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传质溶液循环排风热回收系统热工性能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053 浏览:97193
论文导读:本章小结50-52第4章热质塔热质交换历程及其影响因素数值浅析52-704.1叉流热质回收塔热湿传递历程数值浅析52-584.2气液比对热质塔热质交换历程的影响58-594.3入口参数对热质塔热质交换历程的影响59-624.4塔填料尺寸对热质塔热质交换历程的影响62-654.5NTU数及Le数对热质塔热质交换历程的影响65-684.6本章小结68-70
摘要:在工业生产历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湿及有毒物质,造成室内环境十分恶劣,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直接排至室外则会破坏外界的大气环境。对于这种高温、高湿且有毒物质的排风,本论文提出了基于溶液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发生在热质塔中的传热传质历程,如何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评价该热质交换历程,是优化热回收系统的基础,也是研发出高性能、高效益热质塔的前提。本论文采取数值模拟的探讨策略,探讨了工业建筑排风与溶液传热、传质历程的机理和特性,为进展新型、高效的系统提供一定的论述基础,具体探讨内容与结果如下:1、浅析了工业建筑能耗、建筑排风、空调等特点。工业建筑能耗量高,工业生产历程产生大量的热、湿及有害物质,排风组份复杂。排风系统与新风系统距离较远,能量回收利用难度较大,基于工业建筑的各特点,提出了溶液循环排风热回收系统,并浅析了不同工况下排风的热回收处理历程;2、利用溶液除湿历程中的热质交换论述,对热质塔进行热工浅析,并利用NTU-Le模型建立制约单元方程组模型,运用Matlab平台进行数值模拟浅析;通过比较浅析了三种常见盐溶液的表面蒸汽压力、腐蚀性及蓄能能力等特性,浅析结果表明氯化锂溶液的性能优于其他两种溶液;3、对热质塔空气与溶液间的热湿传递历程及影响因素进行数值模拟浅析,探讨了空气物性参数、溶液物性参数、传热传质驱动力在热质塔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各因素对该历程的影响程度。探讨结果表明:空气各个物性参数沿着流动方向逐渐下降,且填料顶部下降的速度较快;盐溶液各个物性参数是沿着流动方向增大,靠近空气入口处各参数增加的较快;传热、传质势都是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逐渐下降,填料上部的传热势下降的比底部快而热势下降的较慢;气液比0.8~1.2时为最优气液比;湿空气与盐溶液的入口温差、湿差不同要求塔填料的最优尺寸也不同;增大NUT数可以提升热质交换程度;Le等因素对热质交换历程的影响不显著;4、通过建立 浅析模型,对溶液循环排风热回收系统进行 浅析及匹配性探讨。探讨表明 效率随着气液比的增大而增加,最后趋于平衡;溶液进口浓度越大 效率反而越低;逆流流型在一定的情况下匹配性可高达100%;5、基于上面陈述的浅析,分别对溶液循环排风热回收系统的热质单塔、热质双塔联合运转提出相关改善措施,通过减少热质塔可逆损失来提升系统的总效率;关键词:工业建筑论文溶液循环论文排风热回收论文传热传质论文数值模拟论文浅析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6-8
Abstract8-10
第1章 绪论10-17

1.1 课题探讨的背景10-11

1.2 溶液循环排风热回收系统的探讨近况11-15

1.3 本论文主要探讨内容15-16

1.4 本论文探讨框架16-17

第2章 溶液循环工业建筑排风热回收系统案例浅析17-35

2.1 溶液循环排风热回收系统介绍17-19

2.2 工业建筑排风热回收案例浅析19-27

2.3 空气-溶液热质交换历程模型浅析27-31

2.4 吸湿溶液在空调领域运用浅析31-33

2.5 本章小结33-35

第3章 热质塔热工浅析及数值模型的建立35-52

3.1 溶液介质的选择35-39

3.2 盐溶液及湿空气物性计算39-44

3.3 热质塔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建立44-48

3.4 热质塔传热传质模型求解48-50

3.5 本章小结50-52

第4章 热质塔热质交换历程及其影响因素数值浅析52-70

4.1 叉流热质回收塔热湿传递历程数值浅析52-58

4.2 气液比对热质塔热质交换历程的影响58-59

4.3 入口参数对热质塔热质交换历程的影响59-62

4.4 塔填料尺寸对热质塔热质交换历程的影响62-65

4.5 NTU 数及 Le 数对热质塔热质交换历程的影响65-68

4.6 本章小结68-70

第5章 溶液循环排风热回收系统性能优化浅析70-83

5.1 溶液循环排风热回收性能评价策略70-74

5.2 溶液-湿空气热质交换历程的浅析及匹配性探讨74-78

5.3 溶液循环排风热回收系统的改善措施78-82

5.4 本章小结82-83

第6章 结论和展望83-85

6.1 结论83-84

6.2 后续工作论文导读:和展望84-85参考文献85-93主要符号表93-95攻读硕士探讨生期间发表的论文95-96致谢96上一页12
和展望84-85
参考文献85-93
主要符号表93-95
攻读硕士探讨生期间发表的论文95-96
致谢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