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论心理相容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615 浏览:23849
论文导读:
摘 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状况,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策略的选择以及教育计划的安排。因此,高校科学运用心理相容原则,真正走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实际,是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心理相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心理相容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建立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关系

心理相容原则是奠定良好的师生关系、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效的必备条件。教育对象只有在心理上认可、赞同教育者,才能对教育内容产生认同和信服,教育者只有关心和爱护教育对象,才能真正把情感寓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而促使师生之间在心理上相互认同,情感上相互交融,建立起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关系,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2.有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心理相容原则能够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围,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潜能,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地接受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让他们在充分发展个性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并由此产生心理愉悦感,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3.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逆变

大学生正处于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期,其自我管理的抑制能力较弱,常常会因为班主任、辅导员或家长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产生一种负面的消极对抗情绪,从而造成了他们在情感上的心理逆变。
这种逆变行为,是大学生在人格、心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异常现象,而要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逆变,必须以情入理,并把这种情感体现在对青年大学生的关心、爱护、信任、尊重上,达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相容,从而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心理相容的必备条件

1.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

事实上,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本来是没有任何利益冲突的。但在高校的现实生活中,由于教育者或教育对象对某些理由的处理不当,出现各种矛盾及意见分歧也是不可避开的。因此,教育者就需要对教育对象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冲突,避开矛盾扩大升级。与此同时,教育者也要做自我牺牲的榜样,主动引导双方进行换位深思,有助于双方减少误会,促使教育对象认识到教育双方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从而消除教育对象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

2.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价值观念较为一致

根据心理学上的相似性原理,持相同或相似观点的人容易相互吸引,人们一般容易接受和喜欢与自己持一致或相似观点的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观念、信念、价值观等方面有一致或相似的认同,会使彼此感到“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因而,在心理上就容易接近和相容。在这种情形下,教育者就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使教育对象在各样实践活动中自觉形成与社会需要一致的思想观念。而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思想观念,要比空洞的口头说教所取得的成效明显得多。

3.教育者应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与个性品质

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其思想政治素养、知识结构水平等都要满足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期望。如果教育者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与人格魅力, 就能够增强教育对象对教育者及教育过程的认同度, 提高教育的效果;反之, 就会导致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缺乏应有的信任、理解与尊重,弱化了教育的效果。当前,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 也是信息的接受者, 从某种作用上来说,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界限已变得模糊了。在这种情形下,教育者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与信息储备,就会处于被动的地位。另外,身教胜于言教。这就要求教育者高度重视身教的作用。一个具有良好品质的人,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就能把教育对象紧密地团结在他的身旁。

三、科学运用心理相容原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应建立与平等的关系

任何教育的结果,都是伴随一定的师生关系而产生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应当建立与平等的关系,因为在这种关系下,双方注意协调与沟通,关系也比较和谐融洽,教育对象会感到轻松愉快。他们自己在所认同的目标要求下,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比较高。好的教育效果,离不开与平等的教育氛围。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能够建立并保持、和谐、平等的关系,教育效果就会非常好。

2.教育者应善于观察教育对象细微变化的心理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教育对象心理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方式与策略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与个别差异,遵循其个性发生、发展的规律,顺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教育者要善于观察教育对象细微变化的心理因素,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深入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地预测其思想行为。如若教育者忽视教育对象的心理水平及规律,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就难以在教育中获得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引起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因此,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心理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前提和基础,教育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3.教育者应坚持以生为本,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

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新时代人才的素质,能够适应新时展的需求。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设计教育内容时应突出以生为本,抓住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热点理由以及种种情感困惑,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所处教育阶段的特点,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适应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征和接受能力,了解他们的业余爱好和兴趣,分析他们的实际心理需求,听取他们的意愿,心系他们的利益,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来引导、教育他们。

4.教育者应不断加强已经建立的信任感与情感联系

大论文导读:
学生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乐于参加各类文体活动。针对这一特点,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有选择性地采取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策略,融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创建良好的“情境教育”的情感环境。对于个别逆反心强、纪律意识差的大学生,教育者可选择其在参与各类文体活动的时机,适时激励、关心与表扬他们,营造“情境”。这样,就易于激发教育对象的竞争精神,抑制和弱化其萎靡不振的消极心态,以心换心,入情入境,使受教育者感到你可亲、可近、可信,在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转变。从而达到心理相容,推动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5.教育者应坚持以身作则,做好教育对象的表率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只有真正身体力行其所提倡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才能凭借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与道德行为去赢得大学生们由衷的敬佩。实践证明,如果积极采用让“有道德的人讲道德,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守纪律的人讲纪律”的方式,对学生采取正面引导,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应坚持以身作则,做好教育对象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者只有做到身教重于言教,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才能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受教育者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刘鑫.心理相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策略[J].江汉论坛,2000,(11).
[3]赵自力.心理相容原理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5,(10).
[4]仇静莉.高校思政教育中情感因素的作用[J].人民论坛,2009,(18).
责编:一 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