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课程建设《新闻写作》课程建设深思任务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72 浏览:21635
论文导读:
【摘要】《新闻写作》课程作为新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应将消息写作列为核心教学点,回归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覆盖式反复训练,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新闻发现力,引导学生要有采写一体化的思维,树立融媒背景下的采写意识。
【关键词】新闻写作;课程建设;教学模式;采写意识
作为新闻教育战线上的一名小兵,笔者从事新闻写作教学工作已经五年。从2010年开始,笔者参与了校级精品课程《新闻写作》的建设。结合这些年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及思考,现对《新闻写作》课程建设中的一些想法做了如下的梳理。

一、将消息写作列为核心教学点

《新闻写作》课程作为新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向来被寄予厚望,只要是跟新闻写作沾边的教学内容,都会送进《新闻写作》这个大筐里。《新闻写作》课程成了万金油,除了基本的消息、通讯文体外,深度报道、时评等文体也作为授课内容进入《新闻写作》课程。而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要想照顾到深度报道和时评,只能压缩消息及通讯的训练。
但是,消息的写作能力是新闻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能力,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如果没有足够的课时来保障消息的写作训练,那么自然就无法保证学生可以写出合格的消息。这对于《新闻写作》课程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因为连最基本的消息写作都存在问题,那么这门课程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课程存在的意义也会被质疑。
在这些年的教学中,在《新闻写作》课程中进行合理调整优化,压缩、删减深度报道及时评写作,将这些环节改成了解内容,主打消息的写作训练,保障消息写作充足的教学课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回归传统教学模式

当今,信息化教学早已不是一个新鲜概念,信息化教学也成了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尤其是《新闻写作》课程,教师更应该广泛使用网络、多媒体等各种信息化手段,下苦功夫去备课,吃透各种新闻,用最新的素材去锻炼学生获取、筛选信息的能力。
在《新闻写作》课程中,要坚持使用信息化教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各种文体进行项目化训练,最终让学生能独立完成新闻作品。比如针对消息的写作,将消息拆分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背景五大块进行训练,加上消息整体写作训练,整个训练次数不少于十次,每次训练都有特殊的目的,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会写消息。
但是,新闻写作更是一门技能课程,一味的追求信息化反倒得不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写作训练环节。根据这些年的经验,由于网络、手机媒体信息的庞杂冗余,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借鉴过多容易分心,甚至产生抄袭、套构的不良行为,达不到训练写作能力的目的。因此,《新闻写作》课程必须回归到传统纸笔训练上去,用最笨的办法,让每个学生用脑思考、动手写作,通过大量的纸质训练奠定扎实的写作能力。虽然这门课程成了最费纸张的课程,任课教师批改作业的压力也成倍的增大,学生初期也会感到痛苦,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感到欣喜与满足,因为简单的消息写作都能拿得下,写得出。

三、进行覆盖式反复训练,实行面批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张征教授在新闻采写讲座里提出,新闻写作教育应该是“波浪式”的反复训练,一层覆盖一层。这点笔者颇为赞同,《新闻写作》如果能做到不停的进行覆盖式的反复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递进,像拧螺丝一般紧紧相扣,那么训练的效果也会一层层提高。
比如针对消息文体进行分类项目化练习,将消息文体拆分,标题之后进行导语写作训练,紧接着进行结尾、背景训练。在这些分类项目达到训练目的后,继续进行消息的整体训练,整个过程是非常连贯的。只有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进行训练,学生才能由陌生到熟悉,才能较好的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整个消息训练学生动笔不少于十次,加上实行面批制度进行指导,学生也不容易忘记。
作为一门实践技能课程,面批制度能更好的加深教学效果,巩固写作能力。任课教师一个一个辅导学生,及时的去纠正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手把手教学。这样一来,学生训练态度会端正,训练劲头有了保障,从而能够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写作。

四、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新闻发现力

新闻发现力对于新闻从业人员写好稿件非常重要,《新闻写作》课程也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校内外渠道去培养学生的新闻发现力。判断一则新闻有没有新闻价值,又有什么卖点,这些是新闻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笔者让学生通过校内的各种学生活动、会议,学校周边小饭馆、农家乐、孤寡老人生活状况等等,让学生源于:论文资料网www.7ctime.com
参与进去,找到突破口写成稿件,训练学生发现、筛选新闻的能力。
但因为学校所处环境在郊区,加上校外实践成本太高,故大多数训练只能在校内。于是一个问题产生了,校内及周边太过局限,会议、活动类新闻训练还较为便捷,能教会学生简单的消息写作,但其他题材的新闻不好下手,也很难提高。针对校外实践困难,训练内容局限单薄的现状,笔者努力尝试改进,但始终没有大的突破。譬如因为所在学校有学生在上海世、西安世园会、黄陵祭祖等重大活动上当志愿者,笔者让学生联系志愿者进行相关主题的训练,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将几十人都带到现场去采访进行写作训练,成本太高,也不方便展开。
这些问题应该也是所有高校《新闻写作》任课教师最大的困惑。因为,如果无法处理训练空间和训练成本的矛盾,《新闻写作》课程就不能走出课堂,如果不能拓宽写作训练的宽度与广度,也就不能保证学生出门就能直接上手写稿的状态。

五、要有采写一体化的思维

写作能力的提高,永远离不开采访能力的陪伴;采访能写的提高也离不开写作来巩固它。《新闻写作》课程一定要有采写一体化的思维,而且要训练学生有采写一体化的思维,要同等重视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相辅相成,谁都离不开谁。
在《新闻写作》教学及训练中,经常发现学生采访不到位,甚至不会采访的现象也是屡屡出现。新闻采访出了问题,新闻写作训练也便跟着有了困难。同理,在采访训练的过程中,因为没有新闻作品的产生,学生采访技能训练后掌握的也不扎实。
采访课教师进行了种种联合尝试,譬如一起进行外出采写实训等,但因为课程时间及成本的原因,执行起来也是困难重重。什么时候《新闻采访》与《新闻写论文导读:进修改授课内容。对此,《新闻写作》课程应该让学生具备融媒背景下的采写意识。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融媒意识?通过对比各种媒介在同一事件上的不同报道方式,让学生了解、熟悉各种媒介的写作方式,以及如何才能更好的去利用所有的媒介去进行采写。在这样的意识下,通过大量的训练后,学生能掌握各种媒体写作的要求和规范,从而适应
作》课程能做到水融的境地,学生的采写能力自然而然的就上去了。

六、引导学生树立融媒背景下的采写意识

信息时代,网络、手机媒体的兴盛,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结合的越来越紧密,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从业人员不再是传统的平面写作模式。社会及媒体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闻教育也应该跟进修改授课内容。对此,《新闻写作》课程应该让学生具备融媒背景下的采写意识。
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融媒意识?通过对比各种媒介在同一事件上的不同报道方式,让学生了解、熟悉各种媒介的写作方式,以及如何才能更好的去利用所有的媒介去进行采写。在这样的意识下,通过大量的训练后,学生能掌握各种媒体写作的要求和规范,从而适应各种媒介的工作。
以上时这些年在教学中对课程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一些简单梳理。但是不管怎么去建设和完善,《新闻写作》课程都应该教会学生写作的一个基本的原则:用最精炼的文字,最清楚的说出事情的真相。
【作者简介】
马佳明(1987-)男,回族,宁夏同心人,陕西青年职业学院文化传媒系教师,陕西师范大学2012级新闻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