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电气工程英语翻译技巧探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767 浏览:45134
论文导读:
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具有词义多、长句多、被动句多等特点,叙事推理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客观性,一般使用第三人称。由于专业术语多由其他词义转化而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本文主要介绍转译法、反译法和分译法三种翻译方法在翻译中的应用。
一、转译法
转译法: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表达通顺和流畅,将英语原句中的某些词在汉语译文中改变词性,使原句中的某成分在汉语译文为另一成分。

1.形容词转译成名词

例如,“However, it must be realized that high tranission voltage results in the increased cost of tranormers, switchgears and other apparatus.”没有采用转译时译为:“然而,必须认识到高的输电电压会引起变压器、源于:论文封面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开关装置和其他设备增加的费用。”在这里,我们将“high”和“increased”两个形容词转译成名词后,翻译为:“然而,必须认识到输电电压的提高会使变压器、开关装置和其他设备的费用增加。更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

2.将形容词转译为动词

例如,“The advantages of large units are: somewhat increased efficiency.”没有采用转译时译为:“大机组的优点:有点提高的效率。”我们将“somewhat increased”转译成动词后,翻译为:大机组的优点是:效率有所提高。
有些句子,在转译时,需要对句子结构作较大的变动。
例如:“Short arc durations ultimately mean less contacts burning, resulting in less maintenance and a better breaker.”没有采用转译时译为:“短的电弧持续时间最终表明更少的触头烧熔,引起很少的维修和更好的断路器。”采用转译时译为:“电弧持续时间越短最终表明触头越不易烧结,需维修越少,断路器的性能越好。”
可见,对于译文的通顺性而言,转译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另外,转译时,也可有多种转译方式。如介词转译为动词,名词转译为动词。
二、反译法
反译法,就是翻译时采用与原文相反的方式来表达。
例如,“Problems are also encountered in connections between underground lines and substations.”从通顺角度看,可将被动语态翻译为主动语态:“在地下电缆线路与变电站连接时同样碰到问题。”
对于否定、肯定句之间的反译,主要是某些具有否定意思的单词的译法和双重否定句的肯定译法。
例如,“The present form of power systems would be impossible without alternating current.”译成双重否定时为:“若没有交流电也就不可能有目前形式的电力系统。”如果使用主动语态,就有:“由于有了交流电才可能有目前的电力系统。”
三、分译法
分译法,就是将原文中较长的句子成分、不易组织表达的句子成分或从句,分出来译成短句。分译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句子冗长、层次不清和语气不畅。
分译是常用的重要翻译技巧,掌握好分译法,能使译文层次分明、通畅易懂、更加合乎汉语表达的习惯。分译法用的最多的是定语从句的分译和后置定语短语的分译。
例如,“There is a limit to a higher tranission voltage which can be economically employed in a particular case.”我们将“which”前后的两句话分成两个短句,加上主语,译为:“更高的输电电压有一个限度,此电压在具体情况下经济上是可采用的。这样,比不采用分译更通俗易懂。”
分译也常用于独立结构的状语和分词短语。
例如,“Auxiliary drives are usually powered by electric motors, with the large feed pumps and some fan drives powered by mechanical-driven turbines.”“With”后的独立结构部分可译为:大型给水泵和某些风机由机械驱动的汽轮机作动力。
以上三种翻译技巧在电气工程专业外语的学习中应用较多.掌握和综合运用这些技巧,在进行翻译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柴艳丽.对电气工程专业英语翻译技巧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9.
\[2\]于建平.科技英语长句的分析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0.
\[3\]苏小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药用植物浙贝母的研究进展 王智慧
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5大类贝母中最主要的贵重药材。关于浙贝母的研究报道很多,内容涉及药理、化学、栽培、生理生化等诸多方面。本文重点就浙贝母生长发育机理、组织培养,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等方面,概述浙贝母的研究进展。

一、生长发育机理研究

浙贝母喜爱温凉的气候,稍耐寒。﹣3℃时植株会受冻害,30℃以上则茎叶枯萎。
1.种子低温解除休眠。现有实验研究表明,对浙贝母休眠鳞茎进行低温(5℃)暗处理有利于解除休眠。
2.新老器官交替过程的生理生化研究。对浙贝母老鳞片的衰退及新老器官交替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浙贝母生长发育的机制,为其栽培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高文远等在对浙贝母鳞茎衰退过程中的解剖学研究发现,浙贝母在衰退过程中,胞间连论文导读:0年代后期,浙贝母生理代谢等方面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高方洁等研究发现,浙贝母在各种温度环境下都具有一定的恢复性。二、组织培养研究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药用植物浙贝母,能够克服其种子繁殖与鳞茎繁殖技术上的缺点,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我国浙贝母组织培养研究工作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目前,在浙贝母的组
丝开放,为细胞间原生质交换提供了有利条件。
3.生理代谢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浙贝母生理代谢等方面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高方洁等研究发现,浙贝母在各种温度环境下都具有一定的恢复性。

二、组织培养研究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药用植物浙贝母,能够克服其种子繁殖与鳞茎繁殖技术上的缺点,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我国浙贝母组织培养研究工作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目前,在浙贝母的组培技术以及最佳组培条件的探索上有不少的报道。
1.外植体的选择与培养。外植体取材部位直接影响其发生率,戴德吉等研究表明,以新鳞茎最佳,其次为失新鳞茎心芽和心芽苞片,地上各部位不能作为组织培养材料。蔡朝晖等研究表明,取材时间与再生鳞茎的诱导率及生长速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出苗期>开花盛期>生根期>果熟期。
2.种胚的离体培养。苏新等研究发现,浙贝母种胚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可使其萌发,经MS+2,4-D1.0mg/L+6-BA 0.6mg/L+水解酪蛋白300mg/L和MS+IBA 0.5mg/L+6-BA1.0mg/L等培养基分化和脱分化后,可形成大量的小鳞茎,然后形成正常源于:论文网站大全www.7ctime.com
的植株。
3.微型无性繁殖。目前,微型无性繁殖方法也开始运用于浙贝母的组织培养中,此方法有利于浙贝母快速繁殖和病毒的脱离,将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

三、分子水平的研究

1.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传统药用植物研究的结合,是实现药用植物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方面。目前,仅以形态、显微以及化学方法为手段进行品种鉴定,已太过局限。生物技术及分子遗传标记应用于贝母研究,已成为主流方向。

2.基因组DNA的提取与分析

高文远等对浙贝母叶片、鲜鳞片和干鳞片的基因组DNA,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了提取,结果表明,不同的DNA提取方法得到的DNA量不同。

3.鳞茎总RNA提取方法的研究

针对浙贝母鳞茎中富含多糖和蛋白质的特点,胡晓立等通过改良的CTAB法从浙贝母鳞茎中提取出了完整性好,纯度高的总RNA,以其为模板进行 DDRT-PCR分析时获得了清晰的差异条带。

4.基因序列及生物碱含量比较

为了探讨浙贝母作为道地药材形成的基因基础,蔡朝晖等以AS和AS-1为引物对4个不同产地浙贝母的5S-rRNA基因间区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结果:不同产地浙贝母的5S-rRNA基因间区具有相同的碱基序列,均为588bp。
四、展望
综上所述,浙贝母的研究内容已经遍及方方面面,且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也推进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继续对浙贝母生长发育过程和休眠解除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配以解剖学和生理生化手段,探索更加合理的生产栽培措施,使栽培技术更加完善。另外,从分子水平开展有关浙贝母道地性的生物学本质研究,将为分子育种奠定良好的基础,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深入。
参考文献:
\[1\]张明发,沈雅琴.浙贝母药理研究.上海医药,2007,28(10):459-461.
\[2\]游燕.贝母类药材的分类及其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之比较.江苏中医药,2010,42(2):57-58.
\[3\]李亚敏,岳明,林小英.补充UV-B辐射对浙贝母生理生化的影响.陕西农业科学,2007,(1):58-61.
\[4\]叶加亮.浙南山区浙贝母高产栽培技术与加工方法.温州农业科技,2005,(2):32.
\[5\]胡素琴,高怡宁.浙贝母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营养类物质的变化.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563-556

4.5566.

\[6\]高文远,李志亮,肖培根.浙贝母新老器官交替过程的生理生化初步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2):719-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