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语言美则课堂美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19 浏览:16274
论文导读:
语文学科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通过对文字的分析与把握,最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人和事,单从其说话的模式与态度,便能对其做出基本的性格与教养的评判,因为一个人的说话方式能够直接显露其综合素质。而初中学生在经历了小学的语言基础学习之后,便进入了语言的进一步美化探究与理性分析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对语言的感知也非常敏锐,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与语言综合素质的最佳时期。初中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语言探知的兴趣。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语言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把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一、规范语言,营造学生语言环境

初中是学生语言习惯的成型时期,学生生活的环境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与用语习惯有着颇大的影响,例如,我们在学校偶尔会听到有些学生出口成“脏”,不堪入耳之语脱口而出,已经成为习惯性的口头禅,有些学生却是语出斯文、条理清晰,体现出良好的素养,这便是成长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规范课堂语言,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例如,七年级上册《社戏》一节课,鲁迅的行文本身与当代的行文就有着些微的区别,如果对鲁迅的文风不是特别熟悉,在读的时候便会出现磕绊的现象,甚至在遇到一些生涩词汇的时候,阅读活动就会受阻。这就是一个可以形成学生规范性语言的大好机会。在课堂教学伊始,笔者先让大家默读一遍课文。在学生默读完成之后,笔者给大家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将每个词的表达与发音都发挥好,让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感受一下鲁迅的行文特点。然后,不让大家各自读,而是直接找几个学生,一人一段,完成《社戏》全篇课文的朗读,并在每一个学生朗读结束后,指出其不足之处。比如,当读到文中“……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身体还康健……”这一段时,学生便根据自己的习惯,将“母家”读作了“娘家”,将“康健”读成了“健康”;在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一起,而况没有空间呢”的阅读中,将“而况”读成“何况”等等。对此,笔者一一纠正,等一轮读完,再次换几个学生,再次完成全文的朗读。这一次,学生们的朗读便注意了很多,只偶尔存在一两处的错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规范课堂语言。这样,即使学生在课下的环境并不是很好,也能够在课堂上得到纠正,从而将规范性的语言带到生活中去。

二、美化语言,激发学生效仿氛围

汉字都是一样的,可有些人说出来就是好听,有些人说出来却是泛泛,这便是语言的美化效果所导致的。对初中生而言,美化语言的习惯已经在其学习中初现端倪。但是,因为初中学生的阅读量与文字感知能力尚且有限,所以,往往还不能完成语言的良好美化。还有一些学生,因为面对着一定的难度,便不愿意去尝试美化语言。因此,作为教师,便要学会在课堂上教导学生美化语言,并利用美化后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效仿能力。
例如,有一次作文课,笔者给出的是话题作文“高度”,有同学在作文中举李白的例子,来论证真正的高度是灵魂的高贵,而不是位高权重。他在作文中这样写:李白虽是一个文人,却有侠士的感觉,并且不把权贵放在眼里,热爱着自由。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非常符合语言的规范,但是在语言美化上,显然还不够。对此,笔者引导学生去思维。首先,让学生对他想要表达的几个意思进行全局统筹。学生指出:他是文人,具有很强的侠义心,不畏权贵,崇尚自由。然后笔者又问:在这些特点中,文人和侠义心、不畏权贵和崇尚自由各自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前者是并列关系,后者是因果关系。而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去回忆李白的诗句中,哪些能表现出这些特点。最后,让学生在笔者的提示下,完成了这句话的美化,最终成文为:李白以一介文人之身,却拥有飒沓如流星的侠士风范,不畏权贵,宁愿放浪形骸于江湖之间,也不愿屈了文人的气节而摧眉折腰事权贵。经过美化,文章瞬间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们也纷纷通过类似的分析统筹的策略对自己作文中的语言进行美化,并且气氛越来越热烈。最后,大家的情绪都投入到了这个意境中去。那次的作文,单就行文方面而言,是极为成功的。
美化语言不仅仅是要在一些特定的时刻,而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把握好语言的美化,让学生时时处于优美的课堂语言环境中,从而让学生从根本上养成一个使用优美语言的习惯。

三、创新语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言规范,并可以通过各种分析与统筹来实现语言的美化之后,下一步,便是要引导学生去创新语言,从而提升其对语言把握的综合能力。这也是语言价值最终的体现之处——实用性。教师要明确一点:学生能够将语言运用自如,并最终形成一种颇具个性化的文风,这才是学语文的最终目的,而并非只是为了考试时拿高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看似对考试“无用”的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对于课本上的《诵读欣赏》里的那些名篇名段,笔者经常利用它们来锻炼学生的创新语言能力。笔者经常让学生对其反复诵读,充分体会其意境,继而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意境,来创作一篇小短文。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诵读欣赏》中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为例,笔者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给大家逐字逐句解释并分析其意境及作者的情怀,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也参与讨论,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诗中的意境。然后,在大家的情感都被调动出来并开始深入研究诗的意境的时候,笔者趁热打铁,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根据这首诗,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短文,可以是以作者的身份,也可以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同时,可以进行评析、赏析,而在形式上,也可以随便选用哪一种体裁。为了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来为完成这项任务,笔者给大家详细地解读了这首诗的意境,并通过音乐来让大家体味诗中的情感。最后,大多数学生的小短文都颇为精彩,对语言、情感、意境三方面的结合与把握十分到位,而且角度也颇多,各自所抒发的感情也是多样的。这种创新意识,不管是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还是对其生活中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都有着极为积极的影响。
语文课堂教学论文导读:
的语言艺术是秩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要先讲究其规范性,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美化能力。在这两点的基础之上,让学生通过创新思维,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语言美则课堂美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在其作文以及日常生活中,最终实现语言学习的真正价值和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曲霞初中(22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