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捕捉如何捕捉电视新闻细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072 浏览:144357
论文导读:
【摘要】细节可以表达情感、塑造形象、深化主题,是电视新闻语言构成和应用的重要手段。但生活中有大量生动鲜活的细节,记者不可能把所有的细节全部录下,而必须从围绕表现主题着眼,从揭示人物内心入手,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去抓取那些最有感染力、最能触动人心扉、最能揭示主题的“典型细节”,再通过适当的角度、方法将它处理过之后强化在屏幕上。
【关键词】电视新闻;细节;捕捉;敏感性;典型性
在电视新闻中,细节犹如一颗颗闪光的珍珠,具有极大的魅力,选择真实、独特、典型的细节,是增强作品感染力、思想性和可视性的重要手段。《辞海》对“细节”给出的定义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完整描写是由许多细节描写所组成的;细节描写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以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感染力。”
新闻前辈穆青认为细节最具表现力,解决新闻报道概念化的问题,其中一个最好的办法是在采访中多留心观察,善于抓典型细节。“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有不少记者在新闻采制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即采访不深入、不细致,导致新闻形式僵化,内容空洞简单,简单到全文只有寥寥几行字;或稿件冗长,照搬照抄文件资料。稿件的写作、画面的拍摄,都或多或少地缺乏现场细节的描述和事件过程的展现,使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大打折扣。那么,记者应当如何捕捉这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电视新闻细节呢?
虚心学习,培养新闻的敏感性
细节可以表达情感、塑造形象、深化主题,是新闻的点睛之笔,是电视新闻语言构成和应用的重要手段。细节过眼即逝,抓住新闻细节需要电视记者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要长期在新闻采访实践中磨炼,炼就“火眼金睛”,在繁杂的新闻现场善于发现和捕捉细节。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亦即记者对新闻事实、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鉴别、判断能力,或者说是发现和捕捉新闻的能力。新闻记者这种发现和捕捉新闻的能力,是从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职业敏感性。新闻记者的这种新闻敏感性不是先天就有、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需要后天不断学习积累锻炼出来的。
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和政策修养。范敬宜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报人、学者,在新闻采写活动中,范敬宜一直强调全局观念,他认为,胸中有全局,眼中出新闻,“一个记者能不能迅速地发现新闻,关键是他心中有没有‘全局’,他是不是通晓党的政策,了解实际情况”。
在任何时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都是新闻报道工作的重心。记者只有熟悉党的方针政策,才能够用政策的尺度去衡量他所观察到的一切事物,或者当他发现一件新生事物时才能提到政策的高度去认识和判断它,从而确定它的新闻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和掌握政策就是产生新闻敏感的基础。而记者的政治敏感源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时局政策的准确把握。社会责任感是记者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种强烈冲动。虽然其本身并不能去直接捕捉新闻,但是对记者捕捉新闻起着关键的作用。
其次要做好采访前的预习“功课”。记者在采访选题确定后,就要深入分析,了解背景,以求挖掘出最精彩的内涵。如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林爱娜·法拉奇每次采访前总要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做准备。为了采访,她看了好几公斤重的材料。正是有了如此认真、充足的准备,法拉奇的采访才会每每获得成功,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1994年,基辛格博士来华访问,《东方时空》取得了5分钟采访权。如何提高基辛格对采访的兴趣?主持人水均益在采访前一天晚上专门查阅了基辛格的背景材料。我们在电视上可以看到水均益提出的“来北京是否吃过烤鸭”“提前10天祝你生日快乐”,这些有关基辛格个人问题的插入,使得整个采访实际进行了20分钟,直至结束时基辛格仍兴致未减。
沉下身子到基层张网捕捉“活鱼”。培养新闻的敏感性需要熟悉实际工作中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新闻报道是加强党群关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不少有价值的新闻正是在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中挖掘出来的,大量的新闻线索就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如果我们对日常生活观察得不够,一些看似平淡无奇,而实际上富有深意的新闻素材,就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了。所以做一个新闻人,只有眼疾手快、耳聪目明,才能不断增强新闻的敏感性。
细心观察,时刻保持应对突发事件的警觉性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记者要在新闻现场细心观察,时刻保持应对突发事件的警觉性。观察发现,是将事实现场化为新闻的关键一步。有了扎实的理论后盾,还需要记者在实战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随地观察,时刻保持应对突发事件的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警觉性,随时用职业的眼光审视一切人和事,及时记录可能爆发的亮点和精彩。只有有了现场的仔细观察,才能从平常中挖掘出富有新闻价值的不平常素材。
例如,2011年冬天,安阳市某校为了迎合上级领导单位的考察评估,竟然让学生身着单薄的体操服站在-5℃的户外表演艺术体操,见此情景,专家组及时叫停了学生们的演出。本来只需拍一条《专家组来安考评》之类的简讯即可万事大吉的记者,此时显现出了扎实的新闻功底和强烈的新闻敏感性,他们把这个考评外的小插曲用镜头完整地记录下来,现场同期声非常完整得当,不仅表现了专家组的老教授们对年轻学生真诚关怀的温情一面,也从侧面反映了校方不体恤学生的冷漠和追求形式主义的官僚作风。这一篇短小精悍、立意深刻的短消息《天冷,不要演了》被评为2011年度河南省电视新闻奖二等奖。
精心选择,抓取最能揭示主题的“典型细节”
众所周知,细节的本质就是“放大”,尤其是电视镜头的“放大”功能更为明显。比如,我们平时说话时眼睛往别处瞥一下,并不明显,可是如果是电视上谈话时的特写镜头,这个小动作会特别突出,这就是“放大”作用,而这种“放大”作用,恰恰正是“细节”展现“魅力”的地方。[3]
生活中有大量生动鲜活的细节,但记者不可能把所有的细节全部录下,而必须从围绕表现主题着眼,从揭示人物内心入手,在纷繁复杂的生论文导读:
活中,去抓取那些最有感染力、最能触动人心扉、最能揭示主题的“典型细节”,再通过适当的角度、方法将它处理过之后强化在屏幕上。2010年8月,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温家宝总理及时赶往灾区察看灾情,指导救灾。其视一条报道就运用了这样的细节描写:一脸慈祥、满面疲惫的弯下腰,仔细向洞内察看,“老乡,你要坚持住,正在救你,你不要动,马上救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你出来,孩子在下面吗?把孩子照顾好。”没有浓墨重彩的华丽描写,没有连篇累牍的煽情铺垫,一位可亲可敬的人民总理的形象跃然荧屏。
细节就是区别,细节就是特点,细节就是个性,细节就是兴奋点,细节就是精气神。就像有人说的那样,细节“可以在凝缩的尺度之间表现出意义深广的内容,让读者透过细节看到天高地宽的大千世界”[4]。
细节虽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每条新闻都需要细节,也并非是细节越多越好,繁琐的细节,往往会淹没作品的主体,模糊主题思想。
有这样一条事件性动态消息,它所报道的事件是某市领导在郊区植树。“今天上午,市领导×××、×××等冒雨来到×××村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一下车,他们就放下雨具,拿起铁锨,忙得不亦乐乎。虽然雨水淋湿了衣服,但这些领导却未停下脚步,他们有的扛树苗,有的挖坑,有的培土……”其实,像这类消息的写法,一般只要整篇概括叙述即可,用不着写那些既无新闻性又无特点的细节。[5]植树无非就是扛树苗、挖坑、培土,它没有多少新闻性,至于“放下雨具”“雨水淋湿了衣服”,原文一开始“冒雨”二字就已经说到了,既然“冒雨”,“雨水淋湿衣服”就有可能了,用不着再去细说。所以在播出时,这些重复和啰唆的“细节”被删掉,显得干净利索多了。
所以说,小细节大学问。具有典型性的细节虽细,却细而不小,它往往具有以一当十的说服力。用好细节,电视新闻才能变得更有美感、更有魅力、更有深度、更有内涵、更有感染力。
参考文献:
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303.
范敬宜.真知与勇气:坚持实事求是的关键——学习《文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J].新闻战线,1994(2).
[3]张克宣.电视新闻评论的“细节”魅力[J].新闻爱好者,2006(5).
[4]刘保全.人物消息中的细节描写[J].写作,1988(5).
[5]张选国.应该怎样写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332.
(作者单位:安阳电视台)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