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许敬宗与其《奉和登陕州城楼应制》诗-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152 浏览:157445
论文导读:绵不绝,清澈可鉴,寓意皇恩不断,是象征城脉、国运活络的好兆头。第二联写周边景色,使用与首联相同的音节配置。“辰旗”、“星盖”是皇家出游的仪仗,而“丽景”和“雕虹”则同是场面描写。伫立不动的是城楼的喜庆红色,砖瓦的亮眼绿色,不断铺卷、游移的是绣有皇室标记的旗帜、华盖。随护圣驾出游,人声鼎沸,车马浩浩汤汤,若彩虹
摘 要:许敬宗所处的初唐时期而言,前有齐梁诗风之余韵犹存,后有近体诗之格律完善,实为重要的过渡阶段。《奉和登陕州城楼应制》是许敬宗贞观中期由京官左迁外官后的久违之作,许敬宗必倾尽笔力而为之。本文从《奉和登陕州城楼应制》文本出发,考察其格式、诗意,并溯“三阶静”、“二南风”之源流,再加与君王诗对照。通过解诗,一窥许敬宗的真实诉求,探得贞观中唱和诗的最高水平,也发掘到许敬宗的文学创作与其性格、为官风格,乃至其命运的勾连之处。
关键词:许敬宗 初唐诗 “三阶静” “二南风”
许敬宗(592—672),祖籍高阳县,初唐政治家、文人。隋朝末年,许敬宗“举秀才,授淮阳郡司法书佐,俄直谒者台奏通事舍人事”①。江都之难后,父许善心为宇文化及所害,敬宗投于在李密帐下。在李密处,许敬宗任职元帅府记室,与魏征同为管记。入唐以来,“武德初,赤牒拟涟州别驾,太宗闻其名,召补秦府学士”②,由此仕途遂始。高宗朝,官至右相加光禄大夫、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并监修国史。“咸亨元年,抗表乞骸骨,诏听致仕,仍加特进,俸禄如旧。三年薨,年八十一。高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文武百官就第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陪葬《昭陵文集》八十卷。”③
《旧唐书》记载: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二月“乙丑,次陕州,自新桥幸河北县,祀夏禹庙”④。据许敬宗诗可知,当日,君臣众人登陕州城楼,太宗欣然作《春日登陕州城楼俯眺原野回舟碧缀烟霞密翠斑红芳菲花柳即目川岫聊以命篇》,许敬宗侍驾随从,有《奉和登陕州城楼应制》源于:论文格式模板www.7ctime.com
与之相和,全诗如下:
挹河澄绿宇,御沟映朱宫。
辰旗翻丽景,星盖⑤ 雕虹。
学 齐柳嫩⑥,妍笑发春 ⑦。
锦鳞文碧浪,绣羽绚青空。
眷念三阶静,遥想二南风。
前年,即贞观十年时,“文 皇后崩,百官,率更令欧阳询状貌丑异,众或指之,敬宗见而大笑,为御史所劾,左授洪州都督府司马,累迁给事中兼修国史”⑧。许敬宗虽仍官居上州都督府司马,较之前中书舍人兼修国史职位相比,仅有上下阶之别,但一任外职,便远离政治中心,先后境遇自然大不相同。此番奉和发生在被降职后第二年,许敬宗终获亲近帝王的机会,《奉和登陕州城楼应制》是其久违之应制作品,倾尽笔力为此一搏,欲以诗作挽回声誉,重返政坛前沿。
《奉和登陕州城楼应制》一诗,首句仄起不入韵,奇数句均以仄声结句,偶句押平声韵,不转韵,无错韵。平仄除第二句“沟”字犯拗病外,每联基本能合于诗律标准。而两联之间,失粘情况较多。全篇对仗齐整,每一联均有对仗。此类句句之间相对、但联与联之间失粘的诗作,虽已经没有古体诗的显著特征,也当划归入律的五言古风。这种诗与齐梁体诗歌的平仄情况甚为相近,从其句式较为单一,靠重复两种律联而成诗,且联与联间失粘的角度出发,也可作为齐梁体对式律来看待。这种五言入律古风,常见于初唐诗歌,是律诗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盛唐诗人中,也常有刻意写作入律的古风的例子。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除了首句第三字拗,首联、颔联失粘,其余基本合乎诗律,而出于“中间一联不成对仗”⑨的考虑,不视其为“三韵小律”,判定此诗“勉强可认为全篇入律的五古”⑩。许敬宗的笔力和认识仅供写作类似律体的古风,其目的在于“律”;李白则是把玩诗律规则,游刃有余地创作入律古风,目的则在“风”。
首联写陕州城建筑,两句对仗工整。“绿宇”、“朱宫”与“挹河”、“御沟”相互映衬,一派富丽堂皇、气宇轩昂之景象。《说文解字》对“挹”的解释是:“抒也。从手,邑声。”段玉裁注道:“抒也。大雅曰:‘ 酌彼行潦,挹彼注 。’”{11}此“挹河”即有水将溢之河流,取汩汩流淌、永不干涸之意味,并被《御定佩文韵府》收集入卷。此情境下,陕州护城河河水连绵不绝,清澈可鉴,寓意皇恩不断,是象征城脉、国运活络的好兆头。第二联写周边景色,使用与首联相同的音节配置。“辰旗”、“星盖”是皇家出游的仪仗,而“丽景”和“雕虹”则同是场面描写。伫立不动的是城楼的喜庆红色,砖瓦的亮眼绿色,不断铺卷、游移的是绣有皇室标记的旗帜、华盖。随护圣驾出游,人声鼎沸,车马浩浩汤汤,若彩虹贯天。
“学颦齐柳嫩,妍笑发春 ”一联,状似写季节景色,将眼光投向自然景观,实际上还是在写人。像新发柳叶一样嫩、像初长幼苗一样鲜的,是人的笑脸和笑声。许敬宗始终未跳脱“登楼”这个主题,但从这一联起,却可以看出他要把视线从歌咏皇室气派上挪开。这种猜想在第四联中得到了印证——“锦鳞文碧浪,绣羽绚青空”,这一联写的是锦鳞之鱼以及绣羽之鸟:有着华美纹饰的游鱼、飞鸟,在碧浪、青空中畅游,最大限度地舒展自己。但它们并不是野游,不是作无知猛兽状,而是“文”静地游,是为天空、为河塘添加靓丽风景式的存在。在这君慈臣忠之世,动物界、人界都达到了无比的和谐,杜绝一切莽撞、粗鲁、冒失的语辞,最华丽、最新鲜、最温顺,才能形容这个瞬间。
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出现在最后一联:“眷念三阶静,遥想二南风”。此联字字相对,端为工整,未出现华丽的词藻。而全诗的重点就是此句“三阶静”和“二南风”上。出句中“三阶静”或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是“三阶/静”,“三阶”喻指官位、品阶,亦指代权位。《旧唐书?志》有:“基八方,象八方。……基每面三阶,周回十二阶,每阶为二十五级。按《汉书》天有三阶,故每面三阶;地有十二辰,故周回十二阶。”{12}另一种解释,乃是将“三”单纯作数词理解,不含引申义。《御定佩文韵府》中收入了“三阶静”一词,并在列举诗句时,误把“眷念三阶静”纳入李百药名下,此例之后列有岑参“药草空阶静,梧桐返照寒”,及温庭筠的“圃斜人过迹,阶静鸟行踪”。参考岑参、温庭筠的诗句,可知此处“阶静”乃从字面含义理解,在诗句中作为对环境清幽的描述,而“三”无实意,只在对仗中起作用。
“三阶静”难以定夺,则可从对句的“二南风”入手。其中心语是“风”。“风”的典故,可寻至《诗经》,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13}“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考“南风”一词论文导读:
,《诗经?邶风?凯风》有毛氏作传:“南风谓之凯风,乐夏之长,养棘难长。养者笺云:兴者以凯风喻宽仁之母,棘犹七子也。”{14}均取“南风”育养万物之意。太史公云:“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15}是将“南风”扩展为“诗”,此“诗”有教化天地之大义。《礼记》云:“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孔颖达疏:“《南风》,诗名,是孝子之诗。南风,长养万物,而孝子歌之,言已得父母生长,如万物得南风生也。舜有孝行,故以此五弦之歌,歌南风之诗,而教天下之孝也。此诗今无,故郑注云:‘其辞未闻也。’案《世本》云:‘神农作琴。’今云舜作者,非谓舜始造也,正用此琴特歌《南风》,始自舜耳。或五弦始舜也。”{16}孔疏完整地叙述了“南风诗”的内涵,是吉祥温顺之风,更是德化天下之诗。《论语》有“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矣夫,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朱熹注:“《周南》《召南》,《诗》首篇名,所言皆修身齐家之事。正墙面而立,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17}《周南》《召南》乃是其流,遂可认定此“二南风”为“正风”,更是孔子力荐的周文王教化的典范。《旧唐书》记载,陕州行之后,太宗“祀夏禹庙”{18}。古有舜禅位于禹,而“或五弦始舜”,许敬宗在此时歌咏南风,也必与追溯德教源流相关。贞观十一年,孔颖达“与朝贤修定《五礼》”{19},此前许敬宗因行为不检,被贬离京城,以许入世之性格,其对京中文人动态必然时时挂心。《五礼》初成之际,他便引据文中经典,将安稳祥和之现世追溯到礼乐齐备之前代,以《周南》《召南》喻及贞观朝安和乐利之世,可谓用心良苦。由此,“二南风”则定当以《周南》《召南》二国风来解释。
对比“三阶静”,经典则不适用于解诗之义。若“三阶”取“庙堂”之义,则生出若干矛盾。许敬宗在贞观十二年作《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归》,开篇即是“倦游嗟落拓,短翮慕追飞”,“嗟”、“慕”二字明显表露了他的积极用世之心,不甘官居人下,他怎会“眷念”落寞寥落之“静”?所以《奉和登陕州城楼应制》一诗实际是许欲擒故纵之作,意图在重获君心。故“三阶静”短语中“三”非确数,“阶”为实词,中心语是“静”,诗人向君王表白出世之心,展现自身高风亮节,而未提及对朝堂之事的厌倦,此处的“静”与下一句中追想、赞美真正承接舜之“《南风》”的《周南》《召南》二国风相呼应。从对仗角度看,二者均要与前面的修饰语连接,方有完整意义表达。
回顾全诗,诗人先是以相同的对仗方式,浓墨重彩廓出陕州城的城楼以及皇室出行阵仗。继而用鲜嫩的色彩、清新的笔调,描绘春季自然景象,并以此喻人之笑靥艳艳。最后,发乎感慨,表白自己并非流连官场、迷恋权势之人,而是向往一个礼乐皆备、教化齐全、民风纯朴的大同世界。虽诗言“遥想”,亦是以古喻今。李世民自承权柄以来,偃武修文,“济世安民”。一改李渊独信关陇大族的传统,对不受重视的山东、江南文士多加礼遇。故许敬宗借此诗表达对其广教化、正民风、立民德之赞誉,发乎“遥想”,言世人皆得性情之正,隐喻李世民为周文王,抒以其自身为代表的江左文士的感恩之心。
当日,李世民所作《春日登陕州城楼俯眺原野回舟碧缀烟霞密翠斑红芳菲花柳即目川岫聊以命篇》,最后一联叹“巨川何以济,舟楫伫时英”,乃是典型的君王思贤主题。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善用贤臣、乐于纳谏的明君之一。李世民为秦王时,就意识到人才储备的重要性,他广招良才,设学士团,对曾居他人麾下之贤才亦不计前嫌。李世民曾对房玄龄、箫瑀说过,“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20},并积极于“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21}。君臣唱和的前一年,贞观十一年夏四月,下诏“河北淮南举孝悌、淳笃兼闲时务”;六月,“尚书右仆射、虞国公温彦博薨”,“秋七月癸未,大霪雨。谷水溢入洛阳宫,深四尺,坏左掖门,毁宫寺十九所;洛水溢,漂六百家。……九月丁亥,河溢,坏陕州河北县,毁河阳中潭。幸白司马坂以观之,赐遭水之家粟帛有差”{22}。太宗怀兴国大志,正欲振翅高飞,却遭接连打击。这样背景下,对“时英”的渴盼油然而生。而这种兴叹,则得到了许敬宗“遥想二南风”的回应:这样的回答是安慰、赞美,而避开对时政,尤其是君王纳贤如渴的正面作答。从许敬宗的诗中,看不到他对此间时事的担忧,依旧以他“纯文学”的态度对太宗的忧国忧民之心表达了赞颂。
从性格来讲,许敬宗绝非魏征、房玄龄等谏臣。他的官职首在文职,常常是从情感上对帝王给予共鸣。其诗歌作品亦不多深刻的历史反思,或者尖锐的现实思辨,多的是吁叹、联想和颂赞。从侍宴、出游,许敬宗首当其冲的史实来看,太宗对许敬宗的颂扬、赞美型诗风从未生出厌烦,甚至是乐于与之游戏文字,因而许敬宗今存应制诗数量也居贞观朝诗人之冠。而太宗虽然在文学上重视许敬宗,始终未重用其为政治上的左右臂膀。贞观朝,许敬宗的修史、编书成就显著,绝少参与政事。许敬宗最初投奔李密,为元帅府记室,“与魏征同为管记”{23}。后归顺李唐,魏征则辗转为窦建德、李建成幕僚。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招魏征入幕为詹事主簿,即位后,魏征为正五品上阶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贞观十六年去世前,魏征拜太子太师仍知门下政事,为从一品。贞观二十一年,许敬宗才以正四品受封银青光禄大夫,为从第三品“文散官”{24},品阶虽高而无实权。两相比较,太宗用人喜恶立现。入高宗朝,许敬宗以其曾任太子右庶子以及贞观老臣的身份,从卫尉卿、礼部尚书、中书令,一路升至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掌预知政事大权,在其政治生涯的最后十年站在政坛最高峰。或许高宗未领悟太宗纳用臣下的微妙道理,这一点偏差,就生出众多政治斗争,更诞生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历史的无限偶然,引后人不尽唏嘘。
①{2} 刘 等撰:《旧唐书》卷八十

二、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2761页,第2761页。

③ 刘 等撰:《旧唐书》卷八十

二、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2764页。

④ 刘 等撰:《旧唐书》卷三,中华书局197论文导读: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04页。{12} 刘等撰:《旧唐书》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857页。{13}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14}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15} 司马迁著
5年5月版,第49页。
⑤ 《文苑英华》作“ ”。
⑥ 《文苑英华》注:“集作‘嫩叶’。”
⑦ 《文苑英华》作“ ”。
⑧ 刘 等撰:《旧唐书》卷八十

二、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2761页。

⑨⑩ 王力:《汉语诗律学(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440页,第440页。
{11}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04页。
{12} 刘 等撰:《旧唐书》卷二十

二、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857页。

{13}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14}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15} 司马迁著:《史记?乐书》,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35页。
{16} 郑玄注,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9页。
{17} 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78页。
{18} 刘 等撰:《旧唐书》卷

三、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49页。

{19} 刘 等撰:《旧唐书》卷七十

三、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2602页。

{20}{21} 刘 等撰:《旧唐书》卷

三、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40页,第40页。

{22} 刘 等撰:《旧唐书》卷

三、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48页。

{23} 刘 等撰:《旧唐书》卷八十

二、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2761页。

{24} 刘 等撰:《旧唐书》卷四十

二、《志第二十二?职官》,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1792页。

作  者:卜瑶,南通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