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认知突显与转喻习语-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31 浏览:16725
论文导读:”。可见,英语中“feedthemouth”显然不应解释为“喂东西吃”,而是“供养”的意思。在汉语中对应的习语是“养家糊口”。很显然,这一习语中,英语与汉语都选择了人体用于吃的器官来代替整个人。这是由于“吃”是身体本能的需要。一般来说,赚来的钱最基本的用途就是买食物以满足人的生理需要。“食”是人生命的根本,人的其它
摘 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深入发展,对转喻的研究成为语言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学者们已对英汉隐喻习语进行了大量研究,而与之同等重要的转喻习语仍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对比了英汉身体部位的转喻习语,根据两者之间的对等关系分成四类:英汉转喻习语完全对等或基本对等;英汉有对应转喻性习语但形式不对等;英语转喻习语无对应汉语转喻习语;汉语转喻习语无对应英语转喻习语。从认知视角下转喻的本质出发,对上述四类进行探讨分析,强调了突显对于转喻习语的形成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由此看出英汉思维认知的异同。
关键词:认知突显习语转喻

一、认知视角下的转喻

(一)转喻的认知本质

隐喻与转喻都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重点。随着认知语言学地位的日益提高,转喻研究也受到更多重视。1980年,Lakoff与Johnson在他们的学术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挑战传统理论而提出对转喻的新阐释。之后,语言学家们对转喻的认知解读在认知语言学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些学者认为转喻比隐喻要更为根本(Panther&Radden,1999)。总结以往学者的观点,Radden& Kovecses(1999)给概念转喻下了一个学界认可度较高的定义: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一个概念实体(转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转喻目标)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过程(转引自李芸,2011:78)。

(二)认知突显(salience)与转喻的关系

赵艳芳认为,转喻所涉及的是一种“接近”和“突显”的关系。突显注意到焦点不同,因而可以突显不同的侧面(2001:115,139)。此处的“接近”及“contiguity”是大多数研究者所说的“邻近性”。“邻近性”是大多数转喻理论的核心观念,因为邻近性更易于使物体特点突显出来。对于转喻的产生,学者们有不同的表述方式,而突显与参照点是他们观点中的共同之处。Alac和Coulson(2004)强调了“突显”,指出不同的转喻由相对突显(relative salience)的认知原则提供理据,基本观点是:中心的和高度突显的项目作为认知参照点,来唤起其他不那么突显的项目(许向辉、王楠,2012)。也有学者认为,施喻者是用突显的概念实体物代替相邻近或相关联的概念实体……转体相对于转喻目标而言是突显的,才被施喻者有限的注意资源注意到,从而激活对相邻近或相关联事物的认识(徐艳,2010:62)。由此可以得出,突显在转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在比较英汉转喻习语异同时将着重讨论“突显”这一因素。

二、转喻习语

习语的意义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一般认识,并在人们的概念系统中得以重构。认知语言学认为,英语习语是概念系统的产物,其生成和理解机制在于概念结构的映射(张明杰、房晶,2010:22)。
本文提及的转喻习语指的是包含有转喻现象的习语,如“She is a new hand.”其中“new hand”是英文中的习源于:论文书写格式www.7ctime.com
语,在汉语中有相对应的习语“新手”,指的是新参加某份工作的人。英语与汉语中都将“hand”作为突显事物,而新工作的人则是转喻目标。这是由于在工作中,最为突出的身体部位就是“手”,且因为手与整个人有邻近关系,因此“手”可以被突显出来从而形成转喻。

三、认知突显与英汉转喻性习语比较

人类的认知始于范畴化,人们在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中,可从相同角度来认识空间、事体、事件等,但也可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它们的不同特征,并对其进行词汇化(王寅,2005:55)。英汉习语对同一事物相同或不同的表述,直接原因是词汇化的相同或差异,而最终则来自于认知视角的相同或差异,其中突显是关键。
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通过比较英语与汉语的转喻习语,可以根据两者之间的对等关系分成以下4类:1.英汉转喻习语中表达意思上能够相互对等或基本对等的习语,如英语中的习语“live by one's pen”(“以笔杆子为生”)。2.英汉的转喻习语在语义上对等却不能在形式上对等,“shoulder to shoulder”(“齐心协力”)。3.有的英文中的习语在汉语中找不到对等习语,如“se one's skin”(“保全生命”)。4.有的汉语习语在英文中找不到合适的对等习语,如汉语中的“眉来眼去”在英语中则找不到对应的习语。本文将通过对上述几类英汉转喻习语的比较,探究英汉习语中相同与差异的认知原因以及英汉思维方式的异同。
在英汉转喻习语中,占比重最大的是与身体器官有关的习语。这是由于人的认知与自身体验有关。许多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互动性体验的最基本形式是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的感知互动而逐步形成的(王寅,2005:65)。因此,人对自身的感知以及通过自身形成对他人、对环境的感知,成为转喻习语最根本的来源。

(一)英汉转喻习语完全对等或基本对等

这里的对等指的是英语与汉语中的习语所包含的身体部位词是相同的。
以“头”(head)来说,英语关于“头”的转喻习语有“hold one's head high”,汉语中与之对应的是“昂首挺胸”,都表示人的自信与勇气。在形容一个人能勇敢面对困难时的精神面貌时,英语中的“head”及汉语“头/首”高昂起来的动作作为喻体被着重突显了出来,预示着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和状态。
“口/嘴”(mouth)在身体转喻中是十分常见的。举例来说,“She has got five mouths to feed”的意思是“她得养活五口人”。可见,英语中“feed the mouth”显然不应解释为“喂东西吃”,而是“供养”的意思。在汉语中对应的习语是“养家糊口”。很显然,这一习语中,英语与汉语都选择了人体用于吃的器官来代替整个人。这是由于“吃”是身体本能的需要。一般来说,赚来的钱最基本的用途就是买食物以满足人的生理需要。“食”是人生命的根本,人的其它日常活动“衣、住、行”上的花费与“食”相比就没那么迫切,因此没有得到突显。而吃所用到的身体器官论文导读:
“口/嘴”(mouth)得到了突显强化,用以比喻“人”。英汉身体部位转喻习语中还有其它许多的对等。比如“face to face”——“面对面”,“walls he ears”——“隔墙有耳”等等。这些形式和内容都基本对等的英汉习语反映出人们拥有相同或相似的体验,并且突显的角度相同,以致最终形成了相对应的习语。

(二)有对应转喻性习语但形式不对等

英语中的习语“he no roof on the head”(无容身之处)指没有住的地方,而在汉语中则没有用到“头”这个字。从表达同等或类似意思时英语与汉语所选用的身体部位不同,可以看出英汉不同的认知方式。英语的这个习语中不仅“head”为转喻,“roof”也是转喻,指代住所。这个习语选用“head”作为着重点,可见英国人将屋顶看成是整个房屋十分突出的一部分,这可能是由于英国是一个多雨的国家。遮雨是房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因此最先淋到雨也是最需要保护而不被雨水冲袭的头部就突显了出来,代替了整个身体或整个人。而汉语习语中“容身”一词则是突显了整个人身体所占用的空间,以身体来衡量住所。
“give someone a black eye”对等的汉语习语可以说“把某人打得鼻青脸肿”。这两个习语都是通过部分器官代替整个面部打架后的受伤情况。英语选用“eye”这个器官作为喻体,而汉语则选“鼻”与“脸”。这体现出英汉的认知角度差异,英语突显眼睛部位,而汉语则突显了鼻子与脸部。
与此相类似的英汉习语还有“keep one’s eyes skined”——“不动声色”,“neck to neck”——“齐头并进”等等。这些习语的对比很好地反映出对待同一事物,英汉不同的认知视角。

(三)英语转喻习语无对应汉语转喻习语

英语中有些习语中带有转喻,但在汉语中也许只是普通的表达。如英语习语“allow the heart to rule head”直译为“让心统治头脑”,对应的汉语是“感情用事,不够理智”。英语里非常巧妙地把“心”作为感情的体验器官,而“head”转喻“mind”作为思考的器官,体现了理性服从于感性之意。
“go under the hammer”,指的是“被拍卖”。“H摘自:写论文www.7ctime.com
ammer”是主持拍卖者手上握的小榔头,小榔头敲下之时就表示被拍卖的商品成交,“hammer”是整个拍卖环节中极为突出的物体,因此被突显出来。“go under the hammer”也就转喻成了“被拍卖”这一整个事件。

(四)汉语转喻习语无对应英语转喻习语

汉语同样有许多转喻习语在英语中不易找到对应习语。如与眉毛有关的“愁眉苦脸”“横眉冷对”“喜上眉梢”“眉开眼笑”“柳眉倒竖”“低眉顺眼”等等。这些转喻习语中“眉毛”都是突显物,转喻目标则为情绪。从如此多的关于“眉毛”的习语,可以看出汉语中对“眉毛”这一身体部位的重视。显然,中国人认为感情的变化会带来眉毛的变化,反之,眉毛的不同形态可表示人的不同情绪。可以说“眉”是汉语中表达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部位。如“紧锁的眉”是思考或是心情不好的体现;“眉梢上翘、飞扬”是喜悦的表现;“眉毛竖起”是愤怒的表现。上述习语在英语转喻习语中一般仅仅会用眼神“eye”来体现。
除此之外,汉语表达情感“肝肠寸断”“肝胆俱裂”“剖肝沥胆”“牵肠挂肚”等等,在英语中基本上找不到牵涉到如“肝肠”之类词的转喻性习语。英汉转喻习语中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体现了英汉思维中的共性与个性。
四、结语
本文从认知视角下的转喻出发,分析了转喻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邻近性与突显。其中突显是转喻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比英汉身体部位的转喻习语,根据两者之间的对等关系将其分成四类。从认知突显的角度分析了英汉转喻习语的不同对等程度存在的原因,以及英汉思维认知方式的异同。
参考文献:
Lakoff,G.& Joho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Panther&Radden.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9.
[3]李芸.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五官词语的转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学报,2011,(4).
[4]徐艳.隐喻和转喻中突显性的对比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2).
[5]许向辉,王楠.英汉习语中的概念转喻机制研究[J].黑龙江科技
信息,2012,(10).
[6]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7]张明杰,房晶.英语习语的概念转喻阐释[J].语文学刊(下半
月),2010,(7).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李勇忠.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8).
(李凌露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