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138 浏览:57454
论文导读:
摘要: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一种文化载体,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是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与德育具有很强的适切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无形地渗透德育,将“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疏离;渗透
1671-0568(2012)25-0073-03

一、语文教学与德育的适切性分析

1.德育特点决定其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惟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而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被摆放到了教育的重要位置。德育内容丰富,途径多样,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并且可采用直接道德教学和间接道德教学两种方式。
直接道德教学主要是通过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理论;间接道德教学主要是指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学校目前一般采用通过开设思想品德课、政治课、涉及道德教育的班会等措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但这些以直接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上课或活动毕竟在时间方面是有限的,不足以完成德育教学。有时专门的德育课还会挤占学生本不充裕的学习时间,影响其他知识的学习。而且,学生从直接的道德教学中获得的主要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态度、价值观等只能间接地教。
因此,除德育课之外,学校还应在学科教学中间接渗透德育教育。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各科教学的任务,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更是责无旁贷。如果把德育渗透到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中,使之与语文知识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既可提高德育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统一。
2.语文学科特点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可能性。《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科学和人文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教学既承载着传授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基本任务,又担负着充分挖掘它的博大教化力量,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态度及情感价值观,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重责。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国家、社会赋予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以“文”为主,与其他学科相比,内容更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语文学科这种很强的思想性、文学性,为其在德育渗透方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美德是难以教的,但是语文语言文字的优美、文章内涵的丰富、情感意境的渲染,都能熏陶、启迪学生,为道德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起一座相通的桥梁。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除了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包括高尚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以及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也决定了语文教学中需要德育的渗透。

二、语文教学与德育的疏离及原因分析

1.语文教学与德育疏离的表现。

(1)教学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由于受其“工具性”的片面影响,人们往往看不到作为语文知识、技能的“工具”实际上蕴含着浓烈的“人文性”,并忽视了作为“工具”的知识、技能所黏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造成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人为分裂。虽然新课改确定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并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期为当代语文教学多注入些“人文性”因素。但是在真实的语文课堂中,三维目标却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一些语文教师由于应试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只侧重“知识与技能”,关注“过程和方法”,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中德育价值挖掘力度不够。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识字和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等。识字写字是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手段。在语文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一般只侧重教授形音义,而漠视了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然而,有些教师却把血肉丰满的课文肢解成七零八落的知识拼盘,破坏了文章本身美好的意境,未能抓住德育契机。在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中,仍然有某些教师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语言,而对其中是否蕴含思想情感毫不在乎。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是语文课程创新的一大特色和改革的亮点,它要求学习者之间合作互动,注重学习者的过程体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学习者的竞争和学习结果,偏爱成绩斐然者。在教案中,教师只抓字词句的教学,而对本文饱含的爱的情感的教育重视不够。总之,虽然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样,蕴含着大量的德育价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其挖掘力度不够,很多富含道德价值的内容没有被有效开发出来,加以利用。
(3)教学方式僵化,灵活性不够。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采用得最多的教学方式还是讲授法。讲授法是各科教学最常使用的方式之一,它可以把大量知识直接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另一方源于:论文书写格式www.7ctime.com
面,它有呆板、僵化等弊端。某些语文教师在讲述文章中心思想时,往往“演独角戏”,自顾自说自写,并不能使学生受到道德熏陶。还有些教师只注重一味的灌输语文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设法采用灵活手段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熏陶学生情感。(4)教学评价过分注重知识技能的考核。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习惯于只从“知识和能力论文导读:师过分重视知识技能的考核,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检测。作为一种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总要借助一定的方法,伴随一定的情感态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对它们的评价也应是语文教学评价的题中应有之义。

2.语文教学与德育疏离的原因。(1)应试教育的“后遗症”。虽然新课改积极倡导素质教

”方面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所以许多语文教师觉得评价“知识和能力”是“实”的,而评价“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虚”的。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它直接导致在语文教学评价上,教师过分重视知识技能的考核,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检测。作为一种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总要借助一定的方法,伴随一定的情感态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对它们的评价也应是语文教学评价的题中应有之义。

2.语文教学与德育疏离的原因。

(1)应试教育的“后遗症”。虽然新课改积极倡导素质教育,但曾长期统治中国的应试教育并未在我国销声匿迹。现行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学校和教师把提高学生成绩凌驾于一切工作之上。一味地追求成绩,使得学校为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放弃、背离了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要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许多语文教师仍然观念陈旧。他们有的过分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追求。有的本身就对德育不重视,更缺乏把德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意识。他们注重的只是学生最后的语文考试成绩,而对学生在品德上是否有所发展莫不在乎。应试教育成为了德育向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拦路虎”。
(2)教育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仍缺乏健全的教育体制,不开明的教育体制束缚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今对教师考核实行的“终点成绩制”和“末位淘汰制”缺乏公平性和合理性。它们容易导致教师产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从而在巨大压力的驱使下,过分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无暇顾及道德的培养和熏陶。其次,许多学校受非正确教育评价机制的误导,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升学,为了一切学生的升学,为了学生升学的一切”的办学宗旨,过分追求高升学率,加强对重点考试科目的教学。而德育虽处在五育之首,但是却被排斥在重要考试科目之外,自然得不到只重视升学率的学校的重视。语文历来是重点考试科目之一,获得语文高分成绩,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期望,这种非健全教育体制的束缚,使得德育的渗透难上加难。

三、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1.紧扣教材,深度挖掘德育价值。语文课中选编的教材,大都既有文学性又有思想性。一篇好的文章必然是作者情动于衷、言溢于表的产物,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情”是通过形象和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在钻研教材时要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并且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共同思考。对一些言简意赅的重点段落和关键词语,要引导学生细心钻研,并利用其中所含的思想内涵去教育和陶冶学生。学生从形象、形象化的语言中产生审美意识,从中受到感化和教育,并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对有些课文,教师还可根据内容的需要将时代背景介绍给学生,使其全面的理解课文,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如果教师能立足文本,通过品词析句,推敲品味,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那么德育就不会只是一句空话。从不同角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出课文内容与德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有效的渗透,高尚的品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就会呼之欲出,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充分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思想,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2.利用课外读物和课外辅导,丰富德育途径。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语文涉及的知识很广泛。但是如果只把语文课堂当做德育渗透的惟一途径,是远远达不到德育目标要求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及时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来扩大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它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更形象。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和直接。所以,这就要求师生都要注重知识积累,扩大阅读面,以开辟更多德育渠道。
3.提升教师素养,加强德育渗透能力。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7ctime.com
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以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作风对学生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以情感人。其次,教师还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德育,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和德育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应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开展多种语文活动,熟练掌握以朗读育人、以美育人等德育渗透的方法。鉴于目前许多教师素养缺失严重的现状,语文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为人师表,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心灵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有效进行德育渗透。
4.完善教育体制,推进素质教育。由于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加大,近些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得十分迅速,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仍有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例如,对教师考核实行的“终点成绩制”和“末位淘汰制”等,极其缺乏公平性和合理性,并造成了教师的巨大压力,成为了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拦路虎”,阻碍了向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消除应试教育对我国教育带来的危害,完善教育体制,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既“教书”又“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戴宝云.小学语文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申东彦.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0,(20).
[5]韩昌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管理,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