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巨龙东方巨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121 浏览:142758
论文导读:
摘要:方山是我国东方远古祭天的中心,方山上遗留至今的大量祭祀建筑群是我国远古祭天文化和龙图腾文化的巅峰之作。方山祭祀建筑群规模宏大,设计精妙,玄机四伏,尤其山上各方还有用石块堆塑而成的几十条几十米到近百米长的巨龙,形成了巨龙遨游太空的壮观景象。在方山西南部的中心还有一条可以分辨出性别的龙,更是亘古未见。对照史籍推测,方山祭祀建筑群应是尧帝的天文官,太阳神羲、和的儿子,春分神羲仲所建,建造年代可以和山下杨家圈古遗址相印证为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古籍记载羲仲所居之地叫“旸谷”,图腾崇拜是龙,而方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大量的石塑龙和庞大的祭祀建筑群正与古籍对“旸谷”的记载相吻合,方山祭祀建筑群的神秘面纱或许就此揭开。
关键词:石塑龙;龙图腾;旸谷;羲仲;圈子墙
1005-5312(2012)26-0145-02
方山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的中心点上,距栖霞市西南11公里处,紧邻同三高速公路。方山四面几乎都是悬崖绝壁,但山顶却是一望无际的“山上平原”,总面积达5200余亩,因山方而平故曰方山。方山海拔只有404米,尽管山不高,却以奇特的山形、众多的神话传说而名闻天下,自古以来就是胶东名山。方山最神奇的自然景观是尽管它四周绵延20余公里,似方台状,但若从方山北面最高处向四周观看,它就像一只巨大的神龟呈南北方向横卧在盆地中。方山上保存至今最为著名的古迹是绕方山一圈的圈子墙和圈子墙内外那些巨大的石堆。圈子墙建于何时?何人所建?当地人也莫衷一是,成为千古之谜。
那么史籍上有无关于方山的记载呢?《山海经·东次三经》中这样写道:“又南水行五百里,曰诸钩之山,无草木,多沙石。”学者郭郛认为:诸钩之山可能就为栖霞方山附近诸山,原为勾——鸠鸟图腾族地区,故称诸钩。我多年实地考察了方山上的积石堆后直接否认了这种说法,原因在于方山上有一种弯曲的长条形石堆,一看就知是龙的形象,说明方山是龙图腾的地区。
我们又能否在其它古代典籍中找到它的蛛丝马迹呢?胶东半岛属于东夷文化,东夷的先祖有太昊和少昊两个集团。太昊氏又叫伏羲氏,《金楼子·兴王篇》说:“太昊帝庖(伏)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庖牺,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都陈。”《汉书·五行志》载:“少昊金天氏……伏羲木(东方),神农火(南方),黄帝土(),少昊金(西方),颛顼水(北方)。”《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又因其主东方,方山上的遗迹自然就要和太昊氏联系起来。
古籍记载在远古天地混沌之时,伏羲氏降生,后来伏羲娶女娲为妻,生下四个孩子。他们的四子后来成为一年的分至神,形成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四子的名字分别是春分神羲仲、夏至神羲叔、秋分神和仲、冬至神和叔,他们分别住在东旸谷、西昧谷、南南交、北幽都的地方,精心掌管着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尚书·尧典》叫太阳神为羲、和,应是伏羲、女娲的后期演变,其书云:“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马融在“旸谷”条云:“旸谷,海嵎夷之地名。”《尚书·禹贡》记述:“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莱夷作牧。”嵎夷,汉孔安国《尚书》注谓:“东表之地称嵎夷。”薛季宣《书古文训》谓:“嵎夷,海嵎诸夷,在登州,今蓬莱一带。”蔡沈《禹贡注》也说:嵎夷在“今登州之地。”栖霞古属登州,即属嵎夷,古籍记载羲仲所居之地叫“旸谷”,图腾崇拜是龙,而方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大量的石塑龙和庞大的祭祀建筑群正与古籍对“旸谷”的记载相吻合。因此方山上的祭祀建筑群最有可能就是太阳神的儿子春分神羲仲的杰作。其它号称“旸谷”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发现远古大规模的祭祀天地日月的建筑群,没有它就没有称作“旸谷”的资格,否则就不符合太阳神为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尧帝天文官的身份。方山祭祀建筑群还可以与山下杨家圈古遗址相印证,杨家圈遗址经碳十四测年,年代距今4210年±80年,树轮校正年(高精度表)为BC2873—2502年,它和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位于同一时代,尤其和尧帝、羲和的年代有着惊人的吻合,因而我估计方山上的祭祀建筑群应该为5000年左右居于方山下杨家圈古遗址的先人,最有可能的就是春分神羲仲的祭祀场所,一般不会有太大误差。
在考察方山中,我根据谷歌地图提供的卫星图片和自己的实地调查,绘制了方山山顶的地图,将我发现的积石堆进行编号,共发现67组。方山顶部由南北走向16条大道和东西走向的20条大道构成,它们和其紧邻的石墙相互交织把方山隔成一个个方格状,有点像棋盘,恰如县志中所言:“望之若棋局设云汉间”,这不正符合《晋书·天文志》所写:“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吗?同时古人以北为地,以南为天,所以方山北面有大量石墙,南面既然是天,所以很少有石墙。
东西第8大道是方山上唯一一条贯穿东西的大道,将方山分成南北两部分,应该代表天地相交之处和春秋分日道,在它的路北有方山最重要的祭坛26号和64号,正好安排在天地相交之地用以通天。同时方山从空中俯瞰近圆形,从四面看为方形,也完全符合天圆地方的理论。在东西第8大道的东面路南,有一条长540米的厚重石墙,在这道石墙的中间路北,有一座高大的编号为26号的长方形祭坛,东边长约9.5米,西边长约9.7米,南面约有12.4米,北面约有13.8米,总高近3米,整体呈金字塔形,在所有积石堆中因规模大,形体特别,靠近中部,因此我把它定为方山的主祭坛。主祭坛地理坐标在北纬37°13′16.67″东经120°44′41.78″,在谷歌地图的卫星图片上就能清楚的看到它。它的北面特意向内凹进一块,形似斗勺,正好可与路南的石墙构成北斗星的形状,那么这道石墙就是指示八节的斗柄了。《史记·天官书》言:“斗为帝车,运于,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斗柄东指代表春分,完全符合这是春分神羲仲所建的推论。在东西第8大道西面与南北第6大道交点的西论文导读:
北10米左右有编号64的祭坛,64号祭坛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跟主祭坛高高立于山顶不一样,而是位于低于地平面0.3米的一个土坑中,坑中地面用石块平铺大致呈6边形,每边约有5米。《礼记·祭义》说:“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备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可知春分祭日于东方较高的祭坛上(明),秋分祭月于西方低洼的坑中祭坛上(幽),因此26号主祭坛代表春分是祭日的,64号代表秋分是祭月的。编号为63的方形祭坛位于东西第10大道和南北第5大道交汇点的东南,在方山的正西方。63号规模不大,它与众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它的形体,非常像一件玉琮,分两层,底层是底边长宽各为3.3米,高1.9米的方台,方台顶面中心有一个底边长宽各1米,高0.9米左右的小平台构成,也就是说它的高度和主祭坛一样。这个祭坛以中间的一个石环为中心全部以巨石垒成,这一点就连主祭坛也比不过,所以尽管不大,但很有气势。《周礼·大宗伯》言:“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因此63号玉琮形祭坛应是祭地的。玉璧形似天盖,用以祭天,位于31号龙首的那个巨大的圆形祭坛和它中心的石环构成的玉璧形象应是祭天用的。方山偏向中心位置特殊的祭坛,主要就是上面论述的,认定的代表天地日月的四个祭坛,它们都是古人用以通天地的祭坛。
在方山主祭台东北600米编号为33号的石堆是典型的神庙建筑,建筑内部空间平面呈中字形,内部的墙全部用巨石垒成,高约2.2米,它主室南北长16.6米,北部宽2.5米,南部宽3.6米,两侧室南北宽2米,东西长各为3.4米,内部空间有60余平方米。神庙石墙外由泥土依石墙堆成2米高的椭圆形土堆,整个神庙的外观呈现出一个半球形,应是天圆地方的一种表现,神庙的神圣还在于其附近还有几条巨大的石塑龙。
方山上最有代表性形体最大也最为壮观的石塑龙为神庙东面不远处31号石塑龙,它的地理坐标大致在北纬37°13′32.13″东经120°45′02.13″。31号的南面有一个高近1.5米,直径11米的圆形祭坛,是龙头,祭坛中心有一个用巨石垒成的直径为3米的石环,是龙的眼睛。圆形祭坛的西部有一组弯曲的石堆是龙角,南部也有一组弯曲向前的石堆,应是龙嘴和龙须,圆形祭坛向后有一条长约90米宽5—10米的曲折蜿蜒的长石堆应是龙身。31号龙的头部那个巨大的圆形祭坛和它中心的石环构成玉璧形象,因玉璧形似天盖,用以祭天。当巫师站在这处祭坛上祭天时,正好可以表达乘龙登天,遨游四海的寓意。而且巫师在祭坛的中心圆环内(龙眼里)祭祀时,龙的身体正好与巫师合成人首龙身,这不正是始祖伏羲人首龙身的形象吗?远古神话传说中始祖的形象又在我们现实中复活,可以验证远古神话的真实性。若是清晨在日出之时站在31号龙的龙首祭坛上,可以观看旭日东升,要是在龙西向东观看,立刻就可以看到苍龙戏珠的千古奇观,所以此龙是专门为迎日祭天而设,更突出了龙的神圣。
62号龙位于方山西南部东西第2大道和南北第6大道交汇点的西边,长约21米,最宽处有2.7米,高约1米。62号龙的西端为一个圆形的龙首,它的北面还有两组向北延伸的石塑龙角,身体的中心向后可以辨认的还有23个用石头垒成的环,整条龙就是依着这些环而修建的。龙身弯弯曲曲向北延伸,身体表面的石块就是龙鳞,龙鳞摆放的很有规律性,末了,就是尾巴也做的惟妙惟肖,由小石头弯曲垒成,若隐若现于草丛中。62号石塑龙还有一处与其它石塑龙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中心偏后,距龙首约13米处有一块突出的高1.3米,宽0.68米的大石块。这块石块,与方山上的石块大多呈黑色不同,它呈灰豆绿色,有土外皮,显然是从地下挖出,从远处搬来的,而且非常明显,它是有意立在这里的,因为它的下面有单独的一个圆形大石堆包裹着它的根部,十分牢固。这块石块非常像男根,它也大致是龙根所在地,联想到在杨家圈龙山文化底层中发现的那件陶祖,那么它就是一根男性。这不仅是父权制的产物,而且也是父系氏族社会在宗教意识上的反映,与考古认定大汶口文化晚期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论断完全吻合。5000年后我们依旧能够看出一条龙的性别,而且还拟人化的运用了人类的男根,这在中国各大遗址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说明这是远古人类生殖崇拜的圣地,而且崇拜的还是龙的,并且还是男根的形状,这不正好说明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的最好物证吗?这也是中国目前发现古代所有龙中唯一一条能看出源于:论文的基本格式www.7ctime.com
性别的龙。
至此我们发现方山就是一座被众多巨龙守护的神山。方山的积石堆整体构成一座巨大的石龙阵,石龙保存之完好,规模之庞大,内涵之丰富,这在中国足以旷古绝今,世所仅存,可谓千古奇观,方山的祭祀建筑群真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保护。
参考文献:
冯时著.星汉流年·中国天文考古录.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3]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烟台市博物馆编.胶东考古研究文集.齐鲁书社2004年1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