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慈善文化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发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007 浏览:23245
论文导读:现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我国的慈善文化既糅合了古代儒、墨、道、法等各个流派的文化精髓,包括儒家的“仁者爱人、积善修德”,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道家的“爱人利物、积善修德”,法家的“兴六德”、行九惠之教”等思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高校中传播和培育慈善文化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激发
【摘 要】中国的慈善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历史上儒、墨、道、法等各流派还是近代的基督教都对当代中国慈善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今,教育资源匮乏是“脱贫”的主要阻力之一,贫困助学已经成为慈善事业的重要内容。慈善文化与高校文化成日益交融之势。推动慈善文化与高校文化创新功能发挥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慈善文化;高校文化;策略
美国著名学者GarysBecker认为“如果将时间与产品转移给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或组织,那么这种行为就被称为‘慈善’或‘博爱’。”高校中的贫困生资助便是慈善行为中的一种。随着高校学生的扩招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学生的数量也呈上涨趋势。贫困生资助在推动教育公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推动慈善事业在高校教育中快速发展十分必要。

一、慈善文化与高校文化的交融

慈善文化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慈善主体,支持慈善事业运转和发展的一切思想观念、组织机构、法律制度和行为实践的总和。高校文化,是指高校精神、制度和思想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大学制度体系、人格唤醒、思想启蒙、价值观念、心灵震撼等因素的结合体。如今,慈善文化与高校文化呈日渐融合之势,国家、企业和慈善家日益将更多的善款投入的高校建设上来,如高校内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还有个人和企业在高校设立的各种助学金和奖学金以及各种扶贫工程等。

(一)高校文化中慈善事业的培育与传播是慈善文化的应有之义

世界银行组织考察表明“在给消除贫困的各项议题进行排序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穷人都表明他们把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为他们,特别是他们的子女们能赢得美好未来的关键因素”。高校是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高校中培育和发展慈善事业,使高校贫困生能够减少经济负担,从而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能更好地促使“穷二代”脱贫。我国高校收入来源中捐赠收入所占比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促使企业和个人参与我国高校慈善事业建设上来,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慈善文化的应有之义,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慈善文化在高校传播有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我国的慈善文化既糅合了古代儒、墨、道、法等各个流派的文化精髓,包括儒家的“仁者爱人、积善修德”,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道家的“爱人利物、积善修德”,法家的“兴六德”、行九惠之教”等思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高校中传播和培育慈善文化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激发大学生个人参与慈善的热情,在高校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相互关爱的文化氛围。
慈善文化,体现着政府、社会和个体对他人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程度。慈善文化告诉大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它的爱心、利他、互助、感恩、以人为本等精神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起着认识导向功能,成为人们从事慈善活动的内在动力,并形成互爱互助的价值取向,提升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热情。慈善文化中的思想观念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慈善活动可以推动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和谐。慈善文化的广泛传播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校大学生,促使个人与他人增进彼此的沟通,善举成为多数人的行动后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从而推动社会和谐。

二、高校慈善文化面对目前状况和存在理由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评审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够合理

贫困生要想在高校申请资助,首先要证明自身家庭的贫困程度。现阶段,最主要的途径就是由生源地民政局出具贫困证明,仅凭一纸文件难以确切的了解到贫困生的真实家庭情况,且各地对贫困状况理解存在较大差异。但如此简单的操作流程却决定着一名新生能否被认定为贫困生,进而影响其大学四年的能否受到资助和可能接受资助的程度。这就给予了基层民政部门较大的权利寻租空间,滋生权力腐败理由,其出具的贫困证明可信性则大打折扣。此外,我国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体制较为单一。各高校的资助管理工作大多是由辅导员负责,其他人员较少参与。由于辅导员本身工作繁忙,全权负责自主管理工作不能很好地监督善款的使用情况,信息的不对称和助学资金的有限也会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和部分学生的不满与质疑。

(二)“不劳而获”的资助造成感恩心理的缺失

高校贫困生申请国家助学金和其他类型的社会助学金时,学生通常要求提供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根据该证明就可能获得数额不等的资助。无偿性的资助和简单的审批流程常常会使这些贫困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甚至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而且由于缺乏自立的向导,这些贫困生一旦申请不到助学金则难以通过其他途径使自己摆脱困境。同时,高校大多仅仅重视物质方面的资助,缺乏精神方面的辅导,培养感恩精神仅依靠强制性的写感恩文章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常常引起他们的抵触心理。2005感动中国人物丛飞,生前进行了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了贫困生183名,并因此陷入贫困并因病逝世。但在他卧病期间却没有一个他捐助过的大学生前来慰问。

(三)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不够完善

首先,国家助学贷款力度不够。国家助学贷款最高金额为人民币6000元,难以满足除去学费与住宿费以外的其他需求。其次,银行“惜贷”现象较为突出。国家助学贷款单笔业务较小,管理成本较大,偿还周期较长,增加了银行所面对的风险。第三,大学生毕业后还款方面的诚信缺失。由于高校贫困资助中大多重视物质资助,而缺乏慈善文化培育发展和对贫困生的精神辅导,很多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缺乏感恩心理,并最终导致了毕业的还款方面的诚信缺失。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2001年第一批贷款还款期违约率高达45%,工商银行广东分行2002年的违约率更是高达82%。助学贷款的高违约率也挫伤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三、推动慈善文化与高校文化创新功能发挥的策略

(一)完善贫困生认定评审体系和管理体制在贫困生认定的工作中要强化责任归责则制度。一方面生源地基层组织贫困生认证工作要细化工作流程,经办人员要认真履行其调查贫困生真实家庭情况的义务,另一方面高校要强化学生在贫困生评选中的认定作用和监督作用。同班学生最了论文导读:失与高校助学贷款制度建立.中国高等教育,2004(9).作者简介:冯娅妮,教育学硕士,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及教育政策与实践。上一页12
解贫困学生真实生活情况,由他们参与帮贫助学活动不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还能消除其不满心理。同时应当建立贫困生的动态管理机制,应当将贫困生家庭的变化情况随时备案,根据不同的变化情况采取不同的资助方式。

(二)将慈善文化融入到高校德育教育之中

目前贫困助学活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贫困助学活动都停留在物质资助方面,而其德育功能尚待进一步地探索和挖掘。现有的资助模式虽然能够缓解贫困大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但却不能消除贫困学生内心的自卑情结和负面想法。因此,应当将慈善文化融入到高校的德育教育之中,重视贫困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树立贫困学生中的道德模范典型,鼓励其参加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教育者也应当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鼓励贫困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义工和其他有作用的活动,让他们在乐观积极的态度中面对人生中暂时的困难,并体会到用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快乐,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三)推动助学贷款中的信用管理制度的发展

国家应当加强助学贷款方面的立法,并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与贫困学生的信用管理制度,在遏制银行在助学贷款道德投机行为和防止贫困学生失信行为找到均衡点,化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政府可以通过发行适当的教育股票、基金、彩票等形式筹措资金,建立专门的银行负责学生的助学贷款,并建立信用档案制度和奖惩制度。教育者也要发挥其职能,在高校建立存档,将学生的信用情况同入党、工作推荐等联系起来。同时也可以在助学银行系统中探索其他助学途径。可以在助学银行系统内设定勤工助学岗位和志愿服务岗位,让贫困学生在帮助他人中受益,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5.
[2] 迪帕·纳拉扬等.呼唤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 曹和平,林卫斌.诚信制度缺失与高校助学贷款制度建立[J].中国高等教育,2004(9).
作者简介:冯娅妮,教育学硕士,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及教育政策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