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护理护生职业素养及影响因素调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719 浏览:96460
论文导读:养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职业行为训练、教师讲授及环境因素是影响护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因素,其中职业行为训练是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培养护生职业素养应注重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在职业行为训练中贯穿护理教育,将护理论述与实践紧密联系,使护生在护理实践中深思护理的精神及护理道德的真谛。同时重视护生
摘要:目的:调查不同年级本科护生职业素养近况及培养情况,找出职业教育在学校教学和临床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探寻提升护生职业素养的途径,为加强护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策略:本探讨采取自行设计的护生职业素养及影响因素两个调查问卷对某校三、四、五年级共261名本科护生进行调查。职业素养问卷设置职业价值观、职业认知、职业行为3个维度,采取5级评分,即非常符合(5)、比较符合(4)、中立(3)、不太符合(2)、非常不符合(1);影响因素问卷包括教师讲授、行为训练、环境影响三方面,调查护生职业价值观、职业认知、职业行为的获得方式及频率,采取4级评分,即常常(4)、有时(3)、很少(2)、以不(1);两个问卷维度与条目完全一致。经专家审定有较好的表面效度,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931,Cronbach's α系数为0.784,折半信度为0.841。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取描述性浅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子变异数浅析比较护生职业素养在不同变量间的分布,person相关浅析检测护生职业素养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逐步回归浅析与护生职业素养近况有着相依线性联系的变量。结果:统计描述:(1)护生职业素养总体均分(3.96±0.34),各维度中职业认知维度得分较高(4.28±0.38),职业行为次之(4.23±0.41),职业价值观最低(2.88±0.51)。(2)影响因素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教师讲授均分(3.50±0.33),行为训练均分(3.26±0.34),环境影响均分(2.86±0.51)。均数间比较:(1)不同性别护生职业素养得分差别有统计学作用(t=3.750,P=0.000),女护生得分(3.97±0.33)高于男护生(3.65±0.28)。(2)不同年级护生职业素养得分差别有统计学作用(F=3.205,P=0.042),四年级得分(4.03±0.34)高于三年级(3.93±0.35)、五年级(3.91±0.31)。(3)不同年级护生职业素养教师讲授得分差别有统计学作用(F=22.489,P=0.000),五年级得分(3.31±0.38)低于三年级(3.60±0.26)、四年级(3.56±0.26)。(4)不同年级护生职业价值观维度行为训练得分差别有统计学作用(F=9.972,P=0.000),五年级得分(2.31±0.38)低于三年级(2.52±0.56)、四年级(2.64±0.46)。person相关浅析:职业价值观、职业认知、职业行为维度分别与教师讲授、行为训练、环境影响相关且均有统计学作用(均P0.01)。逐步回归浅析:行为训练被引入回归模型,且此模型具有统计学作用(F=146.074,P=0.000),表明行为训练是影响护生职业素养的决定性因素,能够解释护生职业素养总变异的35.8%。结论:护生职业素养总体较好,其中职业认知最好,但认知与职业行为之间有着差距。职业价值观方面,护生虽已认识到护理专业的作用及价值,但受当前职业环境及职业特点的影响,价值观总体偏向消极。护生职业素养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职业行为训练、教师讲授及环境因素是影响护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因素,其中职业行为训练是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培养护生职业素养应注重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在职业行为训练中贯穿护理教育,将护理论述与实践紧密联系,使护生在护理实践中深思护理的精神及护理道德的真谛。同时重视护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护生理性看待当前的职业环境及职业特点。关键词:护理论文护理本科生论文护理教育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2-4
Abstract4-7
引言7-8
第一章 对象和策略8-11

1.1 探讨对象8

1.2 探讨工具8-10

1.3 资料收集10

1.4 资料浅析10-11

第二章 结果11-17

2.1 护生的一般资料11

2.2 护生职业素养体现11-15

2.3 护生职业素养的影响因素15-17

第三章 讨论17-24

3.1 护生职业素养体现17-18

3.2 不同年级护生职业素养的差别18-19

3.3 护生职业素养的影响因素19-22

3.4 倡议22-24

结论24-25
探讨的作用和局限性25-26
参考文献26-28
综述28-39
综述参考文献36-39
攻读学位期间的探讨成果39-40
附录40-58
致谢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