地区间财力转移机制。它会促使社会经济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城市地区的聚集,进一步加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和财力的不平衡。要不断缩小地方政府间财政能力的差异,最终实现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需要对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力分配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 摘自:学术论文翻译www.7ctime.com

3.1 确保政策上对地区经济的支持

财力随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自中国推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以来,四大区域发展不协调、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有力的政策支持能够有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有力的政策支持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好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做到各地区财政“有钱”分配,进而为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财力保障。

3.2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

由于我国行政级次较多,我国存在政府间职能重叠、财权交叉等一些问题,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责,做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应该正确处理好政治体制与财政体制、政府与市场、与地方三方关系,通过更合理、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的政府拥有与其所承担的职责相适应的财政收入,以保障生活在不同辖区的人民群众公平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实现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目标。

3.3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作更重要的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而区域财政均等化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政策手段。因而全方位地考量我国各区域财政均等化状况,并提出财政均等化改进方案,可为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缓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公平有效地分配财政资金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针对目前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完善。

3.1 规范转移支付的种类和形式

根据均等化和非均等化的特点,将多种形式的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税收返还和均等化的转移支付两部分。在合并规范的基础上逐渐降低一般性税收返还的比重。将体制补助、体制上解、结算补助中的定额结算部分并入税收返还,并在此基础上,适当降低原来税收返还的数额。与此同时,在税收返还过程中进行结构调整,减少对体制上解地区的税收增量返还,增加体制补助地区的税收增量返还。逐步提高过渡期均等化转移支付规模,突出转移支付的均等化功能。

3.2 建立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

对于我国的地区差距并不是简单存在于东西部的地带间,事实上东部也有落后地区,而且一个省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距。在这种客观现实条件下,也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区域经济统筹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公共财政的逐步建立、分税制的不断完善,建立完整的省以下的转论文导读:。我国应当合理确定地方转移支付的规模。规范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完善项目结构。并健全地方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和相应治理结构。以立法的形式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原则、方法、模式、监督治理及有关数据的整理和标准的核定等问题做出具体规定,保证我国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在法律的轨道上正常运作。参考文献张恒龙.转型
移支付制度就显得非常迫切。我国应当合理确定地方转移支付的规模。规范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完善项目结构。并健全地方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和相应治理结构。以立法的形式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原则、方法、模式、监督治理及有关数据的整理和标准的核定等问题做出具体规定,保证我国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在法律的轨道上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张恒龙.转型时期财政竞争与均等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刘寒波.中国县域财政能力差异分析[J].财政研究,200

6.(5).

[3]刘寒波.我国县域经济差距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

6.(5).

[4]王莹.财政均等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