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空间结构吕宋海峡及南海深层环流观测与数值模拟及机制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315 浏览:24021
论文导读:
摘要:南海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具有丰富的海洋动力历程,而吕宋海峡是连接南海和太平洋的唯一深水通道。对南海和吕宋海峡的探讨一直是各国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但却鲜有关于吕宋海峡和南海深层环流的探讨。而跨越吕宋海峡的太平洋深层水和是连接西太平洋与南海深层环流的重要纽带,是维持南海热量和淡水平衡、支撑南海贯通流,调节印度尼西亚贯通流,影响南海海盆沉积历程、水体循环周期及深海碳循环的关键因子,并且是维持南海深海环流的主要物质来源。本论文利用2008年和2009年吕宋海峡大范围和全深度的CTD、LADCP现场海洋观测数据与HYCOM数值模拟对吕宋海峡及南海深层环流的驱动机制、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和影响因素等不足进行了综合探讨。通过对流速观测剖面和温盐观测数据的浅析发现,吕宋海峡深层有着显著的深层水流动:太平洋深层水以大约2000米深处(σ2:36.82kg m-3)开始进入巴士海峡,流量大约为1.1Sv,深层水进入吕宋海槽后沿其管状地形向西南流动,总流量为1.3Sv,最后主要通过恒春海脊中部的两个通道进入南海。各个观测站的位势密度表明,压强梯度力可能是驱动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的主要因素。参照观测得到的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垂向混合率,本论文设计多个不同南海深层垂向混合率的数值实验揭示了南海深层垂向强混合造成的吕宋海峡两侧水平压强梯度力是驱动机制。并且水平压强梯度力也是造成吕宋海峡深层流流量出现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太平洋深层水通过巴士海峡(1.1Sv)和陶唐海峡(0.4Sv)进入吕宋海槽(1.5Sv),沿吕宋海槽向西北流动的历程中,深层水主要通过恒春海脊第二个(0.5Sv)和第三个(0.9Sv)通道进入南海,最北部和最南部仅有很少量的深层水流出。此外数值实验表明1/12°的水平分辨率即可较好的模拟整个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结构,太低的分辨率无法分辨巴士海峡和陶唐海峡导致太平洋深层水无法进入吕宋海沟进而驱动吕宋海峡深层流,更高的水平分辨率只是会显示更多的细结构,对大的环流结构基本没影响。受吕宋海峡的特殊“管状”地形的约束,底摩擦、地转等因素对其空间结构基本没影响。在准确模拟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的基础上,本论文设计多个实验模拟南海深层环流的驱动机制和空间分布特点。模拟结果表明,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直接驱动了南海深层环流,南海深层环流沿等位涡线(等深线)流动,在整个南海深海盆呈气旋式结构。受论文导读:54.2.1南海深层垂向混合对深层流空间分布的影响98-1014.2.2地转对深层流的影响101-1044.2.3底摩擦对深层流的影响104-1054.3本章小结105-108上一页123下一页
地形和beta效应的影响,西边界流非常显著,海盆中部的复杂海山地形显著对环流结构产生影响。南海深层环流的空间结构常年基本保持不变。不同于吕宋海峡深层环流,地转和底摩擦对南海深层环流的空间结构都有显著的影响。关键词:吕宋海峡论文南海论文垂向混合率论文深层环流论文驱动机制论文空间结构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5-7
Abstract7-11
1 引言11-25

1.1 南海及吕宋海峡地形介绍11-14

1.2 探讨近况14-23

1.2.1 吕宋海峡水交换及深层环流探讨近况14-20

1.2.2 南海环流探讨近况20-23

1.3 科学不足的提出和本论文的主要探讨内容23-25

2 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的观测探讨25-40

2.1 观测设置及仪器介绍25-28

2.

1.1 海上试验设计25-26

2.

1.2 所用仪器介绍26-28

2.2 观测数据的处理及浅析28-38

2.1 数据处理策略28-32

2.2 观测结果浅析32-38

2.3 小结38-40

3 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的数值模拟40-83

3.1 数值方式及混合案例介绍40-45

3.2 数值实验设计和方式配置45-47

3.3 模拟结果及浅析47-59

3.1 吕宋海峡深层水通量47-51

3.2 吕宋海峡深层环流路径51-57

3.3 吕宋深层环流流量的季节变化57-59

3.4 敏感性实验和影响因素59-80

3.4.1 南海垂向混合对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的影响62-67

3.4.2 水平分辨率对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的影响67-74

3.4.3 垂向分层对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的影响74-78

3.4.4 底摩擦和地转对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的影响78-80

3.5 小结80-83

4 南海深层环流的数值模拟83-108
4.

1. 数值实验设置和结果浅析84-98

4.

1.1 南海深层环流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变异84-97

4.

1.2 南海深层环流的驱动机制97-98

4.2 敏感性试验98-105
4.

2.1 南海深层垂向混合对深层流空间分布的影响98-101

4.

2.2 地转对深层流的影响101-104

4.

2.3 底摩擦对深层流的影响104-105

4.3 本章小结105-108论文导读:5.结论和展望108-1115.1探讨工作总结108-1095.2本论文主要革新点109-1105.3未来工作的展望110-111参考文献111-118致谢118-119个人简历119上一页123

5. 结论和展望108-111

5.1 探讨工作总结108-109

5.2 本论文主要革新点109-110

5.3 未来工作的展望110-111

参考文献111-118
致谢118-119
个人简历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