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之风“中性之风”及设计艺术柔性化概述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703 浏览:59796
论文导读:理,而且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而那些具有平民性、娱乐性色彩的电视节目,由于给参加者提供了一定的平等参与的机会,成为观众的新宠,“超级女声”最具代表性。“超女”给予平民选手和观者充分的选择空间,体现了对普通人的最大尊重,填补了观众许多内心的空白,而这种推崇从对偶像的崇拜内化成中性美的欣赏,并由此主动参与
摘要:早在三十年前,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过世界发展的十大趋势,其中就包括性别的中性化。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否会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和女性典型的性别角色消失,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性别边界模糊、性别中性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青年文化现象,由超级女声所引发的女性中性化潮流也正是其中之一。当男人不再是经济支柱,女人不再是家庭动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开始接近起来,而时尚的风潮也在这样的基础上诞生了新的性别美学。因此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会加入到中性化的队伍中来,中性化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
关键词:中性;中性之风;设计艺术柔性化
1005-5312(2012)29-0058-01

一、“中性之风”之解

在传媒和娱乐业的刺激下,“中性”日渐成为流行文化的关键词。何为中性?它既不是男人翘起兰花指、声音娘娘腔的发嗲,也绝非女人脚蹬大头鞋、剪个板寸发型扮酷。中性不等于性别倒置,它所道出的是一种无性别之分的态度及气质。“中性”在生理学上解释为同一个身体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双重特征。中性化是在女性主义和进步男性运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反性别本质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流的情况下,逐渐成为一种潮流的。中性化不是凭空出现的,消费社会娱乐化背景、大众传媒和青少年认同群体对中性化浪潮的兴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中性化潮流,我们可以利用中性化成为潮流的契机,重新认识人与性别的关系,进行性别重建的探索。“中性之风”则开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为解决劳动妇女受压迫的问题开辟了新的道路,随着社会地位逐渐平等、经济依赖关系的消解都不同程度的地淡化了男女性别的严格界限,男性和女性都可以在的中间地带自由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后,整个社会呈现更多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发展的趋势,全球范围内“中性”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社会交往和社会角色中性别的模糊性倾向更加强烈了。尤其是近两年媒体的选秀节目掀起了一股“中性”审美的热潮,中性也越来越多的为人所接受。

二、“中性之风”影响下设计艺术柔性化的朦胧

当“中性化”潮流成为社会文化的一种新趋向,某些产品设计中的性别特征差异必然也会随之模糊。我们已经从钢铁时代跨入到信息和网络时代,柔性化成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新的特征,柔性意味着多变和多适应性,这为中性社会角色提学位论文www.7ctime.com
供了合理存在的基础。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力求达到功能与形式的最佳结合并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这使得形式不能仅仅停留在为功能服务的阶段,而是必须成为文化的载体为某种目的而存在。中性化的风潮,使得设计者注意设计的发展趋势,跟上人们的消费状态。当然了,这种“中性之风”的社会现状,也要求了人们对社会的重新认识和接纳,以及跟得上时代的审美心理。现代设计元素趋于柔性化,越来越符合消费者的喜好、情感与气质,这样产品就具有无上的美感。进入21世纪后整个全球性的审美趋向以简约为美,这种趋向渗透在建筑、美术等各个方面,即为中性美。像《超级女生》中大受欢迎的李宇春的中性美——直短发、简洁的衬衫、长裤、平底鞋,清爽、干练,正符合现代女性的审美需求。心理差异也是导致中性美的原因之一,这种审美倾向被称为“柔性美”有一定道理,柔性美一定程度上是现代人们打破并改变这种约定俗成的性别认定的体现。

三、设计艺术柔性化的再现

从大环境讲,“美”与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价值观紧密相连,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社会进步带来的意识转变对时尚流行的宽容态度暗示人们制造出一个满足个性需求的现状。在社会物质发展更充分的时代,个性实现更高于共性实现。中性化的服装所体现的反常规风貌不仅迎合了部分现代人求新求异的心理,而且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而那些具有平民性、娱乐性色彩的电视节目,由于给参加者提供了一定的平等参与的机会,成为观众的新宠,“超级女声”最具代表性。“超女”给予平民选手和观者充分的选择空间,体现了对普通人的最大尊重,填补了观众许多内心的空白,而这种推崇从对偶像的崇拜内化成中性美的欣赏,并由此主动参与到中性化风潮中去,从而为这一潮流推波助澜。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先生更是把“超级女声”当作一场美学民选的预演。大多数人认为,促进男女平等,最有效的途径在于改变人们的社会观念。
艺术设计的终极目的是人而不是物,人是按一定的审美尺度去评价设计。因此,只有充分认识人的审美尺度对设计的影响和作用,才能创造出真正好的作品,并体现出更多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但是,“中性化”发展应该有一个“界”,中性化是要综合男性和女性的优点,而不是男人女性化和女人男性化。中性化应该是男女在尊重客观存在的男女性别差异基础之上,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参考文献:
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