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与他喜欢几部哲学著作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80 浏览:10996
论文导读:
读书。有详有略,有经有权。在他读过的书中,有的作了大量批注并推荐给别人阅读,有的在他的著述和谈话中时常引用和发挥;有的是在某个时期集中阅读,有的是从青年时代到迟暮之年多次阅读;有的对他深思和解决当时面对的一些理由有明显影响;有的则需要放到他一生的经历中来品味,才能看出潜在的渊源关联。
下面选列喜欢的几部哲学著作,具体看看他是怎样阅读的,着重体会他的学用之道。
《学原理》:探索理想人格的早期轨迹
1950年9月下旬,周世钊应之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湖南第一师范老同学杨韶华托他将早年借阅的一本《学原理》,归还。杨还在该书扉页上写道:“此书系若干年前,润之兄在小吴门外清水塘住所借阅者,嗣后各自东西,不复谋面,珍藏至今,深恐或失!兹趁周敦元学兄北上之便,托其奉还故主,借镜当时思想之一斑,亦人生趣事也。”人事之“趣”,缘自命运之“奇”。投身革命后,曾将他在长沙求学期间读过的一些书籍和笔记、日记,送回韶山老屋放置,土地革命时期,乡亲们担心它们落入敌手,均烧毁了。这本写满批语的《学原理》,却因被杨韶华借去而得以幸免,成为见证早年思想探索轨迹的珍贵物证。
《学原理》,是德国泡尔生的主要代表作《学体系》的一部分。泡尔生是柏林大学教授,康德派哲学家,其哲学观点是二元论,思想的特点是调和直觉与经验、动机与效果、义务与。中文本《学原理》,由蔡元培从日文转译,1909年10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除序论和导言外,共9章。
杨昌济在湖南第一师范教学,以这本《学原理》为教材,讲课时,多数同学兴趣不大,不甚专注,唯有等少数人,用心听讲,勤作笔记。还根据书中的一些观点,写了篇《心之力》的文章,杨昌济给打了100分。在杨韶华归还的这本《学原理》上,逐句圈点,画了许多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全书共约10万字,写的批语即达12100多字,批写时间是1917年下半年。的批语及原文,已经收入文献研究室和湖南省委编辑出版的《早期文稿》。
读《学原理》的批语,绝大部分是表达他的观、人生观、历史观和宇宙观,以及对原著一些观点的引申和分析;小部分是对原著论述的赞同语和一些章节段落的提要。凡原著中合乎自己观点的地方,必浓圈密点,眉批则往往有“切论”“此语甚精”“此语甚切”“此说与吾大合”等语。对原著的否定与怀疑之处也很多,常见的批语是“诚不然”“此不然”“此节不甚当”“此处又使余怀疑”“吾意不应以此立说”“此说终觉不完满”等等。批语中还有不少是结合墨子、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王夫之、颜习斋、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思想,联系五四运动前夕的政治国事和文化思潮,对原著观点进行发挥,饱含探索真理真知、塑造人心道德、改革国家社会的热情和沉思。
据周世钊记述,当他将此书交给时,对他说:“这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它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心物二元论。只因那时我们学的都是唯心论一派的学说,一旦接触一点唯物论的东西,就觉得很新颖,很有道理,越读越觉得有趣味。它使我对于批判读过的书,分析所接触的理由,得到了启发和帮助。”
青年时代拥有一个鲜明主张:要拯救多灾多难的国家,就必须转变人的精神和身体,塑造新的国民。通俗地说,就是要先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才能更好地去改造客观世界。
《学原理》的一个中心思想是,人类先有生活之目的,“而后成生活内容之模范,恒结为理想,而现于其心目之间。于是务实现其理想,本之以求完成其本质,发展其生活之动作,而定其价值焉”。的批语,大多从这个观点出发,比较深刻反映了他当时的深思,并对他后来建构新的观发生不小影响。诸如,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提倡个性解放,反对消极无为,重视人的行为精神价值,赞扬豪杰精神和圣贤精神,追求济世救人,献身崇高理想,等等。这些,都极具理想主义甚至是浪漫主义的个性气质,隐隐然透出其理想人格的影子。当时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体育之研究》,和后来著名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也都强调人们的思想、理想、道德、意志之于人们干事业的极端重要性。
在的批语中,“精神上之个人主义”和“精神上之利己主义”,是一个在今天看来颇为奇异的观点。
青年认为,人们的道德评价来源于自身的利益感受,即“善恶生于利害,利害生于快苦,快苦生于生死”。由此,他认可《学原理》讲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观点。但是,认为,这只是人格道德的表层内容。社会固然需要个人主义,需要冲破一切压抑个性的东西,但由此解放和实现的,应该是“精神上之个人主义”和“精神上之利己主义”。只有彻底、完美地实现自我的冲动和意志,才算是“遂其生活”,才会是最高境界的“善”。因此,道德上的“善”和精神利益有关,和肉体利益无关,“肉体无利己之价值”。所谓“利己”,应该是“高尚之利己”,本质上是“精神之利己”。这样的利己主义,与平常说的损人利己的自私,不仅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比一般的利他主义更为高尚。
利精神在利情与意,如吾所亲爱之人吾情不能忘之,吾意欲救之则奋吾之力以救之,至剧激之时,宁可使自己死,不可使亲爱之人死。如此,吾情始浃,吾意始畅。古今之孝子烈妇忠臣侠友,殉情者,爱国者,爱世界者,爱主义者,皆所以利自己之精神也。
只有不顾一切追求崇高理想,仅仅在“精神上”利己的人格,才是崇高的人格。这就是年轻时的人格道德理想。
《物种起源》和《天演论》:人类社会演进规律的“自然科学依据”
达尔文《物种起源》中文全译本,由马君武于1919年译出,当年和次年,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分别以《物种原始》、《达尔文物种原始》为书名出版。1920年夏天,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以特别交涉员的身份,负责选进图书,《达尔文物种原始》即是其中一种。这年10月,他向股东们提交的营业报告里说该书已销售10本。11月,他又在报上刊登售书广告,把《达尔文物种原始》列为“书之重要者”。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zzzxlw/lw50878.html上一论文:探讨我国古典园林铺地的哲学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