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高校传播媒介多元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797 浏览:22454
论文导读:
摘要:在信息化、数字化浪潮冲击下,高校传播媒介呈现多元发展趋势,校报、广播、电视、网络成高校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路径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媒介多元化的语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应规避媒介文化的消极影响,探求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传播媒介多元化校园文化

在媒介多元化的今天,大学校园也打破了过去校报、广播一统源于:论文范文格式www.7ctime.com
天下传播格局,形成了以校报、广播、电视、网络为主体的传播系统,改变了过去媒介单一、信息滞后的传播状态,特别是网络新闻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大学师生获取媒介文化信息的第一载体或主要载体之一,改变了大学校园的传播模式。以匿名、及时、互动和信息和泥沙俱下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文化对大学师生、特别是对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一、大学校园媒介多元化及文化传播特点

主目前,高校主要存在以学报、校报为核心的印刷媒介系统,以电视、广播、电影为核心的电子声像媒介系统和以校园网为核心的新媒介系统。以发表科研论文的学报和以宣传学校为己任的校报与社会纸媒一样,也有投稿、审稿、编辑、印刷和发行的程序和制度,也有责任编辑负责稿件的编审和修改,主编最后对真个杂志或报纸进行把关,他们是校园纸媒的“把关人”。校园广播因其节目灵活多样和贴近学生生活而为师生所接受。电视因其画面的直观性、传播的即时性而深受受众的青睐。上述三种传播媒介在高校一直存在,在过去的高校里,他们甚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自20世纪80年互联网诞生以来,它以平等性、即时性、交互性和开放性和技术更新迅速的优势迅速发展,广泛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改变了人们的传播习惯和阅读方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互联网的崛起,高校内的其他三大媒介逐渐式微,网络成了高校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2012年1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人数在2011年底已经突破5亿,达到5.13亿人,与2011上半年相比增加了2800万人。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高达38.3%,与去年相比增加了4个百分点。在上网的群体中,高校师生占相当大的比例,据北京大学调查,学生上网率高达88.1%。因此,作为“第四媒介”的互联网在高校传播媒介中已成为了当仁不让的“老大”,以它特有的优势和吸引力战胜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校园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构成了现代高等学校校园传播媒介的构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形成校园舆论导向、服务教育、娱乐休闲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起扮演着重要角色。
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广泛推行社会价值规范与建构社会价值意识的社会功能,不仅为人们提供信息与娱乐,而且建构着人们几乎所有的常识。大学师生不断借助传播媒介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利用和创造文化并不断促进各种文化的融合,这个过程就是文化的融合。如,师生借助于新闻、节目、文章、广告等传播内容获取并更新知识,同时这些传播符号隐藏的思维方式、价值导向等对师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在接受内容的过程中接受媒介所传播的意义。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先进的、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对于落后的、文明程度较低的文化具有较强的同化作用,从而实现文化的融合。其次,大学校园网的发展把校园与世界连为一体,也使校园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产生新的价值意义,媒介传递的文化价值,以及对这些价值在不同时期的解释和侧重,都使原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价值和意义,产生增值现象。近年,校园媒介通过对社会现象、新闻事件、典型事例的讨论与报道来引导当代大学生调整价值取向。
在校园传播媒介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实现融合增值的同时也出现了分层和变迁的特点。
大学生由于家庭文化背景、地区文化差异、学校特色和专业不同的原因形成不同文化层次的“文化圈”,一些来自富裕家庭、大城市、沿海地区的学生由于接触的媒介广泛,接受的信息量大,知识、信息更新快,思想活跃,容易成为意见领袖;同样,文科学校相对于理工科学校的师生,涉外学校师生相对于其他学校师生对于媒介传播的外来文化更为敏感和认同。
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加速了社会文化变迁;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极为便捷的手段,正在并将不断导致文化传播载体的划时代变革,为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提供崭新的生成基础和机制,提高思维的敏感性,加大思维中的科技成分,促进多种思维共生并进,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跃迁,使媒介传播在更广和更深的范围内影响人们的文化生活。

二、大学校园传播媒介多元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等。媒介因自身的传播特点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扮演着双重的角色。
在高校文化建设阵地中,学生的信息渠道多样化,除了高校自身建设的媒介外,社会媒介也是师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媒介尽管出现多样化特点,但总的说来,高校媒介主要隶属于学校党委,其宣传工作多由校党委宣传部或共青团组织、学生工作部门管理,他们对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进行规范和把关,这一管理体制决定了高校媒体运作中的政治把关性。在媒介被体制化的情况下,媒介行为表现出高度的目标一致性,规范着校园文化观念的发展变化。例如以一定的标准或通用规则对传播内容进行选择,规定媒介活动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只允许在相应的空间和时间内展开媒介活动,并设置凭评价机制对校园文化作出价值评价,使校园传播媒介在校园文化传播中起着导向和约束的双重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大学文化不可能脱离社会大文化的母体而独立存在。社会媒介如何影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呢?高科技化的大众传播媒介穿过校园围墙渗透到大论文导读: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能轻视网站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所带来的挑战。上一页12
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把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理论观点、生活方式、文化类型展现在学生面前,变革他们的思维方式,影响他们的行为。但是,因为大众传播网络中存在大量“把关人”,他们决定什么样的信息应该传播与不传播,并提供具有内在倾向的信息,因此,即使是社会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的信息也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大学生多数时间是在校园内度过的,与校园外的事物直接接触的机会很少,大多只能从大众传媒中了解。日积月累,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就在大学生头脑中构造出外部世界的影像,这些影像尽管是间接的,却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生长的基本土壤。
其次,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本身也经常被用作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目前在我国的报纸、电视台、电台都发挥着宣传政策、传播新闻、反映社会、引导舆论、介绍知识、开展监督等功能。这些传播媒介因传播快、覆盖面广,形式灵活,没有强制性而在大学生中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大学生们在通过与传播媒介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启迪,认识社会,获得知识,并进行自我教育。
由此可见,在我国现有的媒介体制下,无论是社会传播媒介还高校内部的传播媒介尽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他们对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路径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其固有的特性、特别是网络传播高度的开放性与虚拟性对当下校园文化的建设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网络传播的这一缺点是社会网站和校园网站的共性,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能轻视网站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所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