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在“新青海精神”引领下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434 浏览:146996
论文导读:
中国青海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启了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新征程,大会所作《报告》是在新起点上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政治宣言,是未来五年指导全省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一、省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全省总体发展战略

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省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思路是什么?这些思路,能不能称之为战略?何为战略?在现代“战略”一词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有四个构成要素:一是战略目的,是战略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二是战略方针,是指导全局的方针,是指导行动的纲领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三是战略措施,是采取的各种全局性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四是战略力量,是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和保障。
对照这四个要素,我们看看省十二次党代会的发展思路是否符合战略要求。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四个发展”,奋力夺取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新胜利,为青海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奋斗。这个总体思路,一是有明确的战略目的,即“二新”(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奋斗目标;二是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三是有具体的战略措施,即“四个发展”;省十二次党代会主要精神集中体现在强卫书记的报告中,报告的第二部分提出了“新青海精神”,最后一部分专门阐述了党的建设科学化,这就明确了战略力量,即“新青海精神”和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坚定的力量保障。
据此可以看出,省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总体思路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省发展的总体战略。

二、省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战略内涵分析

(一)在战略目的上从新青海到“两新”发展目标

2007年5月召开的省十一次党代会上正式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主题,并确立新青海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目前,已经胜利完成“两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省十二次党代会在全面分析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六个新特点”和人民群众对发展提出的“八个新要求”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两新”奋斗目标,明确要求通过未来五年的努力,实现“八个显著提升”,即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特色产业显著提升,民生福祉显著提升,政治文明显著提升,社会管理显著提升,生态文明显著源于:论文书写格式www.7ctime.com
提升,青海形象显著提升,党的建设显著提升。
建设新青海,重在“强省”;创造新生活,旨在“富民”。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一方面,“富民”以“强省”为前提,省不强则民难富。另一方面,“强省”以“富民”为目的。民不富不仅不利于扩大内需、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而且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利益)中突,影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事实表明,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强省”和“富民”的有机统一,是现实的需要、人民的愿望。从新青海到新生活,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本质要求,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根本目的。这是省十二次党代会的最大亮点,既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又反映了治青理政战略目标的全面提升。

(二)在战略方针上坚持科学发展

十七大之后,各地掀起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热潮。比如广东提出“再杀出一条血路”,以这样的决心来解放思想。省委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尺、为指针、为指南。2007年底,提出要通过正确处理“五大关系”来推动青海科学发展的思想。这“五大关系”是,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发展与改善改革开放的关系,发展与维护稳定的关系,发展与党的建设的关系。2008年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提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强调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立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等七个方面解放思想。“成功之路”的提出,表明省委对如何建设新青海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省十二次党代会在回顾总结“十一五”以来我省探索实践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是青海发展取得重要成就的根本保证,是推动青海未来发展再创佳绩的根本遵循。概括了青海科学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立足资源、生态、稳定三大重要战略地位,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正确处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关系,坚定不移地秉承“四个坚持”、加快“四个发展”,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全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沿着已经开启的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继续阔步前进。

(三)在战略措施上从“三大历史任务”到“四个发展”和“四个坚持”

2007年4月12日,强卫书记第一次主持省委常委会,传达贯彻总书记关于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在这次常委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三大历史任务,即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保护生态作为历史责任,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2009年省委召开十一届六次全体会议,分析了金融危机以来全省的形势,作出了“青海正处在经济加快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阶段”的重要判断,根据这一判断,省委提出了“四个发展”。2009年底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对“四个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了阐述:跨越发展是基础,绿色发展是本质,和谐发展是保障,统筹发展是关键,进而丰富了“成功之路”的内涵。2010年底,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又提出“四个坚持”,即坚持发展支撑、特色引领、集群带动、协调推进。“四个坚持”是对“四个发展”的补充,正如强卫书记指出,“四个发展”解决了青海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路径问题;“四个坚持”解决了实现“四个发展”的具体方法问题。是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完善了省委治青理政总体战略。省十二次党代会贯穿了一条主线,论文导读:
就是如何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其核心就是“四个坚持”和“四个发展”。这一发展思路,符合青海实际,具有鲜明的青海特色,富有探索性创新性。

(四)在战略力量上从青海意识到新青海精神以及党建科学化

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是激励全省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是青海人民在建设新青海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新青海精神,是对青海意识的拓展与升华。《报告》指出,“新青海精神主要包括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新青海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青海的生动体现,反映了青海各族人民追求发展进步的强烈愿望,表现出高原干部群众“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干劲”、“海拔高追求更高”的豪迈情怀。新青海精神,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地域特色,与长期形成的“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与党建科学化是我们实现“两新”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根本保证。

三、围绕“三区”建设,沿着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阔步前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了“三大区”战略部署,即要全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这“三大区”战略部署,对应着资源、生态、稳定三大重要战略地位,是对三大重要战略地位的强化与落实。实施“三大区”战略,既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又是青海增强比较优势的迫切需要;既是对省情认识的再深化,又是实现“两新”目标的关键支撑:既是今后全省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又是建设新青海的必由之路。

(一)关于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

青海发展循环经济主要集中在西宁、海东和海西柴达木地区,其中柴达木地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战场。
柴达木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承担着支撑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三江源、支援西藏建设的重任。但这个地区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突出,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在这个地区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是唯一的现实选择。
200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源于:初中英语论文www.7ctime.com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列入国家第一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由国家发改委、青海省人民政府编制的《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这是国务院批复的第二个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试验区在规划体系建设、政策措施研究、科学技术攻关、扩大招商引资、节能降耗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初见成效,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全面起步。但试验区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据青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5月7日发布的《2012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2005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成立以来,在构建盐化工循环产业、油气化工循环型产业和煤炭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循环产业链框架初步形成。但也存在着水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关键技术尚待突破、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从改善发展软环境、完善循环产业链、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强化对策措施,促进试验区又好又快发展。
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矿种39个,其中以钾、钠、镁、锂、硼等化学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其他资源还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和有色金属等,整个盆地的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约17万亿元,占青海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93%左右,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价值的16%左右。柴达木地区占地25.6万平方公里,土地大多为盐泽、戈壁等未开发利用地,是国内面积最大、唯一一个布局在藏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循环经济园区。根据《规划》,到2020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将努力建设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因此,《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在壮大经济总量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青海发展的优势在资源,潜力在资源,希望在资源。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就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统领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扩大经济总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不断增强全省经济综合竞争力。

(二)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

(报告)指出,完善“四区两带一线”可持续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重要目的。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随着对省情认识的逐步深化,青海区域发展的思路日益明晰,布局不断优化,地区特色逐步显现。“九五”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开发一线、带动两翼、稳定发展青南”的区域发展战略,把全省划分为西宁经济区、东部经济区、柴达木经济区、环湖经济区和青南经济区五大区域;在此基础上,“十五”时期又进一步把全省划分为东部综合经济区、柴达木资源开发区和三江源生态经济区三大区域:在总结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十一五”时期提出了重点发展东部地区和柴达木地区,适度发展环青海湖地区,保护和治理三江源地区;2007年,省委省政府在综合评价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及潜力,充分考虑差异性与相似性基础上把全省划分为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三江源地区和沿黄河发展带、沿湟水发展带及兰青一青藏铁路发展轴线(简称“四区两带一线”)。2009年省发展改革委编制完成了《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战略思想。
省十二次党代会完善了“四区两带一线”可持续发展格局,分区域发展定位。重点任务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将对进一步指导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加强招商引资、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等提供重要依据,将对加快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发挥重大作用。如针对海西柴达木地区,《报告》指出:要立足论文导读:
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快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形成与西宁错位发展的“双核”格局,成为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率先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自古安藏必先安青,青海是国家稳定西部、稳定边疆的定海神针。子百年来,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众多民族共同生活在青海这片土地上,休戚与共、亲如一家,展现出一幅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绚丽画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始终是青海民族关系的主旋律。过去,青海的开发建设离不开民族团结:现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同样离不开民族团结;将来,青海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进步,依然离不开民族团结。因为,惟有团结,才能和谐稳定,才能激发凝聚力,形成创造力;惟有团结,才能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和谐青海建设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报告》指出,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困难和特点。要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条件,也是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的根本目的。必须实施收入倍增、充分就业、住房改善、扶贫攻坚四大计划;全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保障:奋力推进文化名省建设,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核心要求: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
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长期发展中业已形成鲜明特点,成绩突出,经验珍贵,民族团结进步大好局面值得倍加珍惜。在新形势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活动,既是对我省多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有力承接,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大创新。它不是对过去创建活动的简单延续,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创建工作的拓展和升华。惟其如此,让青海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这一目标才能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