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践行高校要自觉践行文化育人教育思想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295 浏览:83648
论文导读:文化育人”【作者简介】杨郧生,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研究员。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育人”这一教育思想。他说:“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
【内容提要】 教育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二者之间相互包涵,相互依存,而且互为手段与目的。一方面,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传递与选择文化,还能够创造与更新文化;另一方面,教育更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文化为教育提供灵魂和血脉支撑。因此,文化育人的思想深刻揭示了教育的内在规律,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等院校文化育人践行“文化育人”
【作者简介】 杨郧生,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研究员。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育人”这一教育思想。他说:“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教育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二者之间相互包涵,相互依存。一方面,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传递与选择文化,还能够创造与更新文化;另一方面,教育更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文化为教育提供灵魂和血脉支撑。因此,文化育人的思想深刻揭示了教育的内在规律,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具有普遍源于:论文写作www.7ctime.com
的指导意义。

一、何谓“文化育人”

所谓文化育人,就是学校要利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来培育学生。实施文化育人,既要以文化的内容、文化的精神育人,又要以文化的形式、文化的氛围育人。文化是大学的本质属性,而育人又是大学的核心任务,文化育人的思想指明了高校重要的历史使命之所在。高校把培养人作为重要的价值理念,以塑造灵魂、提高素质为目的,满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这就意味着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蜕变,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独立意志而又掌握一技之长的社会人。由此说来,仅仅依靠知识传授未免势单力薄,因此,必须凭借文化整体的合力才能完成育人的任务。另外,从高校目前的办学状况来看,强调文化育人,尤其具有现实针对性。

二、为什么要“文化育人”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全球性文化生态危机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加上普遍性的高校扩招,在功利化思维和狭隘的价值观指导下,高等教育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育人为本”这一正确方向。不少高校盲目追求办学规模和经济效益,文化育人的理念严重缺位,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
其一,重知识传播,轻人文关怀。很多高校把智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片面地将专业教学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培养学生被狭隘地理解为专业知识灌输,掌握知识的多少被当做评判人才的唯一尺度。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就被束之高阁,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等等更是难以顾及。
其二,重制度约束,轻人格建构。在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高校往往注重以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尽管这对高校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很有益处,但这种教育管理方式过于僵化,没有把学生当做鲜活的生命个体,没有营造出一种和谐奋进的育人氛围,只告诉学生不该做什么,不引导学生应该如何做,也就谈不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掘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
其三,重课堂教学,轻行为养成。很多高校把以教学为中心理解为以教学为唯一任务,往往把课堂教学等同于教育活动的全部,名目繁多的办学质量评估和教学检查,面向学生的各类竞赛、评奖,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关注的“重中之重”。在这种强力导向的左右下,学生课堂之外、校园之外的活动便淡出了教育者的视野,尤其是行为习惯、社会公德的养成教育普遍缺失,这种现实不能不令我们深刻反思。
由此可知,文化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最终导致教育教学活动缺少应有的文化内涵,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高等教育仅仅成为人们掌握生存技能的一种途径。因此,推行文化育人是医治高校“文化贫血症”的一剂对症良方。

三、如何践行“文化育人”

当前,高校应该从战略高度理解文化育人这一教育思想,把文化育人作为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高校在实施文化育人时,要以教育哲学和大文化的全景视野,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1. 多种文化形态相融合。不同的文化形态在文化育人中呈现出不同的功能,它们之间相互补充,不可代替。高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尤其要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大学文化的作用。高校文化育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和教育大学生,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和提升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应该成为高校办学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底蕴。高校要自觉承担起研究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教育、熏陶学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地方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亲和力,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培养人才有着良好的效果。高校可以通过课程建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引导学生把握地方文化的审美意义和思想道德内涵,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大学文化凝聚着历届师生员工的心血和智慧,体现了高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和文化品位,是在校大学生感受最为真切的文化形态,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优秀的、特点鲜明的大学文化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境界提升和人格塑造,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 多种文化板块相贯通。在实施文化育人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并充分发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环境)文化等不同文化的长处,使它们形成合力,共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精神文化是人类共有的意识形态、道德观念和科学认识的结合体,是人类新的精神力量、价值观念生成并延续的主要途径和来源。高校具有精神文化传播和创造的独特优势,要发掘、利用优秀的精神文化资源来培养学生,采取课堂和课外的多种途径,促使他们形成理想人格。作为一种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在协调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形成社会的凝聚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建设先进的制度文化,一方面能够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法纪观念、集体意识和理性思维。在物质文化层面,高校要特别重视物质环境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作用。高校应该根据本校实际,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广泛吸取各种文化精华,真正做到有机融合,打造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校园自然环境,突出环境建设的思想性、审美性和观赏性,在为师生员工提供多种服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校园环境在文化育人中的功能。
3. 文化意识与文化实践相衔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来传播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务,但这远远不是文化育人的全部内涵。高校文化育人的过程,应该是文化意识与文化实践紧密衔接、相互渗透的过程。通过理论指导下的丰富实践,通过知行合一的行为文化建设,使学生对自身获取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等进行充分“内化”、“主体化”,从而形成个性鲜明的文化心理、文化人格,养成德行操守的良好习惯。文化育人不等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应注重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将理论文导读:课堂教学,全社会均应增强文化育人的自觉与自信。文化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不是权宜之计,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见到成效,真正实现新时期特定的育人目标。责任编辑:赵春燕上一页12
论与知识积淀、内化为支配自身行动的文化自觉。
高校实施文化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社会达成共识、多方配合、共同努力,大到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小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全社会均应增强文化育人的自觉与自信。文化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不是权宜之计,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见到成效,真正实现新时期特定的育人目标。
责任编辑: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