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述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55 浏览:17372
论文导读: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说明。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进一步厘清其基本内涵,把握其实质。主要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作一较系统考察,为更好的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述评
1673-291X(2012)27-0250-02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研究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大众化,首先必须弄清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只有正确的把握了其基本内涵,才有可能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科学的深入研究。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过程论
许多学者从过程论和动态的角度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是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还应该在实现过程中把握其基本内涵。认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仅仅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民族化,而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从当初只为少数思想家掌握的科学理论,发展成为亿万人民群众掌握的思想理论体系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总的过程中体现了两个具体过程的统一:一个是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并且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理论创新成果的过程,即理论具体化的过程;一个是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化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素质的过程,即化大众的过程。”有的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复合的概念,抽象来讲,可以被理解为三个过程的辩证统一:从马克思源于:论文标准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主义的传播范围来看,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由党内普及走向社会普及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式来看,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由高深理论走向通俗理论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的维系力量来看,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由制度维系走向群众自觉的过程。”这种动态视角的概括有利于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把握其实质,掌握其基本内涵。
二、本质论
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不断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真理层面看,大众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性范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实践特色是大众化的重要内涵。从价值层面看,大众化首先是一个民族性认知范畴。只有民族的,才是大众的。民族特色也就是大众特色,是大众化的重要内涵和要求。从历史层面看,大众化是一个发展范畴。只有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理论,才具备实现那个时代的掌握群众的价值。时代性同样是大众化的重要内涵。有的学者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同时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适应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这种概括方式,有利于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特征和本质属性来理解其基本内涵。
三、层次论
有的学者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分为几个层次。有“两层次说”,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注意采用通俗的语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知识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两层含义:一是通俗化,二是现实化。还有“三层次说”,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一层含义是指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化大众”。“化大众”,由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只要在“大众”中普及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大众”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使之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了。第二层含义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这一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普通大众不易理解,因此,我们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阐述,用大众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其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第三层含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理论,这一理论尽管产生在西欧,但它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坚持的内核。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性,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抛弃一切形而上学的、高高在上的马克思主义。这种立体化的分析方式,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部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把握其科学内涵的全面性。

四、通俗化论

还有的学者从大众化和精英化、学院化关系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大众化是相对于精英化和学院化而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从理论的主体和功能的角度,对其总体价值取向作出的基本定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就是使这个理论体系由抽象理性转变为生动具体,由深奥思辨转变为通俗易懂,由被少数人所理解和掌握转变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逐步使它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大众化意味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既是大众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大众化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隐含着实现大众化的基本取向。”这种概括方式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大众化,而不是精英化或学院化,同时有助于我们在实践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破除精英化、学院化的思想意识。还有的学者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大众化、通俗化,而不是庸俗化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在一定程度上,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通俗化,即大众化和通俗化是相关的。它们都是论文导读:
要运用简单、鲜明、具体的实例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精神和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理论化抽象为具体、化烦琐为简要、变晦涩为清晰、变死板为生动,让群众通俗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很好地完成通俗化,就可以很大程度地实现大众化。虽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和通俗化相关联的,但是通俗化并不是庸俗化,大众化更不是庸俗化,大众化必须和庸俗化区分,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极力避免庸俗化。

五、哲学视阈的大众化

还有的学者从哲学视阈中质和量的角度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质的规定性是指归人民群众,而非特定的文化拥有者、享有者。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亦是文化的创造者、接受者、传播者。人民群众不仅是从事精神产品创作活动的主体,而且是积极的、实践的历史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是用马克思主义来‘化’大众,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大众的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是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即用大众的实践经验以及被升华的新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量的规定性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求数量的庞大,即普及与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辐射范围宽广,超越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因素造成的障碍,跨越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地域等界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成就一种人人参与的事业,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而非为‘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
有的学者从时间和空间视角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认为科学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注意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另一个是“大众化”。前者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时空定位;后者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时空定位,是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这一特定时空的理论形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格。而实践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大众化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所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时空定位与实践主体的统一。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说明。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内涵,学术界并没有根本分歧。理论的大众化,就是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并被人民群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过程。笔者认为,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南,由执政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人民群众理解和认同的思想信念,使人民大众的信仰同国家意识形态相统一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