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吩嗪灰藤黄链霉菌P510中吩嗪类抗生物质纯化鉴定及发酵优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020 浏览:62353
论文导读:CA,并初步探讨了培养基对S.griseoluteusP510发酵吩嗪类产物合成的影响,为后续定向提升目标产物的产量以及深入探讨不同吩嗪类物质的合成和转化机制打下了基础。关键词:链霉菌论文吩嗪类抗生素论文分离鉴定论文抑菌活性论文产物多样性论文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
摘要:灰藤黄链霉菌P510(Streptomyces griseoluteus P510)是本实验室以土壤中分离得到的,前期探讨发现其胞外产物中含有吩嗪类活性物质灰藤黄菌酸(griseolutein acid,GA)。但是,在GA的纯化历程中,发现S. gri-seoluteus P510的胞外产物中还有其它活性组分,同时发现P510的胞内产物也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由此,本论文对S. griseoluteus P510发酵产物中的其它活性组分了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同时初步探讨了发酵培养基对这些组分合成的影响。首先,以抑菌活性、产物颜色及光吸收波长等吩嗪类物质的特性作参考,对S. griseoluteus P510的代谢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通过将S. griseoluteus P510发酵液经过等体积的酸性乙酸乙酯萃取,流动相为甲醇-氯仿(1:9)的常压硅胶柱层析及制备型薄层层析,流动相为甲醇-0.1%乙酸水(55:45)的C18反相高效液相层析,最终以10L发酵液中纯化得到3.2mg的纯物质A及9.1mg的GA。同时,S. griseoluteus P510菌丝体经过丙酮萃取,流动相为甲醇-0.1%乙酸水(55:45)的C18反相高效液相层析,最终以20.1g菌丝体中纯化得到6.5mg的纯物质IX。通过全波长扫描、ESI-MS及UPLC-MS-MS、~1H-NMR波谱技术,并结合相关文献,鉴定物质A的结构为吩嗪-1-羧酸(phenazine-1-carboxypc acid, PCA),物质IX的结构为1-羟基吩嗪(1-hydroxyphenazine,1-OH-PHZ)其次,考察了GA、PCA和1-OH-PHZ对西瓜枯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稻瘟菌、甜叶菊斑枯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和油菜菌核病原菌这六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三种产物都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并且对西瓜枯萎病具有最高抑菌活性,PCA、GA和1-OH-PHZ对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μg/mL、2μg/mL和2μg/mL。最后,考察了培养基中碳源种类(8g/L的葡萄糖、蔗糖、可溶性淀粉和甘油)、氮源种类(2g/L的硫酸铵、黄豆饼粉、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碳/氮比(葡萄糖-酵母提取物4:1、1:1和1:4)以及无机盐种类(0.5g/L的MgCl_2·6H_2O、FeSO_4·7H_2O、ZnSO_4·7H_2O和MnSO_4·H_2O)对S. gri-seoluteus P510发酵时三种吩嗪类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酵母提取物和MgCl_2有利于GA和PCA的合成,而甘油、黄豆饼粉和MgCl_2有利于1-OH-PHZ的合成;碳/氮比为1:1有利于GA和1-OH-PHZ的合成,碳/氮比为4:1有利于PCA的合成。以产量最高的GA为例,采取5g/L的葡萄糖、5g/L的酵母提取物和0.5g/L的MgCl_2·6H_2O为培养基,培养96小时后,GA的最高产量达到了146.4±3.6mg/L,比优化前的酵母-淀粉II培养基(可溶性淀粉8g/L,酵母提取物2g/L)中的产量提升了约5.6倍吩嗪类化合物由于其结构和活性的多样性,成为一类极有价值的生防抗生素,而链霉菌则是天然吩嗪类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本论文以S. gri-seoluteus P510胞内和胞外代谢产物中纯化鉴定了1-OH-PHZ和PCA,并初步探讨了培养基对S. griseoluteus P510发酵吩嗪类产物合成的影响,为后续定向提升目标产物的产量以及深入探讨不同吩嗪类物质的合成和转化机制打下了基础。关键词:链霉菌论文吩嗪类抗生素论文分离鉴定论文抑菌活性论文产物多样性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2-5
ABSTRACT5-10
第一章 绪论10-23

1.1 天然吩嗪化合物的主要来源10-15

1.1 链霉菌10-13

1.2 假单胞菌产生的吩嗪化合物13-14

1.3 其他14-15

1.2 吩嗪化合物的生物合成15-17

1.2.1 莽草酸代谢途径15-16

1.2.2 莽草酸代谢替代途径16

1.2.3 吩嗪修饰途径16-17

1.3 吩嗪化合物的发酵生产17-20

1.3.1 培养基17-18

1.3.2 培养条件18-20

1.4 次生代谢产物的纯化策略20-22

1.4.1 发酵液的预处理20

1.4.2 提取(初步分离)20

1.4.3 精制(高度纯化)20-21

1.4.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21-22

1.5 本论文设计思路22-23

第二章 S. griseoluteus P510 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23-45

2.1 引言23

2.2 材料与策略23-27

2.1 实验材料23-24

2.2 实验策略24-27

2.3 结果与讨论27-42

2.3.1 活性产物的纯化28-35

2.3.2 纯化产物的结构鉴定35-42

2.4 小结42-45

第三章 培养基对 S. griseoluteus P510 发酵的影响45-68

3.1 引言45

3.2 实验材料与策略45-47

3.

2.1 实验材料45-46

3.

2.2 实验策略46-47

3.3 结果与讨论47-66

3.1 产物的定量浅析47-49

3.2 碳源种类的影响49-52

3.3 氮源种类的影响52-56

3.4 碳氮比种类的影响56-59

3.5 无机盐种类的影响59-63

3.6 优化结果63-66

3.4 小结66-68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68-71

4.1 主要结论68-69

4.1.1 S. griseoluteus P510 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68-69
4.

1.3 培养基对 S. griseoluteus P510 发酵的影响69

4.2 展望69-71
4.2.1 S. griseolut论文导读:eusP510吩嗪合成途径及机制的探讨69-704.2.2S.griseoluteusP510吩嗪类产量的进一步提升70-71参考文献71-76致谢76-77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7-79上一页12
eus P510 吩嗪合成途径及机制的探讨69-70
4.

2.2 S. griseoluteus P510 吩嗪类产量的进一步提升70-71

参考文献71-76
致谢76-7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