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816 浏览:60686
论文导读: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党的建设。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造福自身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的主题。人类在追求生命本质作用时创造着历史,而历史则在人类的创造中选择着有价值的追求。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就深刻指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P9)马克思、恩
[摘要]人学,即关于人的理由的哲学。马克思人学的基本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的、相对稳定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人学内涵,理论依据是人的个体、共同体和社会状态这三种状态相互生成、相互建构的辩证统一关系。“三个倡导”立足于国家共同体、社会、个体之人三个基点指出了人之成长、成熟与成功的价值追求,为人的存活与发展提供了价值航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类永续存活发展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人学价值
[]A[文章编号]1007-8487(2015)01-0040-07
[收稿日期]2014-11-24
[作者简介]费从军(1967- ),男,江西武宁人,九江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南开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党的建设。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造福自身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的主题。人类在追求生命本质作用时创造着历史,而历史则在人类的创造中选择着有价值的追求。早在 150 多年前,马克思就深刻指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P9)马克思、恩格斯公开申明:“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P30)以总书记为代表的当代中国人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论述,把人理解为实践的存在物,因而认为人的解放是转变现实的历史运动,展现了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理性智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之存在、发展与完善的人性关怀,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以人的解放为价值目标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相应地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也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

一、人的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点

对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反思和重构,是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重要时代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无处不显示人的特性及其价值取向。
1.从人的个性和社会性出发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人学认为,人至少具有三种存在状态:个体状态、共同体状态、社会状态,共同体的人是由个体的人构成的,社会的人是由个体和共同体构成的。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2](P329)他说:“德国哲学是从天国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深思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定升华物。”[2](P286)可见,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定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这种“反射和反响”在社会中的集中体现就是社会核心价值观,它会反作用于整个社会中个体的人。因此,社会核心价值观必须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它鼓励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3](P1512),在人的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它倡导人实现社会价值。就提出“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4],表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人类世界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集体,个人活动要与社会活动协调一致,相得益彰。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理由,在现实中主要体现为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在新形势下,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积极作为,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同时也能够实现人的自身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文明、和谐”,这为个体幸福生活的实现提供了栖居之所和价值归宿,有利于人的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
2.从人的现实性和历史性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是“现实的个人”的自由,“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他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深思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5](P123)当然,这种“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也受着历史性的影响,马克思研究“社会的人”时指出“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这种基于人的现实和历史的研究策略正是唯物史观的要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基于历史性和现实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6]理论是在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人学理论经典观念的继续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努力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理念,这既是人类千百年来历史政治智慧的积淀成果,是当今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创新成果,反映了人类的共同理想和普遍追求。
3.从人的实践性和能动性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有目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客观物质活动,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重要标志。列宁十分重视全体劳动人民在价值观塑造上的实践性和能动性,他指出,对于来说,“重要的就是普遍吸收所有劳动者来管理国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人学论文导读:2
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7]也指出,“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8]这是基于个人发挥能动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既包括了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他从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的高标准出发,多次号召“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同志则提出“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9](P30-31),强调弘扬人的实践性和能动性,使马克思主义人学走进现实生活,成为一种现实理论。从这个作用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站在个人层面上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着眼于个体的人在社会实践中遵循社会活动准则的倾向和特征,在遵守社会秩序和规范中达到个人自我完善,这是个体的人应具备的主动意识和能力,也是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