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葛玉修生命情怀-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61 浏览:5467
论文导读:的野狼照片诞生了。第三次的“躲”其实最危险。当时他在青海湖畔‘潜伏’,突然看见有一只对角羚向自己跑了过来,不想身后居然跟着5只野狼!他这次没敢动,因为群狼的攻击性实在太可怕了,他当时大气都不敢出。然而,当对角羚距葛玉修只有30米左右的距离时,仿佛看到了他,也许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保护神”,它突然一个急转弯,向葛
葛玉修是青海银监局干部、工会主席,他有很多与自己职业无关的头衔——青海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青海金融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华对角羚保护站荣誉站长、“青海青”网站站长,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特聘教授、青海省委党校客座教授……。他还有一系列的荣誉称号——“青海湖鸟王”、“中华对角羚之父”、“著名环保人士”、“青海环保志士”、“环保主义者”、“生态摄影家”、“大美青海宣传员”、“感动青海人物”等等,今年6月12日,他跻身于“绿色中国2010-2011年度人物”,又一次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人物。
一个老兵行色匆匆的足迹,演绎着他跌宕不凡的人生之路。
葛玉修原籍山东曹县,1970年12月,他参军来到青海,24年的军旅生涯他是在青藏高原度过的,从战士一直当到武装部政委,凭着他对军旅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7ctime.com
的热爱,努力工作,先后3次立功、20多次受嘉奖。
1994年,在自己将要脱下军装转业地方工作的时候,他又选择了留在青海工作,按他讲的话就是“已经深深地喜欢青海了”。
40多年的时间,他已融入了青藏高原的沃土,并逐步成为了“青海名片”。
1995年春,他首次踏上了青海湖鸟岛,很快就被蓝天碧水间万鸟欢歌的壮观场面所震撼。他猛然顿悟,摄影者终生所求的天地间的美与和谐不正是这里么?从此,他深深地迷恋上鸟类的世界。
1997年11月,葛玉修与朋友前往布哈河口拍摄天鹅,半路碰见了7只褐动物排成一线跳跃狂奔,尾部的一团白色,犹如盛开的白莲花,在枯的草地上分外醒目。他举起相机,摁下快门,正是这张照片填补了普氏原羚彩片的空白,他也成为国内拍摄到普氏原羚的第一人。专家称赞他拍摄的普氏原羚照片是当前质量最高的第一手视觉资料。
葛玉修在相关资料中了解到,20世纪初,普氏原羚广泛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和甘肃等地。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变化和人为因素,这一珍贵动物仅存于青海湖周边地区,数量仅300余只,比大熊猫还要珍贵。1996年和1998年,普氏原羚先后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列为危级动物。1999年中国的濒危兽类红皮书将其列为极危级动物。
为唤醒全社会保护中华对角羚的意识,葛玉修发起创办了青海省第一个民间生态环保影响网站“青海青”,旨在“关注野生动物,维护高原生态”。他用大量文字向国家有关部门呼吁尽快建立“中华对角羚专署保护区”以挽救这一极端濒危的物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与广泛响应。2008年12月,中华对角羚特护区在青海湖北岸成立,葛玉修被聘为保护站荣誉站长。2006年元月,葛玉修提议将中华对角羚作为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吉祥物,得到了省政府领导和广大环保爱好者的肯定和支持,“青海青”生态环保摄影网也开辟专栏组织讨论。最终,组委会接受了葛玉修的建议,将中华对角羚定为“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公路赛”吉祥物。
葛玉修被人们称作“中华对角羚之父”。 世界遗产影像学专家,学者型摄影家梅生评价他:将“普氏原羚”的称谓回归为“中华对角羚”,是勇气,是情感,还是严谨的学术态度,他的做法超出了摄影家的工作范畴,但是坚持了一位中国摄影家的责任与良心!
葛玉修行色匆匆地穿行于祖国的辽阔大地,无论走到何处,代表的都是青海,宣传的都是高原,呼吁的都是环保,关注的都是生命,追求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每一个头衔、称号和雅号的取得,都是他心血和汗水的凝结,都是他呼唤和行迹的注解,是社会各界对他本人由衷的褒扬,同时也记录了他在青海大地数十年如一日的环保历程……
为了保护动物的生命,为了拍摄野生鸟类和动物,葛玉修每每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军人的勇敢与无畏。
在青海湖的有座叫三块石的岛。这千余米长百余米宽的孤岛虽然寸草不生,满目荒凉,却是斑头雁、鱼鸥等众多鸟类的天堂。他曾6次登临此岛,最为可怕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他曾独自一人在那里驻守了七天七夜。他回忆说,从原“青海湖鱼场”搭便船走了5个多小时才到达岛上,当时那里没有任何通讯信号,几天没喝过一口热水,没吃上一口热饭,强烈的紫外线晒得手脸爆了皮,鸟粪经常溅满脸颈及全身,跳蚤叮咬得浑身痒痛。上岛的第二天,突然狂风骤起,青海湖上狂涛山立,巨浪冲天,令人感到地狱就在眼前……
2002年“五一”假期,为拍摄黑颈鹤,葛玉修搭便车来到了距西宁850公里、海拔4300米的玉树州隆宝滩。那天早晨,他在沼泽地里发现了一对黑颈鹤低头觅食。他屏住呼吸,慢慢靠近目标,按下快门。这时,脚下的草墩开始晃动,他急忙朝前面的草墩跳去,不料一脚踩空,陷进沼泽,越陷越深。情急之中,他用三脚架的手柄钩住草墩而侥幸逃生。次年春节正月初八,他在零下30摄氏度的青海湖泉湾拍摄大天鹅,“咔嚓”一声掉进了冰窟窿,几经挣扎爬了出来,但浑身上下瞬间结了冰。事后,说起这惊险的一幕幕,影友们开玩笑说:“你是青海湖的‘鸟王’,你要死了,青海湖的鸟都不答应。”
葛玉修还经历过比这更危险的事情,比如三次遇到野狼。他把这三次遇狼经历用“赶”、“追”、“躲”三个字来形容。
第一次是‘赶’。当时在青海湖鸟岛,他突然听见前面的鸟群发出了‘哇哇’的惊叫声,接着看到一只像狗一样的动物冲进鸟群。“啊!是野狼,它来吃小鸟的!”当时他想都没想,拿起三脚架就往那边跑,他要保护那些鸟。一开始狼根本不理他,而相距只有不到100米的时候,它突然回头冲葛玉修呲了一下牙,似乎在恐吓他,但他没有停下,继续上前驱赶,最后这只狼居然被吓跑了。
第二次是‘追’。那一次葛玉修路过海拔4800米的巴颜喀拉山垭口,突然发现远处有两只野狼,有过第一次经历的他胆子更大,主动下车靠近它们拍摄。狼看到有人故意‘找茬’,立即紧跑了几步。但后来又觉得眼前这个人不会伤害它们,就不慌不忙地在葛玉修前面跑着,和他保持200米左右的距离。在它们的配合下,一组非常成功的野狼照片诞生了。
第三次的“躲”其实最危险。当时他在青海湖畔‘潜伏’,突然看见有一只对角羚向自己跑了过来,不想身后居然跟着5只野狼!他这次没敢动,因为群狼的攻击性实在太可怕了,他当时大气都不敢出。然而,当对角羚距葛玉修只有30米左右的距离时,仿佛看到了他,也许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保护神”,它突然一个急转弯,向葛玉修的侧方狂奔,狼群全神贯注地尾追远去,葛玉修这才幸免于难。后来,他向影友“吹牛”:“如果当时狼真的咬住我的腿,我就能零距离地拍它几张特写,肯定能获奖!”讲完这些经历,他深情地说:“如果当时死了,也没机会给你们讲这些了。生命是伟大的,也是脆弱的,你们外出采访或是干什么,一定要注意安全,你们不仅仅是为个人活着。”
天道酬勤。多年来,葛玉修的作品和摄影随笔常常见诸报端,刊载于各类报刊杂志和网站,而他本人也成了闻名遐迩的新闻人物频频走上荧屏。2002年,反映青海湖鸟类的专题摄影集——《鸟岛》问世。同时,他和几名影友在“青海青”网站上也发表了大量作品,受到了广泛关注。
葛玉修最初踏上青海湖鸟岛时,不禁被那万鸟欢歌的壮观场景所感动,那一窝窝刚刚孵化出的生命,那一对对拖儿带女的成鸟令他感动不已。他忽然感悟到,这个世界就是由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对接与融合,二者完全融为一体,并各自产生强烈的生命悸动后而诞生的。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朵鲜花,每一论文导读:
个生命都是脆弱而又可贵的。他从大自然中获得了生命灵气,产生了心灵感荡。
葛玉修说,在拍摄中,一看见那严重的鼠害、沙化的草原、上升的雪线、萎缩的湖面,还有那些哭泣的鱼类、悲鸣的鸟类以及流血的走兽,他就感到揪心,忍不住要落泪。
2004年元月的一个星期五下午,当他听到在青海湖东发现了一具被狼咬死的“中华对角羚”尸体的消息后,他立即搭乘一辆出租车,于第二天凌晨4点赶到了青海湖东的北沙梁,看到了羚羊尸体。那是一只公羊,被狼撕咬得血肉模糊,片片血迹已经干涸,四周一片狼藉。从硬结在羚羊前蹄甲上的土屑沙粒以及尸体前面刨出的两道深沟,可以想象它死前奋力挣扎的惨状,尤其是那一双仰望苍穹的充血眼睛,似乎发出了“死不瞑目”的强烈信息。他震惊,他痛惜,心在汨汨流血。他要把自己耳闻目睹的残酷现实告诉更多的人,让大家都来关注人类和动物的生存环境。
有一天,葛玉修在青海湖“三块石岛”拍摄时收养了几只离群的小斑头雁,把它们放入纸箱,每天喂它们吃草。时间久了,小斑头雁把葛玉修当成了妈妈,他走到哪里,它们就跟到哪里。后来葛玉修要坐船离开三块石岛了,就把它们放到了斑头雁的巣区里,没想到它们居然尾随而归,第二次葛玉修把它们放到了巣区更里边,它们依然如故,第三次也是如此。葛玉修实在不忍心,但又不能把它们带走,最后一次把它们放好后,立即跑回船舱。船开了,小斑头雁又跟了过来,因礁石挡路无法下水,就从岸边的一块礁石跳到另一块礁石,滑到源于:毕业生论文www.7ctime.com
了水里,向船游来,这时,有两只鱼鸥上来攻击它们。小斑头雁无奈之中,游回了岸上。
“船走的很远了,我用望远镜看到,它们仍然趴在我帐篷边的一块石头上,朝我这边叫着、望着……当时我的泪水直在眼眶里打转。”讲到这里,葛玉修双眼隐隐闪动着泪光。
在一次驻守青海湖的拍摄过程中,一天清晨,睛曦初现,湖光潋滟,葛玉修伫立青海湖岸,举目观望,湖面上成百上千的鱼鸥密密匝匝、喧喧嚷嚷,雪白的羽毛在晨光下闪闪发光,将湛蓝湛蓝的湖水映衬得异常晶莹璀灿,他仿佛置身如梦如幻的世界中。那一刻,他的心灵在不停地悸动,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华彩仿佛一下子惠赐予他一人之身,心中的幸福感无以言表。“那一天的情景和油然而生的感受,让我终生难忘。”
在葛玉修的工作照中,一张他像真正的“羊爸爸”爱抚小对角羚的照片,让周围的人和无数的网友幸福着他的幸福,感动着他的慈懿,也定格了他身上闪耀的伟大的人性光辉。现在,“中华对角羚”已经发展到近千只。每当看到自己“儿女成群”时,每当和它们在一起时,每当爱抚它们的身体时,他都会不由得眼底潮湿、顿生情愫。
对葛玉修来说,坚硬永远留给意志,柔软始终属于情感。
1995年以来,葛玉修利用业余时间,先后200余次去青海湖、21次到三江源、9次到可可西里,共拍摄10余万幅高原野生动物的图片,撰写了150余篇反映野生动物及生存环境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深圳特区报》、《半月谈》、《中国摄影》、《中华摄影》、《中国摄影家》、《人民画报》、《中国国家地理》、《人与自然》、《齐鲁名人》等50余家报刊,“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东方网”等60多家网站发表。创办了青海省第一个民间生态图片网站“青海青”,并用图片制作生态环保课件,在北京、河北、河南、四川、广东、广西、浙江、辽宁、甘肃、宁夏、青海机关、部队、学校演讲270余场,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电视台,青海、东方、山东、浙江、湖南、安徽等卫视,《人民日报》、《中国摄影报》、《半月谈》、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东方网、美联社等媒体,多次报道了他的事迹。美联社记者也对葛玉修进行了电视采访,专题片《一个人能为生态环保做多少》,先后在美国CNN、英国BBC播出。凤凰卫视4月9日《地球宣言》也报道了葛玉修的事迹。
葛玉修的不少摄影作品,曾在各类摄影大赛中获奖。近年来,他依然在拼命拍摄,却很少参加摄影比赛,而是竭尽全力地用纪实图片宣传和践行生态环保,以至于在北京“国家地理大讲堂”、成都“金沙讲坛”、北大、北航、兰大等众多地方,都留下了他洪亮的声音和矫健的身影。他的摄影作品,也被众多杂志用作封面、封底。奥运会期间,葛玉修的5幅摄影作品与其他195幅摄影作品,在北京国家体育馆展出。2011年国庆,他的114幅摄影作品在天安门广场大屏幕展示……
面对这些经历和荣誉,他谈笑而道:“我相信世界是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地方。只要大量野生动物存在,他们和人类互为朋友,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如果这个世界仅剩人类,那是多大的悲哀!”,“我做得还不够,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但可喜的是,更多的人加入到生态环保的队伍中来,这让我非常开心高兴”。
而他所有的拍摄和活动,都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完成的。
葛玉修是艰辛的,也是幸福的。
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固然是他不甘平庸、永葆军人特质的个性使然,可又岂止他看似平常却奇崛的个性使然?
一个人对大自然没有热爱与敬畏,对捍卫自然生态没有景仰和向往,对生命的信念、行为没有庄严、庄重以及虔诚、忠诚的感情,是断然走不到他如今的境界的,也是很难有幸福感的。
他是对天地和谐、对人类最深层次的生命思考有独特感悟的人、有神圣感的人,而能让我们切身感受到的,就是他默默拓展着生命阈值的博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