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如何做好中职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68 浏览:15538
论文导读:
【摘要】目前,中职生的素质普遍不高,大多数中职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甚至认为劳动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因此,必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辛勤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凡是辛勤的劳动都是光荣的。
【关键词】中职生劳动习惯技术工人传统美德
1674-4810(2012)16-0008-01
劳动素质通常指劳动者在进行社会劳动时所表现出的劳动能力强弱的综合水平。所谓劳动者的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劳动习惯等方面。在现代社会里,劳动力素质水平已越来越重要了。在党的十四报告中大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
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包括:教育学生爱惜劳动成果,不乱扔垃圾,积极认真完成每天的卫生值日工作,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在家里,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整理房间、自己铺床叠被、自己洗衣做饭等,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应帮助父母分担家中的各项劳动。
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独生子女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重视,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呵护、娇宠和包揽,造成学生在劳动上的依赖性。目前中职生的素质普遍不高,大多数中职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往往是好逸恶劳,甚至认为劳动是一件丢脸的事情,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导致中职生的劳动意识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但劳动又是中职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因为中职生将来的定位就是技术工人。因此,如何做好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断促进中职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必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凡是辛勤的劳动都是光荣的。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人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古猿人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能够最终走出森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劳动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正是由于劳动,才使人类祖先由动物进化成现在的人类。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劳动史,是劳动创造了历史,是劳动改变了世界。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大发明家爱迪生也说过:“世界上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够得到。”有句名言:“一切坏事都是从不劳而获开始的。”
正因如此,国家主席同志才会在2006年“”中提出新世纪青少年的“八荣八耻”教育,才会在其中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指出了一个问题两个方面的道理。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凡辛勤劳动者都是光荣的,都应当受到大家和社会的尊重;无论是谁,任何轻视劳动、蔑视劳动、贪图享受、不尊重辛勤劳动的行为,都是错误的,都是可耻的,都应当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同时还向人们指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仅辛勤劳动者光荣,而且珍惜辛勤劳动者的成果,尊重辛勤劳动者的成就也是光荣的。任何不珍惜和不尊重辛勤劳动者的劳动和成果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的行为都是极为可耻的,同样也应当受到大家和社会的谴责。
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源于全体社会成员辛勤劳动的积累,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靠每一个人的辛勤劳动创造的。社会成员只有对社会贡献的总量大于社会的支出,这个社会才能发展,才能进步;反之,就会停滞,就会倒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如果人人都只想从社会那里索取而不是付出,那么这个社会的存在、发展和进步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还必须让学生明白,辛勤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每一位劳动者都是平等的。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复杂也好,简单也罢,只要劳动者是在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那么这种劳动就是光荣的。从时传祥到袁隆平,从李素丽到杨利伟,作为辛勤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有着天壤之别,但他们同样伟大而光荣。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增添了财富,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光荣属于辛勤劳动的人,人们要成为一位光荣的社会成员就必须像主席在“八荣八耻”中要求的那样,“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积极投身到诚实的劳动中去,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添砖加瓦。
对中职生而言,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其以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意义。中职生劳动习惯的培养不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工作,而是关系到中职生能否成人、成才,非做好不可的工作。这就要求中职教育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用我们的爱心,从一点一滴抓起,使养成教育不断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一次次地有所感悟、有所成长,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长期的坚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优秀的通行证。
参考文献
[1]张成辉.养成教育应该到“四个结合”[J].辽宁教育,2000(l)
[2]粟石恒等.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陈斌.养成教育: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着力点[N].光明时报,2004.4.27
〔责任编辑: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