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二化螟性诱剂研究进展-一般

最后更新时间:2023-09-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295 浏览:145268
论文导读: 左文.水稻挥发物与二化螟性信息素对二化螟的协同作用.浙江大学,2007.
【摘要】介绍了二化螟的危害程度及性息素的研究概况。综述了二化螟性信息素在种群监测、大量诱捕、干扰交配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并就其影响因子、评价标准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扼要的概括。
【关键词】二化螟;种群监测;干扰交配;影响因子
1006-0278(2012)05-117-01
利用昆虫信息素防治害虫是很早发展起来的一种防虫技术,具有高效无污染、无毒害、灵敏度高、选择性强、不伤天敌等优点,国内外对其研究与应用都很重视。近年来,性信息素在防治害虫,预测预报等方面展现,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农林害虫性信息素的鉴定合成与应用,已经在害虫的综合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害虫综合治理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将会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中发挥重要用。

一、二化螟的危害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同时也茭白生产的主要害虫。二化螟以钻驻茎秆为特点。且二化螟食性杂,寄主植物有水稻、茭白、野茭白、甘蔗、高粱、玉米、 小麦、粟、稗、慈姑、蚕豆、油菜、游草等。以幼虫危害水稻,初孵幼虫群集叶鞘内危害,造成枯鞘;2 龄以后幼虫蛀入稻株内危害,水稻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造成死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成熟期造成虫伤株,并且分布范围广,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多个国家, 具有越冬场所多、转株危害等特点,每年均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在我国主要发生在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福建、陕西、河南及云贵高原,其中常年在长江流域严重发生。

二、性诱剂的研究概况

(一) 二化螟交配行为与性信息素的释放

了解和掌握二化螟的交配习性及性信息素释放节律,是开展二化螟性信息素防治的基础。二化螟雌蛾的日龄影响其交配率、交配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随二化螟雌蛾日龄的增加,其交配率逐渐下降,交配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起始时间逐渐提前,而交配持续时间逐渐上升,相反,二化螟雄蛾日龄对其交配率、交配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没有明显影响。交配日龄对二化螟雌蛾的生殖力也存在显著影响,随着二化螟雌蛾交配日龄的增加,雌蛾产卵量下降,卵孵化率降低,产卵期缩短,它们都与雌蛾交配日龄存在显著的相关;而雌蛾产卵前期和雌蛾寿命随雌蛾交配日龄的增加而延长,与雌蛾交配日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二化螟雄蛾交配日龄对雌蛾的生殖力没有明显影响,二化螟雄蛾一生都具有较强的交配繁殖能力。同时,不同交配史的雄蛾与雌蛾交配,对雌蛾的生殖力也没有显著影响。表明二化螟的交配活动是由雌蛾主导控制的。

(二)二化螟性诱剂的合成

在国外70年代就已经有关于昆虫性诱剂的报道,并且对昆虫性诱剂的异构体作用坐了大量研究。我国也有关于二化螟性诱剂的报道,所从十一烯酸开始,合成了顺-11-十六碳烯醛,并进行水稻田引诱二化螟雄蛾试验,一般每天最少可诱到1头,最多可诱到23 头,说明合成品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20世纪70年代中期,Nesbitt等和Ohta等 对二化螟性信息素进行了分离鉴定,发现顺-11-十六碳烯醛( Z11-1 6:Aid) 和顺-13-十八碳烯 醛(Z1 3.18:Aid)为其中2个主要成分 。随后,Tatsuki 等又发现第3种成分顺-9-十六碳烯醛 (Z9-16:Aid),并经田间试验证实其有很强的活性,显著增强雄蛾在近距离内的着陆和振翅等行为反应。进一步研究表明,二化螟性信息素中3种主要成分的质量比为48:6:5。

三、 性诱剂的应用

(一)发生期的预测

进行二化螟发期预测的常用方法是发育进度预测法,但由于其需剖查枯鞘、枯心、稻蔸等,费时费工;并且在田间抽样和虫龄分级等过程中其准确性受人为误差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上的应用逐渐被性信息素预测法所取代。杨辅安等对两个地方进行了灯诱和性诱比较,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可代替测报灯直接用于二化螟发生期预测。以蛾量突增日性诱剂预测的结果比测报灯诱测结果更接近实际发生情况,同时避免了测报灯受灯光干扰和电压不足的影响。

(二)发生量的预测

采用性信息素诱捕器的诱蛾数作为田间相对发生量的预测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性诱剂诱杀是利用昆虫求爱过程中释放性信息素这一规律,从雌虫身上提取、分离或人工合成性信息素,以引诱雄蛾,并用诱捕器或水盆杀灭,使雌蛾不能正常交配产卵,从而影响其生殖,抑制其种群增长,降低种群数量,控制危害,达到防治的目的。石海英等对二化螟的测报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性诱测报方法基本上掌握了水稻二化螟在韶关地区的发生规律。从而能够预测发生量。由性信息素的诱蛾量就可以预测田间二化螟卵块密度、幼虫密度,根据确立的防治经济阈值,就可以指导人们及时合理地采取防治措施。

(三)干扰交配

又称迷向法,就是通过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干扰破坏雌雄虫间交配的通讯联络,使其不能交配和繁殖后代,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由于二化螟雄蛾具有多次交配的能力,应用干扰交配控制二化螟是理想的方法。国内外有许多这方面的报道,证实施用性信息素干扰交配控制二化螟防效显著,单纯从技术上讲基本可以代替化学防治。干扰交配防治二化螟性信息素用量大,成本高,限制了其在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应用。
四、小结
二化螟性诱剂是人工合成的性激素,具有专一性、无残留、无毒害、不伤天敌和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应用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 诱蛾持效期长、效果显著且与环境友好,达到了节本、简便、增产、增效、增收的目的。并且二化螟雄虫还具有雄性先羽化的现象,雌雄二化螟从初孵幼虫到成虫羽化阶段的历期平均长度存在显著差异,雄虫的历期为38.1d,而雌虫历期为40.6d,即雄虫较雌虫早

1.8d羽化。因此利用性诱剂诱集大量未交配的雄虫才能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资料:
郑永敏.性诱剂诱杀二化螟效果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6.
左文.水稻挥发物与二化螟性信息素对二化螟的协同作用[D].浙江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