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益处 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教学益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071 浏览:108531
论文导读:作精神,使其成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新一代的“智能型”人才。参考文献:马树超,郭阳.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B·S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

摘要:根据近几年的招聘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谈起专业来也是侃侃而谈,但是真正的接到公司给的项目,就感觉到实践能力不足,这就造成了公司往往要花上几个月时间来重新培训专业技能,不紧浪费了时间,同时还使毕业生感觉到在学校所学的东西不能够很好的与市场接轨。
关键词:实验实训;多媒体教学
1005-5312(2012)26-0242-01

一、实验实训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质量

首先要使从事高职教育的全体教职员工都能对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有一个系统全面深刻地认识,只有更新和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明确方向,达成共识,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加强实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实验项目教学不是可有可无的辅助教学环节,它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掌握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的运用,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在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而且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教师讲授与视频展示高度融合,更直观,吸收的效率比传统模式的教学更高,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应用任务分析的探索方法,强调自主式,合作式,情境式的学习,以及启发式,互动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7ctime.com
式,讨论式等。
教学过程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那么搞好实验实训教学的创新和建设,就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实践教学要与理论教学一样事先组织教师、企业或行业的专家共同精心制定好实践教学目标,修整教学大纲,注重多种形式或类型的过程评价,这种改进教与学的手段能够适时运用,包括针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评价和针对教学效果的形成性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包含知识、技能、创造能力和情感等综合目标。参与评价的人员应当包括学校全体师生和社会或企业各方面人士。
总之,我们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激活和利用好学校的优质资源,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验实训教学的创新和建设过程中,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实现高职教育又快又好发展。

二、实验实训教学有利于毕业生顺利适应企业要求

在实验实训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师只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也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实训场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和多媒体等实训教学硬件设施,随时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从而能更好的控制教学活动,及时调整任务的进展,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实验实训室的作用是通过模拟职场环境,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处理在企业中遇到的实际工作问题,比如,专业的图形图画绘制、室内外建筑与装修,广告的创意与制作、动画的实施与设计等等。实训实验室给人的是身临其境的感觉,可操作性比较强,可以用这种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转变自己的身份,消除以后工作的陌生感,有利于培养今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三、实验实训教学能够很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我们在实验实训教学模式中确立了上好基础理论课,突出专业基础课,强化专门化方向课及岗位实践训练,重视企业文化和科学素养熏陶的教学方针。基础类课程以应用为目的,坚持“够用”和“实用”这两个基本原则;专业岗位类课程以实践为目的,满足“有效性”和“针对性”的要求。同时,我们还成立了项目制作小组,按计划有步骤地从现场实例中开发毕业设计课题,形成了一批适应于高技能人才培训、专业教学配套的课程和课题。通过改造现有教学设备、引进新的专业设备,使常设专业的教学设备更趋合理、完善与逼真。形成了“校内与企业设施系列化、产学研教学融合化、课堂与岗位一体化”的教学培训手段与方法。学员们通过身临其境的教学培训过程,缩短了从知识应用到能力培养的距离,提高了教学培训内容的有效性。
在加强课题开发与建设的同时,又从项目中寻找专业教学案例,自编具有企业特色的教材、讲义或视频课件,形成了一批电子与纸质、面授与网络教育的资源,为专业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媒体与手段。
进一步细化和提升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内涵,提出强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培养目标,将专业教学与能力培养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一步完善与优化了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践教学的结构与比例,更强化了岗位实践内容。
在提升技能培养比重的同时,尝试开展结合工作情景的案例教学,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进一步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案例教学为载体,通过“互动、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其成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新一代的“智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马树超,郭阳.高等职业教育 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美]B·S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