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我国古典园林铺地哲学渊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67 浏览:15496
论文导读: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由于空间的限制,比较注重细部的设计,其丰富的铺地纹样呈现出独具个性的艺术特色。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于古典园林铺地艺术的生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今欣赏古典园林铺地不能单单停留在其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更要了解其蕴含的文化精髓,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园林铺地艺术。
关键词:古典园林;铺地;哲学思想
1673-2596(2014)11-0058-03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建筑、假山、花木以及铺地等要素组成的综合艺术品,作为表达美的含义的一种载体,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受到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支配下而形成和发展的。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形成三大主流:儒、道、释,三家哲学思想从不同层面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的生成。而作为园林主要构成要素之一的铺地也不无例外地受到传统哲学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对古典园林铺地的影响

儒家思想比较现实,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重人伦而清功利,以人为本,以情义为基础。这不仅是统治阶级用来治国安邦的哲理,也是庶民奉为道德的金科玉律,士大夫阶层对此更是顶礼膜拜。

(一)仁学思想

仁学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华,几千年来影响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主脉。孔子提倡的“仁”强调个人内心的修养,要求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心性,然后惠及他人。孔子还将人的自我修养与自然比德,认为花品和人品都具有同值性。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这种“君子比德”的思想从人的道德观点去看自然现象,把自然现象看作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对应物。因为松柏岁寒而不凋,后人就把它们比德于君子、丈夫、英雄,寓以正直长青之意,祟高景仰之情。
在古典园林中经常会看到梅花和莲花等铺地图案,因为梅花枝干孤高挺秀,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凌寒留香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园主人以此比喻自身处境恶劣而坚贞不屈的清高志趣。在栽有梅花的庭院,用破方砖磨斗成冰裂纹地面,老梅似傲寒于“冰裂纷纭”之中(图1-1),以烘托空间的冰清玉洁,给人清净爽洁的空间感受,也象征园主人清高、孤傲的品德修养。以莲花作为铺地图案,隐喻园主身处境艰难而坚忍不拔,在污浊的社会里仍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特征。
在古典园林中还经常会看到海棠花、菊花、仙鹤、鱼纹、蝙蝠等等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动植物铺地纹样(图1-2、1-3),它们通过谐音、寓意、意会、联想等方式,构成具有某种吉祥意味的装饰纹样传情达意。这些纹样无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形态、园林主人的生活情趣、文化修养和社会阶级地位,从另一个侧面也折射出儒家思想对于现实社会的关注。这些图案都具有一定的吉祥含义,浓缩了国人对于人生幸福朴素的理解和追求,在悦目的同时也给人一种良性的心理暗示,体现了浓厚的人本精神。

(二)中庸之道

儒家提倡的中庸思想,最早由孔子提出,作为儒家的立身处世原则,对中国人的影响异常久远、深刻而广泛。中庸的基本含义为用中、执两用中,“中”即无过无不及、适当、适中、适度的意思,如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指乎.”这里的“中”就是适宜、符合的意思,又如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这里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言行常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而小人的言行则背离中庸之道。君子守中庸,随时能实现中庸之道,做到恰到好处;而小人违反中庸,无所畏惧而胡作非为。又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中和”就是适度,就是使情感的活动不要造成心灵的失衡和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以“中和”为美的观念强调事物本来固有的那种平静状态,也就是适当其时,恰如其分,不偏不倚的一种新的平衡、协调、稳妥的状态。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铺地上则是图形的构图饱满、对称和整齐(图1-4)。特别是在一些几何图形中,这种特点更为明显,园林铺地中的“正八方”和“正六方”图形就是典型表现(图1-5)。在铺地材料与色彩的设计上,则为表现空间的整体、秩序,常使用质地坚硬的大块石材,以烘托大气、典雅的园林氛围(图1-6)。

二、道家思想对古典园林铺地的影响

与儒家的现实精神相比,道家则表现为一种浪漫精神,道家所重视的是生命自然之美,追求事物自然而本真的天性。

(一)道生万物、道法自然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生成万物是宇宙的本源,然而“道”并不主宰一切,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道”虽是宇宙本源,但本身无为,而听任于自然,对万物的成长不强制、不干预。“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之道就是要模仿虚静到极致的天地自然状态。老庄“大音希声”、“心斋”、“坐忘”的美学思想要求人们在审美观照时要达到消解生理、摆脱普通认知活动虚静无我的精神自由状态,超越物象时空的樊篱,开展思想腾飞之翅,领悟至简(自然)音中所含至大神韵。道家这种“道法自然”的观点要求人们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存活与发展,不要恣意妄为,破坏自然规律。

(二)贵柔尚弱,返璞归真

老子论“道”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是“贵柔”。他说:“弱者道之用”,“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认为柔弱因循是“道”的作用。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开过早地衰老。他反复强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即是让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存在和运转状态。
道家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等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而中国的艺术表现出来的以简淡自然为最高境界的美,贯穿着中国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观。园林道路的表现也有别于常规道路,其一反平直、宽畅、简便、捷达等常规道路设置的原则,追求曲折、起伏、迂回、幽深的道路设置变化,材料的选用也力求体现其自然属性,常见的有碎瓦片、碎石片、碎缸片、鹅卵石等等,这些材料质朴、自然,能充分发挥自然素材论文导读:
固有的天然美,达到人工与自然的高度协调。苏州留园宅院内的青砖墁地,地面青褐色与白墙、红柱、黑瓦相协调,营造江南园林的清新、雅致的氛围(图2-1)。苏州网师园采用青色和赭红色两种颜色碎石铺地,与建筑的门窗颜色一致。环秀山庄假山前面的乱石片铺地,与假山气质相符。这种尊重自然、崇尚和谐的观念,正是道家美学思想影响下的突出表现。

三、禅宗思想对古典园林铺地的影响

慧能大师的禅宗一经创立,就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成为李唐以来独步天下、历久不衰的中国佛学思想的主体,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铺地艺术也深深地留下了禅学的烙印。

(一)“万法唯心”

禅宗从印度佛教中吸收了“万法唯心”的思想,认为“心”是世界的本源,万物都是由“心”触缘所现,并无自性,世界六尘而已,乃一心之迷妄所化,本不实有,念生即有,念去即无,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转瞬即逝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心”是统摄一切,无所不包的。心含万法,“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心”是世界的唯一主宰,舍此而外,别无他物。禅宗强调“万法唯心”、“唯我独尊”,充分地肯定了人存在的价值和主体地位,禅宗从根本上确立了人精神的主体地位。
禅宗对“心”的重视反映在美学思想上即强调人们对审美现象进行内心的体验,提倡人们对待审美对象的关照要以高洁的心境经过净化的、排除了各种世俗欲求的心境去体悟到宇宙万有的内在本质和生命律动,从而渐入审美境界。这种“内心体验”与中国古典园林发生了意境上的关联。“意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学概念。传统的艺术作品通过客观事物的描述给人提供一个富有暗示性的心理环境,来引导人们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使人产生心灵的感悟达到意有尽而寓无穷的境界。这种境界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
我国古典园林善于利用铺地来渲染环境气氛,使游览者在审美过程中激发出一种想象和联想,从而达到一种美的境界,获得一种美的愉悦。设计中往往通过铺地图形、材质来渲染环境气氛,丰富园林空间内涵,使空间意境深远。如扬州何园船厅建筑周围的铺地,建筑前用鹅卵石和碎瓦片相嵌铺设成水波纹的地坪,似见波光粼粼;船厅的侧面还用卵石铺设成仙鹤和植物的倒影形状,以表现水中倒影的效果。因为船厅是在水中,所以周围的铺装全都为表现水中行舟的真实意境而设计,船厅成了俯卧在浩瀚水面上的行舟,船厅正前方石板铺设的甬道则成了登舟的跳板,人行其间,如履水面,顿觉有临波而居的幻境。这种陆地行舟的创意令人叫绝,使人浮想联翩。(如图3-1、3-2)又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通过生动的铺地图案和恰当的铺地材料配合假山、绿化等元素,让人驻足、目睹、遐想,感受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
4 结语
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儒、道、禅三大主流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和艺术的表现形式,例如“天人合一”和谐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共同追求的境界。因而,管窥古典园林铺地蕴含的哲学文化,对于全面理解古典园林铺地艺术,继承古典园林铺地设计手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
参考文献:
〔1〕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
〔2〕李娟,王映.儒道释哲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之生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王国轩.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宣方.金刚经译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吴平.坛经讲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