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组织传播中群体思维压力与突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053 浏览:157687
论文导读:是下面这个规定:十二个陪审员的裁定必须一致。他们被关在一间房子里,在未得出一致决定或法官确信他们不能取得一致意见以前,不放他们出来。但这是十分不近人情和极端违反人类本性的做法,因为要求十二人对某一理由的意见完全相同,那简直是开玩笑。”不过,恩格斯忽略了这种组织内部自由表达意见且意见不与自身政治立场挂钩的结
【摘要】本文通过电影《12怒汉》讨论如何突破组织传播中的群体思维和群体压力理由。作者认为,群体中少数人有可能对多数人产生影响,克服群体压力。不过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这个或这些持少数意见的人不怕被孤立或被排斥,立场清晰而坚定,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具有抗拒其他成员嘲笑、讽刺、生气、恼火、批评的心理素质;二是组织本身的决策程序允许少数人说出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组织传播;群体思维;群体压力;程序正义;《12怒汉》
现代社会的人离不开组织,都在一定的组织(而且往往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属于不同的组织)内外进行着有意无意的多种形式的传播活动。有组织,就会有群体思维(groupthink)。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厄文·贾尼斯(Irving Janis,1918-1990)首先提出来的,指当群体中达成一致诉求足够强大时,谨慎的深思和合理的决策就会丧失,甚至一些组织成员会为了维护组织的和谐一致,宁愿牺牲自己的观点和明智的决策,而顺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因而,打破群体思维有时是作出正确决策的一个重要前提。
既然有了群体思维,一旦发生组织内的交流,群体压力也就随之而来。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会对少数意见持有者造成心理压力,迫使少数人(或使得他们盲目)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跟风心理;哲学家认为这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导致的;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人类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认为这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不论怎样解释,群体压力不是来自权威或制度的命令,主要付之于人的心理。作为社会性的人,人们有着合群倾向以避开孤立或制裁。同时,基于对存活环境不确定性的判断,人们倾向于认同多数人的意见,以获得心理安全。
这种情形并不合理,在一些关涉重大事项的决策上,真理并不总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少数人如何能够说服多数人,需要将这方面的诸多经验上升到理论,以利于克服组织传播中的盲目,而追求真理。
组织传播中有一些极致的情形,例如英美国家的陪审团,在组织设置和传播规则方面强化了群体思维和群体压力。陪审团的12个人是根据规则被组织起来的,不是一种社会人群的自然组合,他们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得出一致的结论(判断被告是否有罪),因而恩格斯对这类组织中对交流结果的要求提出了批评:“最妙的是下面这个规定:十二个陪审员的裁定必须一致。他们被关在一间房子里,在未得出一致决定或法官确信他们不能取得一致意见以前,不放他们出来。但这是十分不近人情和极端违反人类本性的做法,因为要求十二人对某一理由的意见完全相同,那简直是开玩笑。”[1]不过,恩格斯忽略了这种组织内部自由表达意见且意见不与自身政治立场挂钩的结构特征。正是这一组织的结构特征,保障了多数决策的正确。
鉴于这类组织传播的极致特性,作为生活典型、集中表达的文艺创作,自然不会放过如充满矛盾冲突的题材,描写陪审团内争论的电影《12怒汉》(12 Angry Men)1957年有了第一部英语版电影;1997年第二部英语版电影(导演威廉·弗里金)上映,但不够成功;2007年俄国以车臣战争为背景拍摄了内容大同小异的俄语版电影(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主演欧列格·缅希科夫),比较成功。
第一部英语版《12怒汉》是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的处女作,由亨利·方达主演,1958年获奥斯卡奖提名,后来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里我们以该部电影作为研究对象。这是一部以陪审团为主角的论战戏、一场不同寻常的组织内传播。
影片的开头是法官对陪审团发布裁决指示。案件的被告是一名年仅18岁的男孩,被控在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两位证人都对这个案件提供了看似合理的证词。根据法律,12位陪审员必须一致表决通过他有罪或无罪,才能完成使命。陪审员刚开始讨论时,11位陪审员裁定被告有罪,只有8号陪审员、建筑师戴维斯(Dis)觉得事态可疑,坚持己见提出异议,并且凭耐心与毅力逐一说服其他陪审员推翻原意。整个过程经历了7次表决,由11∶1判定被告有罪转变到一致判定被告无罪。
这部影片体现了情与理、人性与法律、公正与偏见的冲突,也彰显了组织传播的理论和策略。我们从组织传播的角度对电影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构,以期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成功的组织内传播的启迪。

一、群体思维在组织传播中的负面作用

在陪审团这一临时组织中,群体思维主要有两个层面的体现,第一层体现在由12个人构成的陪审团第一次表决之时,虽然最终有11个人都举起手认定被告有罪,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在对理由进行理性深思的基础上得出的此结论,更多的人是被群体思维所束缚:两三个陪审员一开始并没有举手认定被告有罪,而是在看到其他陪审员举起手后才缓缓举起了自己的手。这是由于成员们为了迅速达成一致,或者是怕自己提出不同观点后受到压迫,而选择了顺从大多数人的意见。第二层则出现在第一次表决后,只有戴维斯认为不应当如此草率地下定论。这时,其他陪审员就开始以各种方式向他施加压力。这个时刻,陪审团这个组织达成一致诉求的需要足够强大,谨组织传播中群体思维的压力与突破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慎的深思和合理的判断就可能丧失。
一般来说,群体思维对于组织决策会起到一些消极作用。首先,组织成员在群体思维的影响下,表面上可以达成一种共识,若这种共识不是在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看似很快作出了决策,但因为缺乏理性的判断,很容易出现错误。其次,在群体思维的作用下,组织成员只讨论简单明了、赞成票居多的解决方案,以便迅速达成一致。如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陪审员们只讨论男孩杀害父亲成立的理由,却没有人对那些理由的合理性进行质疑,陪审员们下意识地赞同简单明了、更多人同意的解决方案,而忽略了所作出的决策是否存在纰漏,因为当时迅速作出决策的重要性,超过了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性,大家都急着回家。最后,群体思维会导致一些成员压迫不同意见,甚至有的成员因为担心被群体排斥而不愿意提出自己的见解。
影片中第一次表决出现11∶1的情况和第二次表决出现10∶2的情况时,就有一些陪审员对提出异论文导读:议的陪审员进行抱怨、谩骂,甚至由此引发了肢体上的冲突。这就使得另一些原本想要表达自己想法的成员,由于担心受到群体的压迫和排斥,从而顺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上一页12
议的陪审员进行抱怨、谩骂,甚至由此引发了肢体上的冲突。这就使得另一些原本想要表达自己想法的成员,由于担心受到群体的压迫和排斥,从而顺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