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论述理由综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764 浏览:62722
论文导读:omain}认识和把握在哲学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与之对应,还有学者提出了“内在要求论”。该观点认为,克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各种困难和险阻的根本方法,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被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即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
摘 要:近年来, 学术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科学内涵、重要意义、基本路径等方面。对研究的观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必将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拓展视野。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综述
:A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持续进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也逐渐进入理论界的视野,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开展了跨学科、多视角、深层次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有力地促进和推动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化。现将学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进行粗略梳理和归纳总结,并就如何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和实践。马克思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恩格斯主张在群众中广泛进行通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普及工作,在实践中开辟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有效途径。列宁在提出坚持不懈地推行共产主义纪律和共产主义劳动时指出:“我们要努力把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准则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首倡者,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他提出了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俗化和大众化。提出要总结经验,创造新方法,使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更加扎实有效,更加深入人心。提出要“系统地深入地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基本理论的教育”。[3]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4]因此,学界普遍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5]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奠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和物质基础、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践夯实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和理论基础、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社会实践巩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基础,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力、吸引力、说服力,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接受和掌握,从而指导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6]另外有学者提出了“客观要求论”。该观点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应对当今世界新变化之严峻挑战的客观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需要,是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不能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有关,都与人们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为此,有学者提出了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一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运动,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于:www.7ctime.com
认识和把握在哲学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7]与之对应,还有学者提出了“内在要求论”。该观点认为,克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各种困难和险阻的根本方法,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被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即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8]
综上所述,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国内学者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理论基础和依据;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国内学者的基本观点和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需要;其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其三,中国的建设实践历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历史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和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活动,都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的实践论文导读:理论教育导刊,2009(9).唐志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四重维度.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3).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黄建辉.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上一页123下一页
基础。
笔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本质要求,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在批判的历史中,一切事情自然都完全不是这样报道的,批判的历史认为,在历史活动中重要的不是行动着的群众,不是经验的活动,也不是这一活动的经验的利益,而仅仅是寓于‘这些东西里面’的‘观念’”。[9]显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自己的理论学说当成“书斋里的学问”和“纯粹思辨的观念”,而是将之视为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总结,视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还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强调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同时,揭示了理论转变为物质力量的途径是理论掌握群众,即理论的大众化。[10]毋庸质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相结合依次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和社会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不同时代的领导人、、、等相继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地进行了理论创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取得了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硕果。这些理论成果之所以能够被写进宪法和党章作为我们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参照和依据,是因为它们是“从群众中来”可以“到群众中去”的,是被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科学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可以化为人民大众行动指南的理论工具,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范式。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7ctime.com
源于:论文库www.7ctime.com
[6] 平章起, 宁静.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和基本经验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 2010(1).
[7] 陈俊亮.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1).
[8][12] 张博颖. 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11] 郭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必要性解读[J]. 理论研究, 2009(3).
[13] 何怀远.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8(3).
[14] 刘建军.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 2008(7).
[15] 邱柏生.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 思想理论教育, 2008(5).
[16] 杨鲜兰.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J]. 湖北社会科学, 2008(2).
[17][29] 左伟清, 刘尚明.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8(1).
[18] 徐国民.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探析[J]. 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08(1).
[19] 罗会德.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维解读[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10).
[20] 蒋均时, 张博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渊源和科学内涵[J]. 云南社会科学, 源于:论文大纲www.7ctime.com
2009(5).
[21] 沈炜.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9).
[22] 唐志龙.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四重维度[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9(3).
[23] 包仕国.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
[24] 黄建辉.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论文导读:上一页123
思考[J]. 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08(3).
[25] 黄鹏坤. 以实践的角度来认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9).
[26] 曾令辉, 丁莉, 吕丹.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及其价值[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
[27] 马维振.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 乌蒙论坛, 2010(1).
[28] 陈方刘. 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 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8(1).
[30][35] 曾长秋, 蒋依晨, 吴仁喜. 近三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 怀化学院学报, 2011(1).
[31][34] 冯刚, 张东刚主编.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 2010) [M].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
[32] 张博颖.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
[33] 皮家胜.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