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橡皮》研究综述-学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959 浏览:106290
论文导读:Domain}9-5071(2012)07-0030-021953年,罗伯格里耶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橡皮》,开创了“新小说”的先河。在此之后,新小说在罗伯格里耶的不断实践中完成了从“旁门左道”到“登堂入室”的完美转身。作为“新小说派”的领军人物,罗伯格里耶的作品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作品开始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至今,对罗伯格里耶
【摘要】20世纪中叶,以罗伯格里耶为代表的新小说的出现为整个法国文坛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突破与创新。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经历了从一开始读者寥寥,评论界反应冷淡到后来走俏法国和欧洲文坛,乃至在世界范围内竞相翻译的过程。就我国而言,对罗伯格里耶小说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本文将从国内译介情况,国内研究情况,对国内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的研究现状做综合性的探讨。
【关键词】国内译介情况;国内研究概况;研究成果
100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7ctime.com
9-5071(2012)07-0030-02
1953年,罗伯格里耶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橡皮》,开创了“新小说”的先河。在此之后,新小说在罗伯格里耶的不断实践中完成了从“旁门左道”到“登堂入室”的完美转身。作为“新小说派”的领军人物,罗伯格里耶的作品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作品开始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至今,对罗伯格里耶小说的研究探讨依旧长盛不衰。
1 罗伯格里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情况
在我国,罗伯格里耶的名字最早出现则是在1961年第11期《世界文学》一则名为《“新小说派”的特色》的文章中,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嫉妒》中的一段被用来说明“当前法国资产阶级人士中走红的文学流派”的特色。此后,罗伯格里耶的理论文章先于作品得到译介,如柳名久译《自然、人道主义悲剧》收入《现代文艺理论译丛1965年第2期。
结束后,我国的文艺界开始复苏。1979年第二期的《外国文艺》刊选了林青译著的《橡皮》,1979年8月,上海译文出版社以“内部发行”的方式出版《窥探者》。1981年4月出版林青译《橡皮》,首次付印15万册。1983年,第一期《当代外国文学》将罗伯格里耶作为封面人物,并刊登了他的一则短篇小说《反向影响三题.模特、替身.方向错误》。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转型中文学迅速边缘化。外国文学研究热像潮水一般退去,不过,罗伯格里耶的作品仍然做出了大量的译介。1993年,由杜莉,杨令飞翻译的《重现的镜子》在1998年出版。陈侗、杨令飞编的《罗伯格里耶作品选集》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同时还有《快照集,为了一种新小说》,由余中先先生翻译。罗伯格里耶的作品中,除了2002年出版的《格拉低洼呼唤您》外,已经全部翻译为中文。并且,他的一些专著拥有多个不同的翻译版本,如《嫉妒》有李清安、南山两种译本;《去年在马里安巴》有黄雨石,沈志明两种译本。
2 罗伯格里耶作品在中国的研究情况
2.1 研究概况:中国关于罗伯格里耶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附着于“新小说派”的研究。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个时期对罗伯格里耶的研究仍是着眼于新小说派,而未能将其独立成专著,如郑若麟的《从“窥视者”看新小说的实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关于罗伯格里耶的研究在质和量上都有所突破,这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徐肖楠《阿兰罗伯格里耶小说中的反悖》、《罗伯格里耶作品中的物象与隐喻》。
进入新时期以来,对罗伯格里耶的研究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对罗伯格里耶的研究有两极化的倾向。一极是就单篇作品进行解读与论述,另一极是将格里耶的小说纳入新小说派进行研究;研究失衡,国内的研究者大多将目光停留在罗伯格里耶的前期作品上,对其后期作品关注较少;论文多,专著少。至今对罗伯格里耶的小说作品只有两部研究专著,张维嘉教授《罗伯格里耶新小说研究》和王长才教授的《阿兰罗伯格里耶小说叙事话语研究》。

2.2 学术成果

(1)张唯嘉教授是国内研究罗伯格里耶的权威专家.她将对罗伯格里耶的研究成果编成专著《罗伯格里耶新小说研究》,对罗伯格里耶的小说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在对《橡皮》的分析中,她发现了罗伯格里耶巧妙的将一个“侦探故事”的外套嵌入到古希腊神话的原型中。并采用了扉页提示、类比人物、复现的意象和相似的艺术情境等方式模仿《尤利西斯》对照《奥德赛》,将《橡皮》对照《俄狄浦斯王》。
(2)王长才教授在他的专著《阿兰·罗伯—格里耶小说叙事话语研究》中重点阐述了罗伯格里耶在写作上对不确定性的追求。为了达到不确定性的目的,罗伯—格里耶采用了一系列叙述策略,诸如叙述者身份的晦暗不明(使叙述的起点不确定);“视角游移”和“叙述改辙”(叙述进展中角度和方向的不确定性)等。
罗伯格里耶采用了用传统擦抹传统的方法,开拓了一片新的文学天地。他对新小说进行的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大大的突破了小说的疆域,不仅丰富了叙事学的理论内涵,也拓展了小说写作的可能性。因而,罗伯—格里耶的存在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一)阿兰·罗伯—格里耶访谈录

廖星桥“访阿兰·罗伯—格里耶” 《山花》.1990年第6期
“一个陌生的文学名人——阿兰·罗伯—格里耶访谈录” 余中先译. 《外国文学动态》.2000年第6期
[3] 张璐诗“格里耶——我实现了年轻时的梦想”.《新京报》.2005年9月3日
[4] “仙人掌的复归” 余中先译.《距离幸福还有几米:听大师们怎么说》.沈灏主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版
[5] “法国小说:从新小说派到新一代——1989年在布达佩斯的讲话” 邓刚 郭正枢译. 《外国文学》.1990年第3期

(二)阿兰·罗伯—格里耶及新小说研究

张唯嘉著.《罗伯格里耶新小说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版
王长才著.《阿兰·罗伯—格里耶小说叙事话语研究》.巴蜀书社,2009版
[3] [法]米歇尔·阿勒芒.《阿兰·罗伯—格里耶》.苏文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版
[4] [法]雅克·里那尔.《小说的政治阅读》.杨令飞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版
[5] [法]戈尔曼德.《论小说的社会学》.吴岳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版
[6] 《新小说派研究》.柳鸣九编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版
[7] 张容著.《法国新小说派》.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92版
(三)叙事学及小说艺术、小说史相关研究著作论文导读:联书店,2003版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版

(四)《外国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武汉上一页12


申丹著.《叙事学与小说文本学研究》.(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事学导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版
[3]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版
[4]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版
[5]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北京:三联书店,2003版
[6] 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版
(四)《外国文学史》(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