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基本要求关于以人为本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述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81 浏览:17256
论文导读:的关系上由组织控制人、约束人到组织解放人、开发人,更加注重公平与公正;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由逐渐扩大贫富差距到要保证全体人民都分享发展成果。另有观点认为,以人为本在本质上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是人的价值观念转变的问题,是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同时认识和改造自身的问题。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在分析、思
内容摘要:以人为本得以凸现和重提,具有厚重的理论依据和历史背景。以人为本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范畴,具有多方面的含义。以人为本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关键词:人的世界 主体地位 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导思想的创新。本文就学界关于以人为本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于加强和深化这一课题的研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非常必要。
以人为本的丰富涵义
探讨以人为本,首先涉及到对“人”和“本”这两个重要概念的认识和把握。对于“人”的概念,绝大多数人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本、以服务大众为本,这就是说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一切人。另有学者认为,在现代中国,必须旗帜鲜明地把以“人”为本的“人”界定为具体的个人即公民,实现“为人民服务”与“为公民服务”的有机统一。在政治学意义上倡导注重整体利益的“人民”概念,在社会学法学意义上关注在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发展权益的公民概念,在哲学意义上注重强调作为类的“人”即一切人、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人民为本,本质是以人民的发展为本;同时,对其他人也要讲人道主义原则,尊重一切人作为人的权利。有人从方法论角度指出,探究以人为本中的“人”,不能脱离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背景去抽象地谈论以“谁”为本。必须从历史维度对照其他语境中的以人为本的“人”为何者,才能清晰把握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之以人为本的“人”为何者。
对于“本”的概源于:职称论文www.7ctime.com
念,一种意见认为,这里的“本”,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价值追求中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本位、根本,不是本体论、存在论意义上的本原、本体。实际上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另一种意见认为,“本”就是根本的意思。相对于神和物而言,人是根本的。包括人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实质是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第三种意见认为,在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的“人”之中,有两个不可忽略的层面:一是弱势群体,二是未来的“人”。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就是要确保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实现;协调,就是要有效统筹强势人群与弱势群体的利益平衡;可持续,就是为明天的“人”、我们的“后人”创造更为有利的发展基础和空间。
以人为本是个高度浓缩、高度抽象的理论命题,人们从多种视角解读其复杂内容和丰富内涵。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是在各种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理念,因而其内涵应在各种关系中来揭示。通过人对自然界,人对社会,人对组织,人对他人的态度的前后变化来解读“以人为本”,会发现,把以人为本观念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后,人对自然界的态度由单纯征服转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社会生产中由人为物而存在到物为人而存在;在人与组织的关系上由组织控制人、约束人到组织解放人、开发人,更加注重公平与公正;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由逐渐扩大贫富差距到要保证全体人民都分享发展成果。
另有观点认为,以人为本在本质上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是人的价值观念转变的问题,是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同时认识和改造自身的问题。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确立起人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树立服务意识。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现代思维方式,就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目的地位与主体作用的肯定,把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价值取向落实到社会实践中。
有人从方法论角度指出,以人为本的涵义体现为:从人与他物的关系来理解,首先考虑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手段和目的的角度来理解,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要把人当人来看待,充分发挥人的潜力,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人成为人;从人的本质角度来理解,以人为本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涵。从现时代来讲,首先必须转换视角,把以人为本的“人”确立在个体本位基础上。其次,必须以人的生存为本,以人的温饱为底线,在此基础上观照人的利益,扩充人的需要,增进人的收入,改善人的境遇,全面提高人的生活水准。最后,要重视人的社会生活和交往,创造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社会条件,以人的自由和权利为本。
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地位
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绝非是一种纯粹的理论冲动,更非是对抽象人本主义的倒退,而是对唯物史观根本精神的承继,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方位而提出的富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社会发展原则。对其现实意义和理论地位可以概括为:
第一,以人为本为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提供了新的理论增长点。以人为本提升了人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纠正了对唯物史观的非人化的理解;深化了人们对历史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统一的认识。人之所以“为本”,从根本上讲,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具有实践力量的人。以人为本对现代版的唯物史观有着极大的催生作用。
第二,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在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人的发展是其理论的核心。其次在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衡量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和尺度。以人的发展为尺度考察社会的发展,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之一。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理想,以人为本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第三,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以物为本的批判和超越,是对“经济人”的扬弃,实现了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彻底转变,标志着人类主体意识的日益觉醒,更标志着现代社会正在走向文明与进步,正向人本主义回归的价值观转变。
第四,以人为本和社会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价值核心,社会正义是以人为本的政治价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社会正义的和谐统一,必须坚持机会平等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起点公平;必须坚持规则公正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坚持结果合理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谈到以人为本的人学立论依据,有学者认为,以人为论文导读:
本在理论上之所以成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以人为本的立论前提:现实的人超越了对人的存在的抽象理解;立论条件:人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辩证统一超越了对人的价值的片面认识;立论基础:人的生成本质超越了对人的本质的形上独断;立论关键:人的自由全面的现实发展观超越了对人的发展目标的纯粹直观。
另有观点认为,马克思把旧唯物主义重物轻人的传统理论彻底改变过来,以实践-人-世界的思维逻辑来重新解释世界、构筑世界。他实际道出了一个最深刻的真理,即人及其实践活动乃是世界之本,把对人的价值和全面发展理论置于由他实现了的哲学变革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是一种“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理论,从始至终贯彻着“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
以人为本的现实和实践问题
如何践行以人为本原则,就是很现实而紧迫的研究课题。一些学者认为,要真正践行以人为本,当务之急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本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包括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
另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实践基础和最佳途径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促进以人为本社会形成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法制为以人为本的确立提供了制度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以人为本的实现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仅需要通过完善的市场经济、健全的和法制来培养独立的个人,保障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而且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广大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高素质的社会群体。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也有学者认为,要在实践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应该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发展经济。大力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物质基础。第二,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真正实现,必须依靠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人民群众。第

三、牢固树立执政为民观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

还有学者指出,以人为本内涵的基本要求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尊严、主体地位、利益、诉求、快乐、幸福和发展。以人为本外延的基本要求是,任何个人都应享有作为人的权利,对任何个人的权利都应给予合理尊重,也意味着对人以外的任何事物都应注入人性化的精神和理念,给予人性化的思考和关怀。
总之,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执政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所付出的代价和对人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这一矛盾而作出的一种理性反思和回应。对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基本原则、现实要求等问题的探讨虽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重要的共识,但远未结束,仍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索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参考文献:
1.蔡克文,王善.新中国成立后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探索[J].商业时代,2010(28)

2.王孔雀.科学发展观视野的文化生产力研究[J].理论月刊,2008(8)

3.董玉宽.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哲学思想[J].生态经济,2010(2)

4.邓翠华.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新的价值取向[J].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28)
5.王孔雀.从文化生产力研究视阈看生产力发展的未来走向[J].商业时代,2011(34)

6.邓欣.生态文明与生态化的时代诉求[J].生态经济,2010(7)

7.朱先平.论发展理论中的“以人为本”思想[J].理论月刊,2008(6)

8.王孔雀.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概述[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4)
9.陈曙光.“以人为本”的人学立论依据[J].重庆社会科学,2007(6)
10.余维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探微[J].生态经济,2010(9)
11.王孔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述要[J].钦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6)
12.吕世荣,朱宗友.“以人为本”中“人”的问题的思考[J].兰州学刊,2009(11)
1

3.赵爱平.前马克思主义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嬗变[J].商业时代,2010(4)

1

4.张艳涛.以人为本的深层解读[J].宁夏党校学报,2006(1)

1

5.王孔雀.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新形态[J].生态经济,2009(2)

16.张方玉.以人为本的幸福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维度[J].前沿,2011(5)
1

7.王孔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J].商业时代,2010(12)

18.曾天雄,何少华.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1)
19.王孔雀.以人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述介[J].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5(6)
20.王孔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理论贡献述要[J].生产力研究,2012(1)
2

1.张开城.持续发展:一种类关怀和终极价值[J].生态经济,2011(2)

22.张奎良.物本·人本·以人为本[J].东岳论丛,2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7ctime.com
011(4)
2

3.王孔雀.新世纪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和新内涵举要[J].前沿,2005(1)

24.陈曙光.“以人为本”研究:从解读走向深入—基于“关系”视角的研究综述[J].探索,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