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从新闻“天安门广场上垃圾”看媒体虚假报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172 浏览:71750
论文导读:
香港《文汇报》报道,10月1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约11万名群众冒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然而仪式结束后,大批游客散去,广场地面却是废报纸、饮料瓶遍布,留下多达5吨垃圾”。 报道中称, 国庆升旗仪式结束后,天安门广场满地垃圾,最密集处甚至看不到地面。150名保洁员人手一把扫帚,用2辆清扫车和2辆垃圾收集车,以“拉网式”的排兵布阵,花30分钟才将垃圾全部清除。
这一新闻中的“5吨”“垃圾”和“天安门”等字眼,迅速吸引了还在国庆假期中的民众的视线,瞬间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民众通过微信、微博等工具纷纷对这一新闻进行转载和评论,他们的评论几乎如出一辙——感慨国人素质低下,距离合格、守法、负责任的现代公民差距颇大,在天安门广场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使爱国情感大打折扣,等等。
然而,民众在津津乐道地讨论国民素质时,却忽略了一个根本理由,就是新闻的真实性理由。

一、事件真相

出于安全考虑,天安门广场并没有设置垃圾箱。国庆节当天要观看升国旗仪式,需要前一天晚上就开始排队,来自全国各地的约11万名群众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由于队伍拥挤,现场规定严禁群众随意走动,如果有垃圾必须就地摆放。如果市民随意走动,现场局面失控,容易造成人员踩踏等突发事故。因此,国人就地扔垃圾只是在照章行事。
当日晚上下着雨,11万人严格遵守排队秩序,等了一夜,他们产生的所有垃圾,在短短30分钟内就收拾得干干净净,如此守规矩的游客在媒体记者的笔从新闻“天安门广场上的垃圾”看媒体的虚假报道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下却成了低素质的代名词。
媒体在报道中刻意突出“11万人”和“5吨垃圾”这两个数字,给民众造成一种中国人随意乱丢垃圾的印象,却没有提供相关的新闻背景资料让读者参照:香港人在尖沙咀文化中心广场欢度圣诞节,两天留下20吨垃圾,美国市民在纽约时代广场庆祝新年,一夜能产生40吨垃圾。即使按照11万人产生5吨垃圾的数据来计算,平均每人产生垃圾也不到45克,仅相当于半个香蕉皮。另外,垃圾多说明不了什么,不乱丢乱扔才是国民素质的体现,而媒体却在垃圾的数量上大肆渲染、大做文章。
媒体的妖魔化报道,严重误导了受众,导致了在传播中形成的种种消极舆论,既在国际上影响了中国人的形象,也在现实中对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伤害。

二、新闻失实的理由

首先,记者现场采访不深入,只看到新闻事实的表象,没有深入调查新闻事实的前因后果。
这篇报道隐瞒了两个关键性事实:一是天安门广场没有设置垃圾箱;二是出于安全考虑,现场规定任何人不得随意走动,垃圾需就地摆放。如果记者如实报道,那么所谓的国人素质低下,不过是照章行事。但记者通过巧妙地取舍,使得一个普通事件变成了国人素质低下的证明——歪曲了事实的本来面貌。
毫无疑问,记者在写新闻的时候,需要对事实进行必要的取舍,但取舍的标准是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按照记者的想象去塑造事物的面目。记者采写新闻稿件时,必须深入现场,搜集第一手资料,保证新闻来源的准确性和报道内容的真实性,稿件中引用的事实、数据必须有权威、可靠的信息来源。
其次,记者根据表象草率下结论,然后带着预设的观点在现场寻找佐证。而观点在预设时,只追求观点的轰动性,对公众进行了错误的舆论引导。
记者在现场看到垃圾的表象后,就迅速地下了“国人素质低下”的结论,然后带着这个结论在现场继续寻求佐证的材料。记者带着观点在现场找材料,按图索骥,然后把观点和材料结合起来写成新闻。这种“观点在前,事实在后”的做法等于要客观实际符合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要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这就违背了马列主义的认识论。
而预设观点时,非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定要炒成轰动的新闻才满意。媒体说过头话,夸大、渲染,是企图让新闻变得更有价值和卖点,但其结果往往造成新闻失实。
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都需要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媒体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无可厚非,但决不能只求市场卖点,只着眼于收视率、点击率和发行量,忽视自身责任的担当。不管社会、市场如何变化,新闻事业赖以存活发展的社会责任是永恒的。
最后,一家媒体报道后,其他媒体记者不跑现场调查,只顾转载,对新闻的真实性不加核实。
这样一条假新闻,其他媒体的记者或编辑在转载的时候,其实只要再多花点功夫去现场补充采访、核实事实,很容易就发现其中的漏洞。但是出于追求轰动效应、“抢新闻”的考虑,各家媒体宁愿先登出来,只求达到吸引读者“眼球”的效果,最后导致违背了新闻真实性这个最基本的新闻准则。
现代通讯工具的便捷性为记者的业务工作提供了获知消息的广泛渠道,记者通常可以通过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获知一些来自现场的信息,愿意深入现场的记者也就少了。
《法制日报》浙江记者站站长陈东升说:“记者就是要在现场,如果你新闻写的不好,也就是离现场不够近。当你到了现场,没有人提供现成的稿件给你,这个时候你需要的就是自己去挖掘去还原,去尽可能地接近事情的真相。”

三、应对新闻失实的策略

(一)加强对新闻真实性这一基本原则的深刻认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是新闻的,真实是“新闻”二字题中应有之义,是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基础,是一切新闻价值的前提,也是吸引受众关注的理由。新闻一旦失去真实性,也就失去了价值,就不能称之为新闻,媒体上一旦出现假新闻,威信和权威性就会降低。
当前的新闻舆论环境呈现出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新闻媒体对时效性、可读性的考虑日益重视;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新闻事业如何改革,新闻传媒如何竞争激烈,真实性永远是新闻的生命,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永远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
《新京报》首席编辑、评论员曹保印曾撰文《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从〈新京报〉一则失实报道谈起》,其中有一段话:“相关采编人员对‘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个常识,没有做到足够的敬畏,质疑的意识不强,核实的力度不够,新闻源过于单一,缺乏多方面的实证,以及记者‘不在新闻现场’等。什么时候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视为最低的也是最高的标准,论文导读:向新闻媒体不仅应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地报道、剖析,还要以其正确的价值观影响和引导受众。媒体工作者要秉持正确的价值立场。没有正确的价值立场,就没有正确的舆论引导。媒体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努力用符合人类历史前进方向的价值观引导公众观察世界,评价社会,分析理由,用理性的、建设性报道引导社会舆
并且恪守这个标准,什么时候才能最大限度避开失实报道,什么时候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还原事实真相。”

(二)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

新闻媒体不仅应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地报道、剖析,还要以其正确的价值观影响和引导受众。媒体工作者要秉持正确的价值立场。没有正确的价值立场,就没有正确的舆论引导。
媒体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努力用符合人类历史前进方向的价值观引导公众观察世界,评价社会,分析理由,用理性的、建设性报道引导社会舆论,进而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光明日报》总编辑胡占凡同志指出,新闻媒体应自觉担负文化使命,恪守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价值理念,传播积极、健康、有益的内容,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现象,自觉抵制消极的、不健康的和有害的文化垃圾,这是媒体一项不容忽视的社会责任。如果媒体传播那些迎合低级趣味,品位低下、粗俗不雅的信息,传播那些荒诞、、暴力等有害信息,就是对社会、受众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其结果不仅仅是误导社会,也会深深地伤害媒体自身的形象和影响力、权威性。此外,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当好“社会监视器”,也是媒体的一项重要责任,必须履行使命,承担责任。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