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资助育人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有效途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898 浏览:35571
论文导读:
【摘 要】当前,部分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高校感恩教育是完善资助工作、推动贫困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理由,提出了开展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感恩教育
1674-4810(2013)32-0037-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贫困学生也随之增加。为了确保贫困生不会因为经济理由而影响学业,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资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制度。各高校也在努力拓展资助渠道,积极探索资助工作新模式,初步建立了“奖、助、贷、勤、补、减”相结合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推动教育公平,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高校资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部分贫困生“等、靠、要”思想突出,觉得受到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受到资助后缺乏感恩之心。因此,高校资助工作在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在精神上脱贫,发挥资助育人功能。

一、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理由

1.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过程由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组成。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心理理由在于认知层面上不知恩,在情感层面上不感恩,在意志层面上不报恩。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物质上相对匮乏,容易产生自卑、嫉妒、虚荣等心理,易对资助行为产生误解,认为国家和学校有义务对他们进行资助,很难产生感恩和回报的想法。

2.家庭对感恩教育的忽视

苏联教育家戈别奇亚说:“家庭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善良、富有同情心、热爱祖国、尊重各族人民等品质就是在童年初期养成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一个人品德的形成,父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贫困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即使家庭条件再差,父母也会尽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平时只关注学习成绩,加之忙于生计,对孩子品德的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不够重视。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和感恩教育的忽视,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感恩意识淡薄,只知道索取不知回报。

3.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高校逐渐开始关注贫困生感恩教育,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仍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存在一些不足。目前,高校感恩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相关教材也极其缺乏,难以有效地对贫困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偏重对受资助学生的理论灌输,很少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教育内容偏离学生实际,不符合学生的心理,教育缺乏针对性,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形式单一,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高校往往关注资助工作是否公正、公平,注重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而忽视了对其进行“精神脱贫”。感恩教育没有融入到资助工作中去,与资助工作脱节,两者未能形成合力,大大削弱了资助育人的效果。

4.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现,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多变性和反复性,社会矛盾多发。与此同时,社会道德教育滞后,部分人追求金钱利益和物质享受,社会不良现象偶有发生。而在信息时代,这些不良社会现象会迅速传播,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贫困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判断力,在接触这些社会不良现象时,很容易受其影响,片面地看待社会,产生功利思想,不利于贫困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削弱了感恩教育的效果。

二、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现实作用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品德。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因其经济基础较差,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遇到困难,而具有感恩意识的贫困生则可以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融入社会。因此,高校应将贫困生感恩教育作为资助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推动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1.感恩教育是资助育人的内在要求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资助育人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一定的教育策略,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以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为教育内容的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品德教育。感恩教育立足于“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全面推动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对于提高资助工作实效,实现资助育人目标有着重要作用。感恩教育能够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使贫困生懂得知恩图报,在接受帮助的同时,能够尽自己的所能去关心和帮助他人,回报社会。因此,对贫困生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还应积极对其开展感恩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推动贫困生成长成才,实现高校资助育人的目标。

2.感恩教育有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学校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坚持德育为先,而感恩教育则是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利于引导贫困生形成健康心理和塑造健全人格,能够增强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通过感恩教育,贫困生可以进行自我教育,更好地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深化感恩认知,懂得感恩、回报社会。通过感恩教育,贫困生会心怀感激之情,能够以诚信、包容、尊重的态度与人相处,提高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感恩教育,贫困生可以弥补感恩意识缺失,积极参加感恩活动,在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过程中完成心理调适,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理,推动自身成长成才。

3.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基本特征为: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也是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应有之义。感恩教育可以唤醒高校论文导读:
贫困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懂得知恩图报,在感激别人帮助的同时,能够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实现爱心传递,增加社会正能量,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对抗。感恩教育还可以帮助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社会其他成员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三、资助育人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践途径

感恩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经过环境熏陶和教育引导,才能唤醒感恩意识,进而外化为感恩行为。高校资助工作与贫困生密切相关,是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切入点,而开展感恩教育能够推动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贫困生成长成才,实现资助育人目标,两者相互推动,有机统一。高校应高度重视贫困生感恩教育,将其融入到资助工作中去,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1.营造感恩氛围,增强感恩认知

良好的感恩氛围,是在资助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前提,若没有良好的感恩氛围,只是机械地开展感恩教育,会让受资助者产生自卑感,不利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阻碍资助工作的开展,影响资助育人的效果。高校应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感恩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和贫困生资助管理中,保持感恩教育的常态化,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融入感恩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刚入校就对感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节庆日为契机,深入挖掘感恩教育内涵,营造感恩氛围,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感恩教育的效果。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深化大学生感恩情感

目前,高校开展资助育人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的感恩教育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占比例较小,覆盖面较窄,没有形成特色品牌,教育效果不显著。高校应高度重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感恩教育,通过团委、学生会和班级团支部等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传递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文化精华熏陶学生,进一步深化贫困生感恩情感。

3.全面融入资助工作,实现资助育人目标

高校应充分利用资助过程中的有利时机,适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感恩教育活动。在学生提交各种资助申请时,高校应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资助过程的前端知恩、感恩,使学生在申请资助时就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在资助评审过程中,应将是否具有感恩意识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获得资助。在后期管理中,深入挖掘受助者中涌现的感人事迹,树立资助育人典型,通过报告会、微电影等形式,大力宣传身边典型,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对生活不俭朴、奢侈浪费、评选中弄虚作假的学生取消其资格,已经获得资助的要予以追回,必要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助人自助”为指导思想,引导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获得酬劳,在工作中体验助人的快乐,实现自我价值。

4.成立贫困生社团,构建感恩实践平台

感恩教育,学生是主体,但很多贫困生因为家庭贫困,从小缺少综合素质训练,没有一技之长,自信心缺乏,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为了让所有贫困生都积极参与感恩教育活动并从中受益,高校有必要成立以感恩教育为主旨、以贫困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团,围绕“知恩、感恩、报恩”等环节开展活动。在资助工作中可要求受资助者履行一定的义务,如一年内参加志愿活动50个小时以上等。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发布志愿活动信息,贫困生根据自身时间安排和特长申请参加。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唤醒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增强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贫困生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具体的感恩行动,并从中体验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乐趣,实现“感恩认识——感恩情感——感恩行为”的良性循环。
高校资助工作者应秉承“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感恩教育,增强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不仅使贫困生在经济上脱贫,更应使其在思想上“脱贫”,推动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朱飞、李萍.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94~96
[2]徐瑞妍.当前大学生感恩缺失及教育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刘卫、应玉梅.育人为本理念下师范类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的探究[J].文学教育(中),2011(2)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