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成瘾网络成瘾人格特质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877 浏览:69373
论文导读:
摘要: 为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并对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研究, 采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对685名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状况和人格特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685名被试中网络成瘾率为6.3%;网络成瘾者中性别差异显著,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沉溺于互联网;在人格特质上,网络成瘾组的精神质、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非成瘾组,掩饰程度显著低于非成瘾组,而内外向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具有一些特定的人格特质。
Abstract: To learn about the status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nd their personality, this paper conducted the survey of personality of 685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by Young Internet addiction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an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rate of internet addiction was 6.3%; their gender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so that the boys were more easily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than girls; on the personality traits, the score of IA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addicted at mental quality and neurotic group, their hide degree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non-addicted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score between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t tips that Internet addi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certain personality traits.
关键词: 网络成瘾;人格;大学生
Key words: internet addiction;personality;college students
1006-4311(2012)30-0268-02
0引言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条件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由于个体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的损害,并伴随有和上网有关的耐受性、戒断反应以及强迫行为等。临床上也将其称为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由于网络成瘾而引发的心身健康问题逐渐增多。大学生由于其对网络使用的熟悉、学习就业等压力以及其自身的心理特点,被认为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因过度使用网络对他们的心理适应和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消极影响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并不是所有网络使用者都会成瘾,网络成瘾者需要具源于:硕士论文www.7ctime.com
备使其成瘾的条件,人格特质激发和引导个体的行为,必然是影响个体网络使用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了解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能帮助我们有效干预网络成瘾行为。基于此,本研究以重庆某高校的大学生为被试,对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对照研究,探讨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旨在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某高校一、二、三、四年级的800名有上网经历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发放的问卷800份,收回767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85份,有效回收率89%,其中男生329人,女生356人。一年级187人,二年级167人,三年级170人,四年级161人。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0.46±1.53岁。

1.2 研究工具

1.

2.1 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 包括被试的年龄、性别、年级等基本资料和网络使用情况。

1.2.2 网络成瘾诊断问卷 采用美国Young编制网络成瘾诊断问卷,该问卷共有10个条目,得分在5分及以上者经研究者进一步访谈确诊为网络成瘾,得分在4分及以下者确定为非成瘾学生。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测量被试的人格特质。该量表是由88个项目组成的自陈量表,测量人格的四个维度,分别为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掩饰性(L)。
1.3 施测方法采用团体测验方式,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组织施测,测试前向被试说明研究目的、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被试在统一指导语下严格按照测量手册规定的程序填答问卷,当场回收问卷并进行问卷质量和可靠性的初步评定,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问卷。

1.4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 1

7.0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 2.1 网络成瘾检出率及一般情况比较在685名被试学生中,检出符合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有43人,占6.3%(43/685);男28人,占男生总数8.5%(28/329),女15人,占女生总数4.2%(15/356),男生检出率高于女生,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5);一年级11人,占一年级被试人数的5.9%(11/187),二年级17人,占二年级被试人数的10.2%(17/167),三年级9人,占三年级被试人数的5.3%(9/170),四年级6人,占四年级被试人数的3.7%(6/161)。2.2 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学生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比较。
根据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的测量结果结合研究者的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访谈,将685名学生分成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其中网络成瘾组43人,非网络成瘾组642人,结果如表1所示,网络成瘾组的精神质、神经质得分均高于非网络成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掩饰性得分低于非网络成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上网人群中网络成瘾率为6.3%,其中一年级学生的成瘾率为5.9%,二年级学生的成瘾率为10.2%,三年级学生的成瘾率为5.3%,四年级学生的成瘾率为3.7%,二年级学生的成瘾率最高。此外,Morahan-Martin等的研究结论显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大学生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四倍。本研究也发现网络成瘾者中性别差异显著,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沉溺于互联网,这与国内以往多数研究结果一致[4]。这种现象可能与男女在个性上的差异有关,男生遇到冲突和困惑时,多不愿对家人和朋友倾诉,更容易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安慰,从而导致对网络的依赖[3]。
就人格特征而言,国外研究表明,人格特征可能是网络成瘾的内因,网络成瘾者往往具备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质。国内周青等的研究结论提示在神经质、精神质上得分高的大学生比得分低的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而掩饰性得分低的大学生比得分高的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5]。本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组的精神质、神经质得分论文导读:
高于非网络成瘾组,这与很多国内的研究结论一致。这可能说明网络成瘾大学生常表现为敏感、脆弱、情绪化,遇到刺激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愤怒等强烈的情绪反应,易冲动甚至可能出现不理智的行为;孤独、冷漠,对外界不敏感,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对人怀有敌意,与他人不能友好相处,固执,行为怪异,喜欢寻衅搅扰,具有攻击性并且不顾危险;对环境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由此推测网络成瘾大学生可能社会交往能力差,在现实中无法获得人际交往带来的乐趣,较少得到社会支持,一旦遭遇困难或挫折,容易出现强烈的消极情绪反应,为了逃避孤独、焦虑、抑郁等不良感受,则会选择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找心灵慰籍和情感寄托,使他们更容易被网络的各种诱惑吸引,久而久之形成对网络依赖,逐渐沉迷于能给其带来愉悦和满足感的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本研究还显示,网络成瘾组学生掩饰程度低于非成瘾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掩饰性得分提示学生的自我保护程度及纯朴性、社会成熟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成瘾组学生相对于非成瘾组显得较为幼稚、古板、倔强,缺乏灵活性。
综上所述,与非网络成瘾者比较,网络成瘾大学生在人格特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合国内外相似的研究结论分析,人格特质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内因,这对有效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可根据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引导。不同人格特质大学生进行不同的预防性干预,如神经质学生敏感、情绪不稳定、易烦恼、抑郁;精神质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差,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为防止其到网络中寻求补偿,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要针对神经质、精神质学生的具体特点,加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和人际交流技巧的训练,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网络,防止他们过度接触和沉迷于网络,从而有效预防或减少网络成瘾行为。
参考文献:
Morahan-Martin J,Schumacher P.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college students[J].Computers in Human Behior, 2000,16,(1):13-29.
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disorder[J]. Cyberpsychol Behior, 1998, 1(3):237-244.
[3]庞海波,吴一智等.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人格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1):210-212.
[4]张莉娜,沈其君等.宁波某综合大学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人格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9):674-676.
[5]周青,韩雯琛.大学生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与网络成瘾类型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