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教学改革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革新学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267 浏览:60853
论文导读: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隐性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等措施,践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罗雨在从事国际贸易实务与相关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沙盘ERP(企业经营实战演练平台)证明其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
摘要:在综合归纳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以及外贸企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探讨了构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新体系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体系构建
1672-5727(2012)12-003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同时,还出台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在这一系列强劲号角的引领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必将蓬勃发展,职业教育的就业竞争力必将显著增强。
国际贸易实务是当前高职高专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报检员、报关员、外贸经理人、跟单员、业务员、外销员等岗位(群)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定位决定了该课程的重要性,其教学应该紧扣岗位(群),实现学生的能力本位,让学生在工作的第一天就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文献评述
国内众多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层面探索性地提出了许多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观点,并做了有益的尝试。
黄钟慰认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或买卖的作业过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并提出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实施步骤及实施双语教学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姚晴霞等人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实训教学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概述了在课程教学中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所作的改革尝试,同时认为综合化的课程改革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左武荣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特点及教学目标出发,分析了当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行目标导向教学改革的思路。
张春峰针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使用外贸应用软件促进教学。
石芸提出应重点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1)应加强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的外贸实务操作技能;(2)应强化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将教学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3)应承认实训室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实验室增加感性认识;(4)加强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学校方面的大力支持。
陈晓梅认为: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要突出国际贸易惯例的讲授,并应及时补充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进展,加强相关课程的融合以创新教学内容,要采取案例分析和讨论法并实行双语教学等教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7ctime.com
学方法,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完善实践教学,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国际贸易人才。
田国杰等人提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应在人才培养中强化实训教学,并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体现完整外贸业务流程的实训教学体系。具体做法是: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岗位群的视角分析工作任务,从而确定实训教学内容;针对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实训教学目标体系;依据外贸流程和具体环节的工作过程确定实训教学的流程和模式;建设校内实训室,实行“学做合一”的校内实训教学;构建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工学交替”的校外实训教学。
张颖认为应通过政策环境、区域经济环境以及外贸企业岗位需求分析,确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提出了“素能本位、理实一体、内外融合”的人才培养原则,主张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校内外实习实训中心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路径进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措施。她还提出构建基于岗位的“素能本位、理实一体、内外融合”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隐性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等措施,践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罗雨在从事国际贸易实务与相关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沙盘ERP(企业经营实战演练平台)证明其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研究,考察了两组48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在沙盘ERP环境下应用国际贸易实务英语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沙盘ERP能培养高效的国际贸易实务团队;(2)沙盘ERP能培养具备较高素质并能与岗位衔接更加紧密的专业人才;(3)沙盘ERP能激发学生学习使用英语的兴趣和能力;(4)沙盘ERP能形成国际贸易实务职业能力。分析表明,全英文环境下国际贸易实务沙盘ERP教学与实战应用都能取得突出效果。
张丽丽分析了实践教学与外贸实践脱节的原因,并以全国商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大赛为借鉴,提出了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引入模拟展销会,以竞赛促教学的新思路。
张君斐认为: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发中应以典型产品贸易为学习情境,选择的典型产品应由简单到复杂;要对典型产品贸易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明确典型产品贸易的工作对象、工作步骤、工作要求、工艺流程规范等内容;要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并进行相应的课业文本设计,形成引导文、工作页等学习材料。实施以典型产品贸易为学习情境的课程,必须建立职场化的教学场所,并应以工作或学习成果为载体进行课程评价。
周净等人认为:应通过建立主题式、多层次、系统性的教学模块,提高教学组织的有效性,灵活应对社会需求,满足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应用型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作为专业基础模块,《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模块的引入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通过下设的分产品子模块、外贸实习模拟教学子模块和操作模块,将学生引领到实务情境,以形成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王辉论文导读:
认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化改革必须深入企业进行外贸业务工作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梳理出外贸工作过程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及能力要求,对知识与技能进行重新整合,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实现课程目标对接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对接工作任务、课程结构对接业务流程、学习情境对接职业情境、课程考核对接职业要求。
孙旭从国际贸易专业社会需求岗位和岗位群的基本技能要求出发,通过搭建课程平台、引进模拟教学软件与自主开展实训课程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提出了构建一个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思路。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某一个层面都做出了贡献,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笔者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基于对“双主体”的认识,探讨构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体系的途径。
体系构建

(一)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析

外贸行业对学科理论的深度要求不高,但要有相当的广度,实践性较强。外贸企业(部门)最看重的不是学生的学历和理论知识,而是毕业生职业意识所显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外贸业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职高专的定位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与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是不谋而合的。
目前,外贸行业大部分岗位是从事国内商品采购、进出口交易洽商、进出口合同履行、报关、报检、跟单和物流等各类服务工作,涉及的专业资格证书包括报检员、报关员、外贸经理人、跟单员、业务员、外销员等。综合这一领域高职人才的共同特点,就是运用专门的技术、业务、经验知识,向特定人群提供支持与服务。他们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服务对象有深刻的理解,并有熟练的交往能力,能够把专门的服务有效地提供给服务对象。
因此,高职外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要求有高深的理论知识,而应突出综合应用性,该行业需求量最大的不是学术型人才,而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人才的关键能力、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但在现实中,一方面,该专业毕业生虽经过在校3年的系统学习,仍然需要用人单位进行较长时间、较多的费用投入到岗位培训上方能上岗;另一方面,部分外贸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而外贸企业却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信息不对称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课程教学的模式、方法和手段等陈旧,缺乏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系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体系。因此,加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系统性研究已成为国际贸易专业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

(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体系构建

校企合作,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法宝,但是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内涵和广度却大相径庭。有些仅仅是签一个合作协议,然后束之高阁;有些在签协议的基础上,再挂上“某就业实习基地”的牌子,然后不了了之。这些所谓的合作,其实不能称为合作,因为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笔者认为,校企合作必须先解决利益和时空上的障碍,基于这样的前提才能谈合作。合作的内容必须包括企业定期派员到学校进行实训指导,让学生接触市场一线的做法和措施;企业每年要优先接纳该专业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学校要定期派教师到企业挂职或者担任顾问,学习市场贸易惯例,帮助企业做好培训工作;学校要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这样才能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
赛学互动,课程与技能“零间隙”学生参赛可以定位为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大赛不仅可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而且还可以把每一次比赛当作一个项目和任务对待;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指导大赛可互相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其结果是实现比赛与学习的互动,课程与技研究生论文www.7ctime.com
能之间的融通。目前,大赛主办比较成功的有中国商业联合会的商科技能大赛和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外贸技能大赛。这些比赛有效地加强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比赛的平台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载体。
全真模拟,业务与流程“零障碍”全国高职院校外贸流程的校内实训,使用最多的是南京世格软件的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其优势是学生通过实训,可掌握进出口业务流程、交易磋商和合同签订的知识,其劣势是学生按照电脑的提示一步一步地操作,是人与机器之间的演示,缺乏一个真实的环境。因此,建议将实训学生按照流程分为8个当事人,对应8个模块,包括进口商、出口商、保险公司、检验检疫局、运输公司、银行、海关、国税局和外管局。通过分模块实训,使学生掌握每一个流程所需要的商业单据和金融票据知识,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人与人交易的真实氛围。
校企合作、赛学互动和全真模拟,可以构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体系,是对以往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一次升华,必将有效地解决教学与实践地点一体化的问题,解决课程与外贸技能之间的距离问题,解决进出口业务履行中各当事人的业务范围和前后衔接问题。
参考文献:
黄钟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6):74-76.
张春峰.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7):114-115.
[3]罗雨.全英文环境下国际贸易实务“沙盘ERP”对抗实战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2):148-154.
[4]张颖.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5):74-78.
[5]张君斐,蒋紫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情境训练教学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0(21):59-62.
作者简介:
仇荣国,江苏苏州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