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教育功能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10 浏览:14053
论文导读:
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是一种具有特定历史语境和专业内涵的红色资源,其不仅具有广泛作用上红色资源的当代价值,其还对新闻事业、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专业教育等都有较好的现实作用和开发作用。近几年,、中国记协等部门多次组织开展“百名编辑记者延安行”等实践教育活动,使延安作为新中国新闻事业摇篮对当今新闻界的影响愈加凸显。文章通过对延安现存的新闻事业遗址、遗迹以及新闻报刊资料等历史文献的梳理,旨在探究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对新闻工作者的教育作用。

一、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概况

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是领导的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存留下来的新闻遗产,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开端和发展的历史沉淀。延安红色新闻资源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一)历史遗址类资源

延安红色新闻资源中的历史遗址类资源主要包括遗址、遗迹、文物等,如表1:

(二)历史文献类资源

历史文献类红色新闻资源包括报刊书籍等文献资料等。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现存的延安时期报刊资料

领导的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十多年间创办了近百种报刊、新闻机构及新闻研究机构。其中级17家,西北局1家,陕甘宁边区10家,分区级报刊7家,县级报刊11家,此外还有军队报刊39家。从报刊的种类看,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教育以及新闻业务等各个方面,构成了从到地方的五级报刊宣传网络。[1]这些报刊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时也是珍贵的红色新闻资源。其中,延安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报刊有以机关报《解放日报》、陕甘宁边区党委机关报《边区群众报》为代表的党报;以《人》、《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妇女》、《中国工人》等为代表的半月刊、月刊杂志。这些刊物的历史原件或影印版散见于陕西省档案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延安大学图书馆等地。

2.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及其文献

(1)境外记者采访活动[2]
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先后有境外记者到延安进行采访报道活动,如斯诺、史沫莱特、斯特朗、索尔兹伯里等。他们的整个采访活动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2)境内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活动

一、延安时期新闻工作者的办报思想和回忆录

延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涌现出一批知名的编辑和记者。他们在新闻实践和探索中总结形成的办报思想,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陆定一在担任《解放日报》总编辑期间,1943年他发表的社论《我们新闻学基本观点》提出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又如穆青1942年进入《解放区报》从事新闻工作,穆青深入群众,采写了《赵占魁同志》、《人们在谈论赵占魁》等通讯。后来,“勿忘人民”是穆青新闻思想的灵魂,这个思想的形成与穆青在延安时期新闻工作中认真践行群众路线的工作经验是分不开的。
延安时期这些新闻人的办报实践以及后来的回忆录或者散见于延安时期的文献资料里,或者已由本人或者他人整理结集出版,成为珍贵的红色新闻资源。

二、国统区记者对延安的采访报道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领导的解放区同样受到国统区新闻媒体和记者的关注,以《大公报》、《新民晚报》的范长江、赵超构等为代表。范长江作为《大公报》的记者,1935年开始了西北之行,采写的通讯编成《中国西北角》一书,首次客观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过程和作用。1937年他再次来到延安,采访了等领导人,随后发表《动荡中的西北大局》、通讯《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等。于1937年3月写信给范长江:“你的文章我们都看过了,深致敬意[3]!”赵超构随同中外记者采访团于1941年来到延安采访,写成《延安一月》。
国统区新闻工作者的延安采访活动及其作品不仅仅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也形成的一批丰富的历史资源。对于当下研究新闻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研究依据。
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是延安时期新闻事业开端和发展的见证,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也蕴含着精神财富,对当今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实践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基于此,发掘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教育功能,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就显得比较有作用。

二、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教育功能

延安红色新闻资源不仅承担着旅游、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功能,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审视,其还承担着对当今新闻工作者、新闻专业学生重要的教育功能,这亦是中国新闻事业历史与现实的传承与贯通,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教育作用。

(一)对新闻工作者政治素养的提升

延安作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摇篮,有关新闻方面的诸多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是在延安时期形成并承袭下来的。如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和全党办报思想等至今仍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原则。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对于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党性原则是我国新闻工作者应具备基本从业要求和政治素养。党性原则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项重要体现,二者是具体统一的。党性原则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在延安时期逐步确立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是延安时期逐渐走向成熟的,这些都是“活的”延安红色新闻资源。
党性原则的提出始于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1942年延安开展的整风运动是《解放日报》改版的开端。改版之后的社论《致读者》就进一步明确了办报方针,把党性原则列为党报所具备的品质的第一位。当天的一版头条,是边区参议会对减轻公粮公草的续文。把人民相关、反映党的政策的新闻放在头条,突出了在报纸党性和群众性方面的转变。随后《解放日报》发表了《党与党报》的社论,社论中第一次提出党报是党的喉舌,明确了党报的性质。这是在我国新闻事业的历史上第一次确定党报的性质。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zmtlw/lw50214.html上一论文:谈从法制与道德看新闻价值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