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构建论当代生态文明哲学基础及构建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80 浏览:16934
论文导读: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正是以这样一种跨越时空的恢宏视角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联系和道德评价。由此,关于生态文明的探讨将对解决人类所面对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具有极其重要的论述作用和现实作用。本论文以人与自然联系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轴心,通过对文明与自然联系的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使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越来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存活与进展。如何摆脱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己成为当今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不足。各国政府和社会民众开始积极地探求和寻找解决不足的途径与策略,于是,对文明进展的探讨开始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不足。事实上,工业文明衰败之日,正是生态文明兴起之时。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和谐进展的主导力量,已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特别在中国,生态文明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流文明成分和主要推动力量,是人类在新时代面对深重的生态危机和对传统文明进展方式做出深刻反思之后所选择的一种新的文明进展方式。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正是以这样一种跨越时空的恢宏视角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联系和道德评价。由此,关于生态文明的探讨将对解决人类所面对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具有极其重要的论述作用和现实作用。本论文以人与自然联系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轴心,通过对文明与自然联系的阐述,追溯了人类文明的进展历程,深入浅析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弊端,并在对其进行一系列反思的基础上,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形态—生态文明的界定、内涵、特点和作用进行了论述上的探讨。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构建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以哲学世界观、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结合的视角深刻诠释了生态文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洞悉了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传统生态思想,并浅析了其对生态文明构建的现代价值;同时深入探讨和反思了法兰克福学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生态学思想,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生态学思想为构建生态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论文以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思维方式三个维度对如何构建生态文明,以及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关键词:生态文明论文哲学基础论文构建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6-7
Abstract7-10
引言10-13
第一章 生态文明的论述界说13-18
第一节 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13-15

一、 原始文明时期13

二、 农业文明时期13

三、 工业文明时期13-14

四、 生态文明时期14-15

第二节 生态文明的界定和内涵15-18

一、 生态文明的界定15-16

二、 生态文明的内涵16-18

第二章 生态世界观的形成及作用18-28
第一节 中西方古代哲学家的生态思想18-21

一、 古希腊朴素的生态观18-19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19-20

三、 对古代生态观的评析20-2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观21-24

一、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及对自然环境危机的警告22-23

二、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及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根源的批判23-24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24-28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论述及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揭示25-26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论述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浅析26-28

第三章 生态价值观及其对构建生态文明的作用28-38
第一节 生态价值观的历史演化28-32

一、 原始文明时期的生态价值观28-29

二、 农业文明时期的生态价值观29-30

三、 工业文明时期的生态价值观30

四、 生态文明时期的生态价值观30-32

第二节 生态价值观的内涵32-35

一、 生态价值观的学基础32-33

二、 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内涵33-35

第三节 以生态价值观构建生态文明的原则35-38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性35

二、 主张认识的整体性35-36

三、 重视系统的关联性36

四、 倡导进展的协调性36-38

第四章 生态思维方式及其对构建生态文明的作用38-54
第一节 生态思维方式产生的背景与内涵38-46

一、 生态思维方式产生的背景38-40

二、 生态思维方式的内涵40-46

第二节 生态思维方式的功能与作用46-54

一、 生态思维方式的功能46-49

二、 生态思维方式的作用49-54

结论54-55
注释55-60
参考文献60-6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3-64
致谢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