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253 浏览:158245
论文导读:藤博文与李鸿章的一段对白就非常经典。李:“台湾,已是阁下口中之物,何必心急?”伊(怒目,皮笑肉不笑地拍着肚皮):“肚里饿得很,恨不得一口吞下去。”一个奴颜婢膝,一个凶相毕露,栩栩如生,刻画的入木三分。

5、运用经典语言或方言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周星驰、**12下一页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当着领路人的重要角色,而学生自己能不能自主学习更是一个关键。在以往的历史课堂上教师一般用的都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口沫横飞,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不知所云。教师偶尔提问个问题,必定“惊起一滩鸥鹭”。如此课堂学生怎能“修行好”?如何使学生在新课改中培养起对历史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此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悟。

一、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讲课要精要,使学生充分参与。

1、 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怕学生自己找不到准确答案,对于课本的每一个问题都主动解释的很仔细,并清楚的给出答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懒于思考的惰性。新教材里设有很多的“动脑筋”问题,教学大纲里也明确规定这些问题一般由学生自己思考找答案,当然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总结。
2、 教师通过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如在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关于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可引导学生思考“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辨证的看待,既“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有进步性,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又有侵略性,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摘自:学术论文网www.7ctime.com
,能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德国物理学家劳厄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所以我在教学中对于课本内容和问题有所侧重,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的一般少讲甚至不讲。

二、 采用多种模式,多种教学途径上课,以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印象。

大多数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只停留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情节上,到了接触那些内容枯燥的课,就出现厌倦情绪:这么多的年代,这么多的人物,这么多的措施……太难记了。而历史课不可能每节课都有趣,有些内容本身就限制了课堂气氛的激发,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模式和多种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兴趣。
1、 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对于直观的东西印象往往比较深刻,所以我尽量多的利用多媒体,把许多的历史情景、现象、线索等展示出来,通过多媒体的生动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印象。
2、 多搞其他形式的课,如辩论赛、历史故事会、历史成语大比拼等。无论老师的课上的多么好,学生对于这类自由活动、气氛宽松的课还是有着浓郁的兴趣,所以教师可投其所好,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保持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3、 把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拉近学生和所学历史知识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三次科技革命时,一些重大发明对当前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像火车、飞机、电灯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又如讲“台湾问题,一国两制”时,可让学生寻找一些历史事实来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活动都是分裂祖国的行为,这样把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兴趣。
4、 采用加分法、随机回答法。有些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并不是不会,只是不敢举手回答,所以教师可利用只要回答问题就给加分的方法鼓励学生,让他们明白参与的重要性。也可采用随便叫学生回答的方法,但要注意让大家都有机会参与,不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厚此薄彼。对于那些不大习惯举手或没有胆量的学生,这种做法看似有些强制性,但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信,开发思维。

三、 历史教学中引入语文教法。

“文史不分家”这句话不就是说明语文和历史是相互辉映,很难分清的吗?文学作品很多都是反映历史事实饿,而历史又为文学提供了可写的素材。二者是相互辉映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可适当引用语文教法。
1、利用对联或者民谣的形式。如讲到四大家族对人民的掠夺时,具体可用“民国万岁(税),天下大平(贫)”来形容,而在评价宋教仁时就可利用孙中山先生的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高度赞扬了他捍卫共和宪政的献身精神,表达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誓死保障民权的决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沦陷区日伪财产的接收最终成了“劫收”,人民对国民政府的统治大失所望,一首民谣“想,盼,来了更遭殃”就反映了人民希望变成失望甚至是绝望的过程。
2、利用诗词的形式。慈禧太后无疑是晚清最大的卖国贼,她腐朽的统治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讲述这段历史时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章炳麟的《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可用。“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这样既可以勾画慈禧卖国求荣的一生,又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讲授长征、渡江战役时利用同志的《七律·长征》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而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战略大反攻的形势时,则可利用陈毅元帅的《吟反攻形势》,教师可以一边吟诗,一边勾勒出反攻的大致画面。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又巧妙地把历史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迎合了高考的大趋势,事实证明利用这首诗的教学效果很好。
3、联系历史电影或小说的形式。《甲午风云》、《从奴隶到将军》、《地道战》等就是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护国运动、敌后军民反扫荡斗争最好的素材。记得我在讲述“破袭战”时就引用著名表演艺术家******的小品《三鞭子》,其中一名“我就是当年这里挖坑游击队的坑长!”把课堂气氛推向了,学生在轻松自如中掌握了破袭战的含义:主要在平原进行,具体做法是挖沟,使日军的机械化部队难以行驶。
4、利用讽刺或者幽默的形式。章炳麟之《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就是对“老佛爷”最好的评价。在《马关条约》签订时,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的一段对白就非常经典。李:“台湾,已是阁下口中之物,何必心急?”伊(怒目,皮笑肉不笑地拍着肚皮):“肚里饿得很,恨不得一口吞下去。”一个奴颜婢膝,一个凶相毕露,栩栩如生,刻画的入木三分。

5、运用经典语言或方言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周星驰、**论文导读:

****、冯巩等著名艺术家都有经典语言,如《大话西游》中“……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别以为你穿着马甲儿我就不认识你了”就可以用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中;冯巩“奥迪、奥托和奥运是兄弟”的歪理论用于“一五”计划中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所生产的奥迪A6轿车上。还有,在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庄严宣告,如果教师能用浓重的湖南方言说出来,将起到意料不到的效果。此外,“得民心者得天下”可用于袁世凯“洪宪帝制”梦的迅速破灭以及集团的最终崩溃;评价洋务运动时可用“旧瓶装新酒”或“驴头不对马嘴”等等。

四、 旁征博引,搞好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可以信赖。

记得有一次我讲汉武帝因为霍去病英勇而赐予他“冠军侯”的封号时,我顺便提到了英文“TO BE NO.1”(夺冠),学生好像发现奇迹般的大惊小怪:“老师你懂英文?”还有一次讲祖冲之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时,其中有一个答案是“创新”。我就利用学生政治课刚学过的一句话提醒大家:“没有什么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恍然大悟,异口同声的说:“创新”。之后又是一片惊讶:老师还懂政治?在这些惊叹声中老师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明显得到了提高,他们就会信赖老师并喜欢学习该学科。
因此,作为一个老师,要达到今天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老师本身就要不断增殖,提升自身能力,才能适应社会要求,才能教出好学生。
总之,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彻底摒弃“划拉背”的陈旧做法,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都爱思、会思、多思,这样我们的历史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