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主流价值观教育探讨-中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45 浏览:10296
论文导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一、基于三维目标的整体性落实价值观教育传统教学中重知识传承轻人的情感体验,制约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新课程在关注学生认知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初中历史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目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历史课程中许多伟大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为学生树立了模范榜样,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哥伦布历尽千辛万苦,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进取精神;居里夫妇废寝忘食、潜心钻研的治学精神;爱迪生、牛顿贵为天才,却低调谦虚的为人态度等提供了教育的素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

一、基于三维目标的整体性落实价值观教育

传统教学中重知识传承轻人的情感体验,制约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新课程在关注学生认知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其放在三维目标的最高层次。三维目标无法割裂,要想在教学中真正达到情知共融的最佳状态,必须切实把握三维教学的逻辑关系,通过有效地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以这些历史事实来刺激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价值判断。比如,在讲到《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一课中德国出现“反犹狂潮”,教师可出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7ctime.com
:犹太人重视科学教育,追求知识,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谋生。希特勒上台之前的德国,犹太人大部分从事工商业,勤俭勤奋,生活条件优越,属于富裕阶层。犹太经济学家人才辈出,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中,有1/3是犹太人或有犹太血统的人。
材料二: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称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是德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败类”。
材料三:1938年11月9日晚,对德国犹太人而言,这是一个绝望的夜晚——5700多家商店被毁,252处犹太人教堂被焚,36人死于非命,3万多人被捕……一夜之间,柏林街头满是玻璃碎片,德国人将其称为“水晶之夜”。然后请学生回答:
(1)历史上纳粹反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找出几条证据来批驳希特勒对犹太民族的污蔑。
今天,我们应怎样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教材外的知识,对希特勒的污蔑之词进行了批驳,对法西斯分子对犹太人的残害表达了强烈的愤慨,更加认识法西斯主义的罪恶,增强了对现在的法西斯主义复活的警惕。

二、基于学生生活实践落实价值观教育

当前,道德教育很大的一个弊病是“空”,脱离青少年的生活世界,空洞、枯燥,缺乏生活气息。因此,在价值观教育中,应该尽量结合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经验,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疑点问题进行历史价值评价和思想道德教育。例如,讲到《动荡的中东地区》时,紧紧围绕“巴以冲突”这一当今国际时事报道的热门话题展开,既要追根溯源地介绍原居住在中东的犹太人怎样被罗马帝国驱散,二战中又如何建立起以色列国,以色列人民怎样流离失所、遭受迫害;还要叙述,以色列建国后,在扩张领土过程中和阿拉伯世界产生冲突,引起中东战争,并且在与巴勒斯坦的冲突中,不断制造件等情况。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让学生全面认识目前的巴以冲突的历史根源和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是宗教领地之争,还是生存资源之争?是民族矛盾的积累,还是大国霸权利益的角逐?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理解我国政府对中东问题的立场、态度。如《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的活动课教学,可通过同学们扮演记者,采访参战各国的首脑、百姓和参战军人,来认识战争的起源、各个国家卷入战争的原因、对战争形势的判断,取胜的把握等。活动中体现了希特勒的骄横狂妄、罗斯福总统的明智和远见卓识、斯大林元帅的坚强不屈、对英美的依赖和中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等等。这个情景活动,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情形,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世界,学生通过参与这个活动,回顾了历史史实,也接受了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历史的感悟和认识,从而完成了价值观的培养、确认。

三、基于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价值观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推理、学会合作。教师在课堂上是协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帮助者。众所周知的事情、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材内容,教师就不用再多讲,否则就是浪费宝贵的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就不要点明;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认识到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否则就是限制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设置要善于从学生的水平出发,向学生提出比较新颖的、有难度的、同时又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可以完成的课题,也就是照顾到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认识价值观念的途径、方法和步骤,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推理的严密性。比如,在《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中,老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的设问,引导学生自己从书本中寻找答案,带动整个课程的学习。

1.战争之前,北方和南方的经济生产方式有何不同?有没有冲突?

2.什么问题引起南北双方矛盾的激化?

3.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北方为什么要对南方开战?

5.双方战争进行局面如何?

6.北方采取哪些措施扭转战争不利局面?

7.战争哪一年结束?有何标志?

8.南北战争给美国带来了哪些局面的变化?
9.你如何评价南北战争?
10.你如何评价林肯总统?
这样由问题贯穿起整个课程的内容,学生在积极寻找这些答案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相应的历史知识,而且延伸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参考文献:
\[1\]束鹏芳.初中历史:有效达成价值观目标的重要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10).
\[2\]李峰.教学中的史料运用与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1.
\[3\]黄景.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策略刍议——从《抗日战争》教学说开去\[J\].考试周刊,2011,(46).
\[4\]王海侠.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