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视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高校“两课”教学革新新视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887 浏览:160710
论文导读:说,每一个体从生到死均离不开特定文化模式的影响制约,而文化视野就是要对该文化模式具体方式、时代利弊、历史作用等进行细致剖析,抓住其主要矛盾问题,梳理并厘清其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哲学一向以文化精神或文化模式作为自身“内核”,“当哲学理性在文化的层面上回归生活世界时,它就实现了哲学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建立起哲学理
摘 要: 当前高校“两课”教学存在各执一端的“唯意识形态化”、“被意识形态化”现象。“唯意识形态化”主要局限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传统视域,忽略当代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情怀。“被意识形态化”则先入为主形成“两课”教学系虚假意识形态的刻板印象,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歪曲、非难和攻击,从根本上否定“两课”教学设置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推动“两课”教学“解意识形态化”,必须增强“两课”教学对社会历史现实问题的文化批判功能,提升教学主客体的理论自信与文化自觉。
关键词: “两课”教学 意识形态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一、从教学目标来看,“两课”教学设计须由传统意识形态灌输范式向文化总体批判范式转型。
高校“两课”教学肩负着培养大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历史重任。然而,当前高校“两课”教学科研实践过程中存在“两课”教学“唯意识形态化”和“被意识形态化”的主要趋向,并且由于没有很好地纠正之,结果不易有力应对社会思想领域提出的种种新要求、新挑战。例如,基于“唯意识形态化”的教学视域,局限于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逻辑思路,缺少对国内社会转型期深层问题主动回应和普遍启蒙的教化功能,缺乏自身文化反思与批判意向,结果忽略当代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情怀,消解了部分大学生学习“两课”的主动意识与历史责任感。从“被意识形态化”的趋向而言,部分人将“两课”教学视作虚假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平心静气地好好思考领悟“两课”教学设置的必要性,甚至连少数“两课”教师也持类似观点和态度,缺乏对“两课”教学目标、任务、内容、价值整个体系的真正认同,在教学过程中直接间接、有意无意地散播非马克思主义、非社会主义的言论和观点。“两课”教学应强化现实历史阐释与启蒙的深层功能,使受教育对象从教学实践中达到思想触动、心灵感悟与文化启蒙。
“两课”教学目标旨趣由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质使命与我国当前具体国情所决定。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狭隘的意识形态,而是人类生存方式自我反思与批判的思想理论体系。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有别于传统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基于此而言。而文化视角展现的是对个体、社会群体、类群体生存境遇和行为模式的反思,考察的是社会主体实践范式的利弊。严格来说,每一个体从生到死均离不开特定文化模式的影响制约,而文化视野就是要对该文化模式具体方式、时代利弊、历史作用等进行细致剖析,抓住其主要矛盾问题,梳理并厘清其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哲学一向以文化精神或文化模式作为自身“内核”,“当哲学理性在文化的层面上回归生活世界时,它就实现了哲学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建立起哲学理性的形而上的反思同实证的文化批判之间的本质关联。具体说来,文化哲学不是用一种自足的哲学理性外在地审视文化现象的结果,毋宁说,它是作为生活世界的内在机理或人的生存模式的文化的自我启蒙和自觉显现。”
因而,信仰、践行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灌输过程,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文化耕植过程。
“两课”教学实践必须基于特定、具体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学说不能脱离现实而成为“空中花园”,而务必实现“脚踏实地”的变革——从特定的历史现实、从具体的人出发,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推动历史进步。我们所提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体现了这一历史职能。可以说“两课”教学的历史价值就在于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变革。“两课”教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课程的设置不仅着眼于资本主义的批判。这些问题当中,有些是西方历史上曾出现的,有些是中国历史文化独有的,也有些是当前东西方所共有的。通过“两课”教学理性解读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热点问题,对其本质和影响进行清晰厘清和有效把握,并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思想指导和探索具体路径。从中国当前历史发展方位来看,主要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必须促进社会主体文化自觉和行为范式革命,逐步地推动传统农业文明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向工业文明条件下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转型。[3]
因而,必须采用文化总体教学新视角。脱离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哲学的无根基、抽象化、形式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必定窒息“两课”教学生机,传统教学模式已与当前全球化进程中全面、复杂、细致的文化交锋与意识形论文导读:
态较量不适应,难以覆盖中西文化庞大体系并作出总体性批判。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置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发展长河中总体性把握人类历史发展道路进程,认清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演进规律,是很重要的。总之,文化视角展现的是对类群体、社会群体生存境遇和行为模式的解释与说明,体现的是社会历史的实践范式变迁规律。“两课”教师必须从日常感性的认知习惯中走出来,具备丰富深厚的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知识,拓宽“两课”教学视野,实现“两课”教学“解意识形态化”。

二、从课堂效果来看,“两课”教学须由一般性理论认知向理论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深度推进。

“两课”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确立理论自信、摘自:学生论文www.7ctime.com
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在这三个自信中,理论自信是最具根本性的。因为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都是对理论的具体设计和实践形式。只有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才能真正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教学客体的学习过程包括认知和认同两个阶段。认知是对某一教学内容、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主要依赖于人的理解能力;而认同则是指对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赞同与肯定,体现的是人的立场取向和价值选择。认知未必是认同,认知主要是理解层面上的意识活动和分析能力,而认同主要基于个体生活体验及所持有的价值观与所学知识的契合同一。从认知走向认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它往往随着认知主体生活体验与社会阅历的丰富而发生根本性变化。理论认同是理论自信的思想基础。当代大学生认知过程并非处于纯封闭式状态,而是受到社会诸多思潮影响与冲击,大学生非理性情绪和缺乏辩证分析能力的感性认知方式也往往成为“两课”教学认同乃至认知的明显障碍。当前种种不良社会思潮泛滥,严重扰乱高校青年学生思想阵线。特别是在西方和平演变的渗透下,国内理论界思想界部分人打着学术批判种种旗号,与西方同流合污,不断攻击和否定马克思主义,丑化无产阶级革命家,妄图将马克思主义“连根拔起”,达到全盘否定社会主义理论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与之相对应的是,对西方种种殖民活动和侵略行为,对西方社会制度则极尽可能地辩护、美化。这种对自我历史实行的文化阉割必将使少数高校大学生对“两课”教学产生逆反心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导,其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能否为青年学生所认同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要从根本上增强民族自信心,重要途径之一就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交锋中彻底说服人。在“两课”教学设计上,必须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就网络和社会种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进行歪曲攻击、故意非难的言论思想进行有力批判,理直气壮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维护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与尊严。“两课”教师应该通晓国内外种种社会思潮的内容、本质和影响,牢牢把握国内外动态形势,以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学识打造教学自信。思想上的斗争和较量具有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而对种种挑战和非难,“两课”老师不应该熟视无睹、知难而退,而应该迎难而上,积极、主动、无所畏惧地迎接挑战。比如,有些人将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物质”概念进行歪曲,把“物质”概念偷换为“金钱”、“财富”、“生活享受”,认为唯物主义和物质第一性不讲道德、强调“金钱”、“财富”、“生活享受”第一位,把当前一些腐败和道德问题归结为唯物主义的宣传“灾难”;有的将唯物史观机械片面地理解为“唯经济史观”、“唯生产力史观”,认为唯物史观忽视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尊严及其对社会历史的能动作用,等等。如果“两课”教学对上述种种思潮言论不进行彻底澄清和有力回应,教学结果必将苍白无力或流于形式。培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具备起码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两课”教学题中应有之义。
理论自信必须向文化自觉方向拓展深化。文化自觉不仅针对教学主体而言,而且也是针对教学对象而言的,是理论自信、论文导读:各种问题简单地归结为他人或“社会”、“体制”责任,看不到自身责任和参与价值。甚至身临其境时,往往以“社会都是这样”作为逃避责任、替自己开脱的借口。文化自觉必须从自身做起,而不是推诿于他者。每一个“我”都自觉了,积极践行新价值新理念,方能打破传统落后文化的历史惰性。当前“两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就在于教学主
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的自觉表现。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对自身文化持自知之明,并对自身文化进行自主性建设,不是“全面复旧”,也不是“全盘他化”。[4]没有文化自觉作基础,文化自信就成了文化自大、文化霸权,看不到自身任何缺陷,也看不到他者文化优势;没有文化自觉作基础,也可能看不到自身文化的长处和精髓,丧失文化自信而沦为文化自卑。因而,一方面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对有意无意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进行有力批判,深刻揭露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全面评价西方历史文化体系,克服盲目崇拜或拒斥心理。另一方面,必须基于中国当前种种社会问题,从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文化的全面影响来揭示此类热点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情血缘关系观念和市场经济的财富追求心理效应是政治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思想根源,轻法治社会公德、重个体和家族利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特征,是当前社会公共规则观念和公共利益观念缺失的心理文化根源。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产生某些失误和教训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有着密切关系,而不应该把这些问题视作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或归结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要解决上述种种社会问题,既要努力完善制度规则等外在规范体系,更要注重人的素质教育,培养法治、平等、等现代人文精神理念,增强人们执行公共制度与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从教学评价来看,“两课”教学必须关注课堂内理论认同向课堂外行为实践的有效转化。

对理论观点的认同并不等于在现实生活中敢实践之、能正确实践之。“两课”教学实际效果不能仅仅从学生考试分数高低和评教结果下判断,而应该基于校园风气和学生道德行为表现中去考察。必须由课堂内向课堂外进行跟踪,确证“两课”教学的实际成效。康德谈到实践理性时指出,即使主体已经知晓道德普遍法则的实质和必要性,然而受主观偏好的影响和操纵,个体仍然会为自身寻找不遵从道德普遍法则的理由,从而产生意志矛盾。[5]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社会主体积极承担起历史发展的责任。社会历史进步不仅需要社会群体自我觉醒,而且需要主动实践的勇气,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作出必要牺牲。当认知主体悟得文化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后,接下来必须将这些新感悟、新价值付诸实践,从而实现文化自觉的生活化。当代大学生往往认同崇尚进步的价值和理念。但是,部分大学生一味地把各种问题简单地归结为他人或“社会”、“体制”责任,看不到自身责任和参与价值。甚至身临其境时,往往以“社会都是这样”作为逃避责任、替自己开脱的借口。文化自觉必须从自身做起,而不是推诿于他者。每一个“我”都自觉了,积极践行新价值新理念,方能打破传统落后文化的历史惰性。
当前“两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就在于教学主客体能否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的学者指出,文化自觉就是价值观自觉,价值观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教学主客体必须兼顾宏观倡导和微观践行的原则,把文化自觉所获得的感悟、精神、价值、意义、体验等源于:论文参考文献www.7ctime.com
付诸行动,使之对象化、现实化。首先,“两课”教师离不开唯物史观与辩证法指导,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目标定位,离不开民族身份的文化归属,而上述内容均可以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内容中体现出来。“两课”教师要成为教学理论思想生活化的积极实践者,把书本理论和思想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生活行为准则。同样,当代大学生必须重视社会主义荣辱观所蕴含的深层理念,绝不能把它当做简单、低层次的社会道德准则,更不能将其视作空泛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符号。社会主义荣辱观将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法治理念、科学精神、生活准则、道德情操等方面融入其中,简单平凡的语句背后无不蕴含着深刻的现念和社会价值,能否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检验“两课”教学实际效果的试金石。
“两课”教学的实际效果还表现为能否建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并使该效应向社会领域扩展示范。知识分子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文化价值阐述、维护和传播上起着桥梁作用。校园文化状况是考察“两课”教学效果的直接依据。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既是“两课”教学实际效果的重要体现,又是促进“两课”教学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大学本质就在于通过文化传承和文化启蒙将个体从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提升到自由自觉的生存状态,以日常生活世界的反思批判动摇传统文化惰性论文导读:4
根基,并且以文化理念创新自觉引领和推动校园之外的传统人向现代人的根本性转变。
注释:
①此类言行对“两课”教学影响系灾难性的。受当今社会种种问题影响,此类反主流挑战性言论往往为部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所青睐,认为其敢于“说真话”。
②《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最好的意识形态批判范例。
参考文献:
衣俊卿.文化哲学:一种新的哲学范式[J].江海学刊,2000,1.
丁希鹏.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011:3.
[3]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92.
[4]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
[5][德]康德著.唐钺译.道德形而上学探本[M].商务印书馆,2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