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沟壑黄土丘陵沟壑区潜在不稳定斜坡特点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31 浏览:14422
论文导读:。斜坡坡度大,近于直立。在人类工程活动下多形成基岩边坡,由于砂岩、泥岩的差异风化,以及卸荷裂隙、风化裂隙不断发育,形成不稳定边坡。黄土—基岩斜坡:斜坡上部为中—晚更新世黄土,下部为砂泥岩,坡高数十米至百米,基岩近于直立,其上黄土层坡度60—90°。多位于沟谷中游及中下游,受基岩保护,黄土坡脚一般不再受流水侧向侵
1007-0745(2012)12-0247-01
摘要:根据大量野外现场实际调查资料,并通过室内系统的资料整理,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潜在不稳定斜坡的基本特征和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其治灾效应及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关键词:潜在不稳定斜坡 基本特征 变形特征黄土丘陵沟壑区
1.引言
潜在不稳定斜坡指目前正处于或将来可能处于变形阶段,在各种自然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综合作用影响下,进一步发展可形成崩塌或滑坡灾害的斜坡,是一种潜在地质灾害。根据大量野外现场实际调查资料,并通过室内系统的资料整理,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潜在不稳定斜坡的基本特征和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
研究区处于低山丘陵和黄土残塬沟壑区。每一条沟谷的形成和存在都伴随着斜坡的出现,决定了斜坡在区内广泛分布。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降水变化大,是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不良影响,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破坏,地质灾害频发。研究区不稳定斜坡主要是由开挖而形成的边坡,数量较多,且以发生在黄土中的土质不稳定斜坡为主。

2.基本特征

2.1分布广泛

研究区内不稳定斜坡坡度跨度大、坡形以直线型为主,具有线性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修建公路切坡形成的高陡边坡处,和人工切坡形成的陡崖处。区内基岩中相交垂直—近于垂直节理裂隙十分发育,并与层面相交,致基岩整体性差,黄土质地疏松,工程地质性质软弱,不稳定斜坡大量存在,特别在黄土沟谷源头及上游,有基岩出露的高陡斜坡地段,沟谷侵蚀岸等地带较为发育。
潜在不稳定斜坡的坡度分布区间较大,在30—90°之间,在这一区间内,斜坡均可能形成地质灾害。这一坡度分布范围在研究区非常普遍,77.7%的潜在不稳定斜坡坡度集中在71—90°,其中有42.3%集中在81—90°。<45°的缓坡中也存在不稳定情况,这与坡体内部结构和变形模式有关,如坡体顺坡向结构面、节理裂隙的发育、坡脚开挖等,成为降低坡体稳定性或变形破坏的潜在因素,致使坡体逐渐发展为灾害隐患。

2.2检测难度大

由于潜在不稳定斜坡分布广泛,给监测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难以对每一处高陡斜坡都进行检测。不稳定斜坡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形破坏,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目前还有困难。因此不稳定斜坡就成为危险程度最大且难以进行监测的潜在地质灾害。

3.变形特征

不稳定斜坡只是对斜坡的稳定性做出的定性判断,对其变形破坏模式很难给出确定的结论。由于控制和诱发斜坡变形破坏的因素很多,和这些因素不确定性,因此,斜坡是否必然发生破坏及其破坏方式也是不确定的。结合实际调查情况,不稳定斜坡的发展趋势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斜坡失稳,发生崩塌或滑坡;另一种是较长时间维持不稳定状态。

3.

1、变形破坏模式多样

(1)潜在不稳定斜坡岩土结构类型 黄土斜坡:整个斜坡由中—晚更新世黄土组成,坡高数十米,坡度60—90°,接近90°的较常见。坡面黄土裸露,植被稀疏,柱状节理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www.7ctime.com
发育。这类斜坡大多处于沟谷中上游。黄土中发育的古土壤对黄土斜坡的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与坡向较接近的倾斜古土壤顶面,常成为黄土中的软弱结构面,对斜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基岩斜坡:斜坡整个由基岩组成,主要为砂岩泥岩互层。砂岩中近于垂直层面的构造节理发育,整体性差。斜坡坡度大,近于直立。在人类工程活动下多形成基岩边坡,由于砂岩、泥岩的差异风化,以及卸荷裂隙、风化裂隙不断发育,形成不稳定边坡。
黄土—基岩斜坡:斜坡上部为中—晚更新世黄土,下部为砂泥岩,坡高数十米至百米,基岩近于直立,其上黄土层坡度60—90°。多位于沟谷中游及中下游,受基岩保护,黄土坡脚一般不再受流水侧向侵蚀,滑坡或崩塌现象很少发生。
(2)变形破坏的力学模式
A.滑移—拉裂模式
黄土斜坡和岩土斜坡在天然状态下其内部应力达到基本平衡,坡脚处多种应力集中,坡脚遭到破坏时,斜坡土体向坡前临空方向发生剪切蠕滑,后缘自上而下发生拉裂,一般会形成滑坡。
B.滑移—压致拉裂模式
这种变形模式是有斜坡内部软弱结构面处自下而上发展,出现的情况主要有两方面:一,降雨在地表汇集、下渗,在基岩或古土壤层上形成局部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坡体沿下部层面向坡前临空方向产生缓慢的蠕变性滑移,沿上部黄土垂直裂隙形成拉裂面,沿平缓层面形成滑移面,形成滑坡或崩塌;

二、砂、泥岩斜坡,在开挖后,首先表现为差异论文导读:

性卸荷回弹,沿砂、泥岩层面形成滑移面,随着变形的发展,压致拉裂面自下而上扩展,滑移面贯通,一般形成基岩崩塌。
C.弯曲—拉裂模式
黄土特性之一是垂直节理发育,特别是在高陡斜坡边缘,临空面大,局部土体易沿垂直节理与斜坡分离。在风化作用下发生变形,节理面日益加深扩大,分离的土体与斜坡的联系越来越弱,最终导致斜坡破坏,形成崩塌。

3.

2、变形破坏方式多样

(1)斜坡失稳 主要破坏方式是发生崩塌和滑坡。据统计滑坡或崩塌的形成与斜坡的原始坡度有关。据调查,对不稳定斜坡做出初步预测:不稳定斜坡坡度70°时,以崩塌为主要破坏模式,基本不发生滑坡。
(2)维持不稳定状态
斜坡在演变过程中,会出现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变形和破坏,斜坡的稳定是相对的,不稳定是绝对的。斜坡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因此,绝大多数地质现象对于我们当前某一时期而言处于相对平衡或静止状态,还有一部分处于临界平衡状态,在诱发因素尚未达到一定程度以前这种临界状态可以继续保持较长时间。
三、结论
通过对研究区潜在不稳定斜坡的统计,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潜在不稳定斜坡的基本特征和变形特征,明确了其变形破坏模式,对预测和防灾减灾方案的选取具有指导意义。由于在人类活动区域一旦发生斜坡失稳就会产生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因此对于稳定性较差尤其是稳定性差或已出现局部变形的斜坡应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时防治。
参考文献:
李金标,陈华. 某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2
罗本全. 震区某不稳定斜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中国水运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