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学士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308 浏览:85533
论文导读:
摘要: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时状况、它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内有功能和作用机制以及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优势载体三个维度来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其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基础、基本目标、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四个层面回答了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本源性问题。为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凸显“五个重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努力实现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002-0845(2012)07-0129-03
作者简介:韩迎春(1970-),男,河南新县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杨淑玲(1972-),女,河南新县人,讲师,从事高校德育基本理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党在思想和文化建设方面的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高等学校作为社会文化的碰撞处、创新地和发散场,它要吸收和融合社会的主流文化与其他文化,它通过人才流、知识流和传播流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推进、示范和导向的作用;它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杠杆,在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一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时状况来看,一是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校园中各种社会思潮涌现。我们目前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所以高校校园中先进文化、健康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主流意识形态与错误思想、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一些市场经济中适用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了高校校园,使得大学生群体在拥有了更多的自由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目前,高校与外界的联系十分广泛,这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诸多的新问题。在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相互渗透的国际与国内的环境下,当今的社会思潮呈现出的是极大的复杂性和迷惑性。二是网络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高校校园中呈现出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而在网络的虚拟性中又往往充斥着不健康的思想或社会思潮。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处在形成的过程之中,所以网络上传播的非主流文化就极易引起大学生的思想混乱,极易使他们是非不明、荣辱不分、善恶难辨。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对学生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三是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据调查,在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追求”中,有364%的大学生青睐高雅文化,有245%的大学生喜欢传统文化,有23%的大学生喜欢外来文化,有16%的大学生喜欢张扬个性的文化[1]。由于文化的多样性,也使对大学生的教育遇到了困难。
从高校的文化功能来看,一是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有传承与发展的功能。高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将人类在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传给年轻一代,促进人们思想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是衡量高等教育得失成败的重要依据之一。二是示范与辐射的功能。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提供服务,为社会提供有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通过师生员工的道德实践和在实践中所展示的精神风貌,对社会产生广泛的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尤其是,高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他们会像一颗颗先进的种子撒向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会不断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起到推动、示范和导向的作用。三是深化和认识的功能。高校利用其研究方面的优势,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深入研究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配套的政策与法律体系,有助于增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建设,从而使高校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从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作用机制来看,一是其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引领和规范着高校的总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使高校能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二是同辈群体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同辈群体是指在交往中互动频率较多的正式或非正式群体,如学生的寝室群体、班级群体和社团群体等。同辈群体有其比较一致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一般都会显露出其较强的内聚力。同辈群体的比较一致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能很容易地被大学生所接受,它有利于从同辈群体中孕育出新的群体价值观念,从而深刻制约大学生个体相应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三是对高校学术文化和教师的影响。教师的知识、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价值判断,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直接开辟了大学生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思维路径,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必经之路。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科学而严谨的治学态度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上。
另外,高校校园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优势载体。一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前瞻性刺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氛围的形成。高校校园文化在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同时,还通过对有关核心价值观问题的阐释、探讨与争鸣,潜移默化地推动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氛围的形成。二是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高校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为大学生所喜爱。相对于其他载体而言,高校校园文化更易使大学生产生与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念相一致的价值观。而且,高校校园文化一旦被大学生所接受,就会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定式。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融入其中,无疑将有利于增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三是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的现时代,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源于:大学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大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科学而合理地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形态作出合理的设计与安排。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基础、基本目标、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等四个层面科学而鲜明地回答了在经论文导读:
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本源性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要求我们要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并做到与时俱进。在完整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应着重关切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关系最为密切、应用最多因而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直接依据的那些基本原理和理论。当前,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统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这是因为,从理论的思想渊源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从理论创立的主体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几代中国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的结果;从理论的地位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的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从理论的指导意义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从理论的品质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在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2]。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目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人们的就业渠道、人们间的利益关系和社会分配方式在日益多样化,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必须要有一个能代表最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能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同和接受、能有效地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的领导下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历史变革。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为人类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举世公认的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能够把我们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每个人的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把我国社会各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结合起来,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任务。所谓民族精神,就是指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在自己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始终发挥着民族精神的核心作用。中华民族500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的斗争史。热爱祖国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更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目前我们所强调的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着我们民族的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我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则紧密相联,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民族精神则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时代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改革创新居于核心地位,创新中又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内容。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种理念,它是社会主义道德观在荣辱范畴中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从思想发展角度看,荣辱问题又是一个价值问题,它反映着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对发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各种行为的意义的认识和价值判断。从现实层面看,一个人的荣辱观反映着一个人的人生观,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的生动体现。具体说来,在人生政治价值的选择上,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在经济价值的选择与判断上,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在文化价值的选择上,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在道德价值的选择上,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在法律价值的选择上,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3]。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立足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必须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焦点集聚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上。
应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若把“高校校园文化”看作是一个系统,那么它必然包含着若干个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中又有着复杂的结构。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重物质文化建设而轻精神文化建设、重现代轻传统、形式主义严重、各种学生社团形同虚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未能充分凸显等等。分析其中的缘由,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对现有资源整合的力度不够,综合利用程度较差,因而未能彰显其应有的价值,未能使之产生应有的效果。在这里面,既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在建设过程中的操作层面上的原因,其中认识上的偏差是主要的。毫无疑问,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对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这一点给予足够的重视。
应处理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对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上,我们应采取“论文导读:超越上。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超越又具体表现为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和它对社会思潮的反作用上。高校可以利用自己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的优势、人才的优势,主动地对自身的文化体系及其发展状况进行反思,对社会流行的思潮进行选择、批评与改造。当然,不论是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主动适应还是积极超越,都需要审视社会文化的新发展
兼收并蓄”的态度。不仅要重视由我国传统文化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及其强大的凝聚力,以此巩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还要坚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与时俱进,要彰显出其时代精神;不仅要重视我们的本土文化,同时也要借鉴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成果,要用它来推进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还要努力促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统一,要不抱成见,不厚此薄彼,使二者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设法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应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如何,也直接关系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也反映着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水平。为此,一是要扩展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二是要促进大学生思想与品德的提高;三是要促进大学生体质与体育精神的发展;四是要促进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只有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更高质量的高校校园文化。
应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融合。这是因为:第一,社会政治的发展会直接影响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三,社会文化的发展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大环境;第四,社会科技的发展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鉴此,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就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融合。
应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流行思潮的回应。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和展开的。一方面,它表现为校园文化对社会思潮的适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流行思潮是该国或该地区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财富,是所有亚文化滋生的环境和源泉,它必然要求由其哺育的亚文化在内容和色调上与其大致适应,高校校园文化也是如此。另一方面,它也应体现在校园文化对社会思潮的超越上。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超越又具体表现为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和它对社会思潮的反作用上。高校可以利用自己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的优势、人才的优势,主动地对自身的文化体系及其发展状况进行反思,对社会流行的思潮进行选择、批评与改造。当然,不论是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主动适应还是积极超越,都需要审视社会文化的新发展,需要仔细分析校园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社会发展对它的要求,协调好二者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李有玉.对当前大学生现状的调研与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7ctime.com
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
[2]顾海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视域[J].中国高等教育,2009(2).
[3]程样国,詹世友.荣辱观与和谐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傅文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