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海宁“海宁方式”:义务教育均衡进展新试验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281 浏览:96628
论文导读:
【摘 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举。浙江省海宁市通过实现义务教育“零择校”“全纳式”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均衡安排、向农村倾斜的教师资源配置政策、全面化特色学校创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和相关制度体系的完善等措施来探索一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海宁市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工作方针之一,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是今后工作的重点。浙江省海宁市根据科学发展观,认真分析当地教育现实,探索一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

一、“海宁模式”:一个义务教育发展的新均衡模式

义务教育均衡不仅是一项政策要求,更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地处浙江北部源于:毕业论文总结www.7ctime.com
,作为全国百强县(市)之一的海宁秉持兴教办学的一贯作风,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构建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教育规划过程中始终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立足均衡化,融入优质化,推进精细化,促进公平化”。 目前,海宁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有在校学生91737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68075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保持在100%;初中入学率为99.99%,巩固率为99.92%,义务教育阶段各项指标居全省前列;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为98.03%,高考成绩始终保持嘉兴领先; 尤其是2009年一条题为《 海宁义务教育连续三年“零择校” 》的新闻报道让社会各界叹为观止。可以说海宁市的义务教育探索出了自己的品牌——“海宁模式”,并成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二、“海宁模式”: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实践

1.基于“零择校”的义务教育均衡制度

义务教育择校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2004年有学者对全国12个省市的10000个家庭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中,择校(含借读)的学生比例达到20%,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更达到了27.8%。[3] 择校热不仅加剧了教育的不均衡,还衍生出了“乱收费”“条子生”等教育腐败现象。
过去家长们对择校的狂热给海宁市正常的招生和教学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2007年海宁市开始大力推进“零择校”政策,制定了《 海宁市城区公办初中小学新生入学招生办法 》,以文件形式硬性规定了新生入学的原则和条件,严格控制本市学生跨学区借读,实行“零择校”;同时市教育局每年下达各中小学招生计划以规定每个学校的班级数量,要求各学校不得随意扩大班级规模,在招生中要做到招生政策公开、招生计划公开、招生结果公开。以上办法在解决“择校”现象以及教育腐败问题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8年在“人民满意学校”评议活动中,海宁市把有关招生和教育收费等项目作为标准来测评,群众满意和较满意率达到95%以上。更难得的是,到2009年为止海宁市已经连续三年实现了公办初中、小学的“零择校”。

2.基于“全纳式”农民工子女教育均衡安排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处于社会较低阶层的一个弱势群体,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对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宁市一直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于2006年出台《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办法(试行)》,把非海宁市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纳入了全市教育总体发展规划,并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1)对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用房紧张、资金短缺等现实问题的三所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整改和扶持,实行与公立学校一样的统一管理。(2)公立学校实行“全纳式”制度接收农民工子女:市教育局在2007年和2008年下达的当年义务教育招生计划中明确要求各学校在班额许可的情况下,安排符合条件的外来民工人员子女入学,不得拒收。(3)对农民工子女的政策倾斜: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教育券”、助学金、奖学金制度和社会资助、减免学杂费等措施,2008年起规定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可以享受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的优惠政策。
这种以“全纳式”制度为主,辅以民办学校的办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据统计,2008年海宁市在校的新居民子女共12609人,其中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有10014人,比例达到79.42% [4],基本实现了《 关于海宁市新居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 》的工作目标。

3.基于“差异正义”的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在其公平理论中提到了包括反效率原则、差别原则和补偿原则等内容的“差异正义”,也就是说对于处于不利地位者的利益应用“补偿利益”的办法来保证。[5]
海宁市于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出台的《 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和《 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等文件都涉及改善教师待遇的项目。从2005年起农村教师除了可以享受和城市教师相同的基本工资、奖金和福利外,还有交通费补助;从2006年起,在编在职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每月可以领到市政府的50~150元的工作补贴;在考核奖励和评优上也向农村教师倾斜;同时,开展领雁工程、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各类专题培训等加强对农村教师和校长的培训或职后教育。“从2007年开始,海宁市用3年的时间来实施‘提升工程’,共投入培训经费约200万元,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共有870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还选送了12名农村省级骨干教师、校长和201名农村市级骨干教师、校长分别参加省级和嘉兴市级培训”;[6] 另外,市政府每年用不少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3%的比例安排中小学师资培训专项资金,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特别是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
据有关统计,海宁市现有在职教职工5400多人,其中农村教师3500多人,占到60%以上,这其中80%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7] 而各级名优教师累计超过1500人,农村学校名优教师已占到名优教师总数的4

6.1%。[8] 可以看出,农论文导读:

村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4.基于“特色化”的学校均衡发展

海宁市在积极推进教育标准化和均衡化发展的同时,也把特色化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办法之一,树立了以“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的指导思想。自从2004年《 关于海宁市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意见 》下发之后,得到了当地各中小学的积极响应。为了保证这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能顺利进行,海宁市在规划中循序渐进,并且通过对教师和校长等开展必要的理论培训和鼓励课题项目研究来提高理论水平,配合考察成功的特色学校、校间结对互助、教师拜师取经、研讨小组指导、校长论坛、特色教学研讨会、新闻和期刊专栏开辟等方式不断扩大特色教育先进理念的宣传,帮助教师和领导提高特色学校创建的理论和操作能力,最后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来对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海宁市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校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教育均衡发展新格局。例如长安镇初级中学以科技创新为本校的重点和特点,2005年制订了《 抓科技教育,促学校发展 》的特色学校创建规划。目前,学校科技教育的成果已经显现,学生在海宁市级、嘉兴市级的各类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学校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办学之路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5.基于“教育共同体”的城乡均衡发展

“教育共同体”采取的是“城区学校+农村学校”的结对子模式。2009年海宁市教育局发布的《 关于组建城乡教育办学共同体的实施意见(试行)》对“教育共同体”的组建形式、师资调配、财务管理、教育教学和考核评价等作出了具体详细的规定和说明,这给首先尝试这种方法的5对10所学校提供了指导和政策依据。根据《 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规定,每年政府会安排共同体城区学校专项补助经费20万元,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共同体办学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集体和个人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这样,通过与优秀学校结成共同体,农村学校就可以借鉴、吸收和运用先进的理念、管理模式、学校文化等优质教育资源。

三、“海宁模式”:“五大主题”下的教育均衡经验

为了适应义务教育改革的需要,保证教育均衡的稳步推行,海宁市在“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发展的五大主题——“规范、均衡、优质、特色、和谐”。其突出特点就是用“公平”和“效益”两条腿走路,围绕“五大主题”来统筹协调各项具体工作,努力实现做人民满意教师、办人民满意教育、创人民满意学校的“三满意”教育目标。

1.“规范、均衡、优质、特色、和谐”五大主题相互作用,共同提升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通过确立一系列政策和实施细则来保障各组织部门、学校和相关人员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将各项工作细致化、具体化和正规化,提高工作效率。
义务教育均衡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基础,绝不是简单的平均。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过著名的“木桶原理”,该原理主要是说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水桶本身最短的那块木块而不是最长的那块。教育也是如此,如果不能让所有的人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那么教育质量优化、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
“优质”是教育发展的动力,要求在努力实现教育均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教育的效益。具体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为整个义务教育发展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提出“校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确立了“特色”在促进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差异化的教育格局符合不同个体的个性化特征,成为实现“均衡”的一个重要手段。
“和谐”的教育氛围既是其他所有主题的大前提,也是整个义务教育发展思路的终点。“和谐”主要考察的是学校内部、学校之间、学校与领导部门、学校和其他社会部门等的关系。只有源于:论文写作格式www.7ctime.com
保证这些关系都是协调的,才能让师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同成长。
海宁市“五大主题”中的“规范”是制度保障,“均衡”是根本基础,“优质”是重要动力,“特色”是核心手段,而“和谐”则是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形成一条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教育发展思路。

2.坚持人本原则,以“特色”促“均衡”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而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项社会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9]
海宁市在实现教育均衡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原则,积极探索真正符合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既凸显个体的自身特点又保证整体水平。海宁教育通过积极推进“特色学校创建”战略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彰显本校特质的发展战略。“特色学校创建”是一条纽带,连接了“以人为本”和“均衡协调”,而“均衡”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更是评价“以人为本”理念实现与否的重要标准。

3.政府重视,以政策保“均衡”

海宁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在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调整学校布局和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政府领导人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先进的教育观念,并在具体工作中以身作则。“以县为主”是海宁市一直坚持的教育管理体制,在这一体制下,海宁市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制度,这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保障。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绩效评估与体制创新研究”(课题号:10BJY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321004)
参考文献:
[6]胡振学.整体推进中的特色创建——地方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海宁战略[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
海宁市教育局.猛进如潮的海宁教育[EB/OL].http:///jyxz.asp?page=1,2008.
[3]文东茅.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
[4]邹建锋.海宁城乡一体化的三个关键词[EB/O论文导读:.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上一页123
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1104/0051546324

7.shtml,2008-

11-04.
[5]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7]海宁市教育局.海宁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将首次领到“工作补贴”[EB/OL].http:/// html/2011-05/12/content_46947

5.htm,2011-05-12.

[9]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