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以研究性学习方式打开语文教学新局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422 浏览:95061
论文导读: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的思想观念下催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精髓是把教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饶有兴趣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地探求问题的学习源于:毕业论文致谢信www.7ctime.com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或探究各种语文现象,应用有关知识深入调查研究、寻求相关原因,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掌握规律、培养能力的活动。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不仅要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而且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交际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来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工具,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生命质量。语文研究性学习,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知识的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我在教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公输》这篇文言文时,尝试采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篇文章主要记叙墨子在楚国即将大举进攻宋国之际,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楚王、公输盘)理屈词穷,又凭借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这样一个故事。文章文言词语的丰富含义、人物语言的特色以及对间接经验的猎取、直接经验的创新等等,需要研究学习的问题很多。如果用传统的“一言堂”教学,定然是教师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沉沉。经过反复研究教材,我最后决定引用研究性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大胆地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引导学生研究文言词多义变化规律,了解汉字深广的社会文化内涵

古文很多字词的读音、含义、用法变化多样,但也有其规律性。学习这篇文章,我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接着找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疑难问题,不能像以往那样轻易地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根据语境联系上下词语进行判断,展开讨论。如,对“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一句中两个“为”字的读音、意义、用法,学生看法不一。有的认为两个“为”字都读作“wèi”音,有的认为前一个读“wéi”音,后一个读作“wèi”音。对此,我引导学生们回顾以前所学和联系上下词语的意思认真研究,于是就可以得出答案:“如果两个‘为’字都读作‘wèi’音,作介词‘替’来解义,此句翻译就变成‘公输盘替我替云梯’,语句不通,显然第二个‘为’字应读作‘wéi’音,作动词‘制造’来释义。”接着从课文中再找出有“为”字的句子加以分析,用上述的方法都能准确的解释所有“为”字的意义。又如文中有多处出现“见”字的句子,它们的读音,有读“jiàn”音或读“xiàn”音,根据资料,“见”字意义有的译为“拜见”,“会见”,“进见”,有译为“召见”有的译为“引见”等。为何同一个“见”字,它在不同句子的读音和意义有所不同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民族礼仪、人物身份的角度,深入思考、研究、讨论。学生们兴趣盎然,投入研究,运用历史知识、影视见闻、社会生活常识作旁证材料,各抒己见,争论辩解,最后由代表对各句中“见”字作共识性的发言:“君王见臣下,只能用‘召见’;臣下见君王得用‘拜见’,表示下级对上级的礼恭;客人见主人,用‘拜见’较适宜。用‘进见’次之,如用‘会见’必须双方身份平等,而且见前必有约定;至于‘胡不见我于王’一句中的‘见’,是墨子没有他人引导,就无法使自己现身于楚王眼前的,因此‘见’字在此句应读作‘xiàn’音,义译为‘引见’。”经过这样思考、讨论、比较、体会后得出结论:“判别文言多音多义词,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并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这是学生经过亲身探索研究获取的直接经验,它比传统教学仅靠教师传授硬塞的效果好得多,学生养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方法,为以后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们热情高涨,见解精确,达到了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一目的。

二、引导学生研究探析人物的形象品质,构建客观正确的评价体系

《公输》一文主要描写了公输盘、楚王、墨子三个人物。文中人物的语言很富有表现力,能从中体现人物的精神和性格特征,墨子的语言更为突出。体验语言描写凸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正是研究性学习需探究的问题。我首先向学生提出:楚宋战争危在旦夕,墨子为了宋国的安危,不辞十日十夜的行程艰辛,赶到楚国,不费一一弹竟然阻止了楚国进攻宋国。他到底靠什么呢?学生经过探究性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简单评述:墨子靠的是打嘴巴仗!我继续引导:“这样评说不具体明确,应该说是靠他巧妙的谋略和能言善辩的口才。墨子为说服公输盘改变攻宋的想法,先假说用重金雇请公输盘帮忙杀掉侮辱他的人,诱激公输盘心里‘不悦’而推辞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的话来,接着墨子抓住公输‘讲道义’的观点,以锋利的言辞从正面指出公输盘只懂杀一人的不义,却不懂得兴师攻打宋国杀更多的人是最大的‘不智’、‘不义’和不据理力争助楚王攻宋的‘不忠’行为,这使公输盘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迫使公输盘不得不向楚王引见墨子。”学生再进一步探析,认为:“墨子舌战楚王的技巧更是妙极。他用巧妙的比喻给楚王讲述了一个怪异人的行为,这个人抛弃自己漂亮的车子而去偷别人的糠糟。引诱楚王评论‘此人必为有窃疾矣’。正当楚王还陶醉于故事的可笑中时,墨子话锋一转,用楚国的富强与宋国的贫弱相对比,揭示上面富人窃贫的比喻的本体─楚国攻打宋国的不义行为和贪得无厌的本性。楚王被说得连连称是。墨子真是个有勇有谋论文导读:王不得不说出‘善哉!吾请无攻宋矣’的话来。这一场实力较量,既表现了楚王、公输盘阴险狡诈的性格,又更突出墨子的胆识和军事才能。”学生们通过对人物的透彻的分析,不但深刻了解了人物的精神和性格特征,而且更强化了语文知识。三、引导学生借鉴课内知识,创新研究课外问题,完成课内延展至课外的迁移一个人的创造性
有才能的人,相比之下,楚王和公输盘显得昏庸无能了!”此时学生的思维已高度活跃,最后,他们概括道:“楚王、公输盘不是昏庸无能的人,而是阴险狡诈,吞并他国野心勃勃的人,尽管楚王和公输盘在道义上被墨子说得尴尬,但他们都不因在道义上失败而放弃侵宋之心。公输盘把攻宋的责任推到楚王身上,楚王又把责任转嫁到公输盘身上,说什么‘公输盘为我云梯,必取宋’。由此可见,公输盘制造的云梯成了楚王攻打宋国的借口和引以骄横的实力,他哪能轻易改变攻打宋国的野心?正因楚王狡诈并以实力威逼,墨子只好针锋相对,当堂与公输盘模拟攻守城池的形势展开军事实力的较量。公输盘攻城的器械和办法都用尽了,但墨子防御的对策还没用完。公输盘在道义和实力都失败的情况下,便想出更阴险的一招——想杀掉墨子,妄图扫清攻宋道路上的障碍。但这一阴谋非但没能得逞,反被墨子一眼看穿,进而一针见血地当面揭露了公输盘的卑劣行径,并严正告诉楚王和公输盘:‘臣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面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在实力对比和威慑之下,终于迫使楚王不得不说出‘善哉!吾请无攻宋矣’的话来。这一场实力较量,既表现了楚王、公输盘阴险狡诈的性格,又更突出墨子的胆识和军事才能。”学生们通过对人物的透彻的分析,不但深刻了解了人物的精神和性格特征,而且更强化了语文知识。

三、引导学生借鉴课内知识,创新研究课外问题,完成课内延展至课外的迁移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结合。间接经验是各方面的总源于:论文的写法www.7ctime.com
结和提炼,直接经验则是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并内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学习体验,主要是因为学习体验可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只是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与指导。研究性学习除了在课内渗透外,还要扩大到社会的大课堂,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学到课内终身受益的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公输》一文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总结和提炼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判断便可发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谈话技巧,“弱肉强食,贫穷挨打”,“人才是国家的财富”这些道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还运用《公输》中巧妙的谈话艺术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通过交谈说服了爸爸改掉吸烟、嗜酒的癖好,改变妈妈不孝敬奶奶的不良行为,纠正身边人的不良思想和行为等等,这样的实践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而且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次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使用,使学生可以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中饶有兴趣、主动快乐地猎取知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得以增强,课堂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远比传统的好。

参考文献
[1]谭德华.语文的特点与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00(1).
[2]范尚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J].教师报.
[3]张一清,佟乐泉.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横向比较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5]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6]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7]林崇德,申继亮,谷生华.中学语文教育心理学[M],2001.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