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科考中锁院制度-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749 浏览:155075
论文导读:学士必持文衡,幸预有以教之。”其同乡们希望他能透露些考试的信息。杨大年一听,就起身离开,一边往屋里走,一边说“于休哉”。当年科举考试,杨大年果然被钦命为主考官。考试的结果是“凡程文用‘于休哉’者皆中选”。而当时在场的同乡一大半人,根本没在意杨大年说“于休哉”暗含的意思,回想起来,一个个后悔不已。巧用“时
科举亦称为设科举士。自隋文帝开科取士后1300多年的岁月里,科举考试的确为无数的士子文人走向达官显贵,铺设了一道金光灿烂的桥梁。于是,千千万万的士子文人,在拥拥挤挤抢过科考这座独木桥的时候,营私舞弊现象便五花八门,科场弊案频频发生,考生舞弊时惯用的手段也越来越巧,屡见不鲜,而采用的反舞弊规章制度也针锋相对。因而,“锁院”制在舞弊源于:电大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与反舞弊这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应运而生,是是非非,各有评说。
唐时盛行公开“请托”、“投卷”
隋唐时期,科举初创,防弊措施不很严密,突出的特点是考试试卷不糊名,考生的信息,考官一目了然。因此,唐时科场盛行“请托”,“贵者托以财,亲者托以情”。应试考生往往借助达官显贵,事先把姓名通报给主试官员,然后是考生手持平素所作诗文,带上钱财,往谒考务官,求得场上照应,当时把这一套称作“求知己”。唐玄宗时,每当临近科考,豪门权贵互相串通,结为朋党,在科场之外形成多股势力,称之为“棚”,并推出声望最高者为“棚头”。以此迎合主试官的视听。因此,官场对科场的干扰极大。
唐德宗时,许多文化名人都卷入到科场“请托”、“投卷”之中。贞元年间的一次科考,主试官是权德舆,有亲信陆参在外为他“通榜”,即接受“请托”,通风报信。结果,有“唐宋八大家”之称的韩愈,私下里向陆参推荐了尉迟汾、侯云长、韦纾、沈杞、李翊、侯喜、刘述古等7人,这几位考生全部登第。就连杜牧、李商隐、卢肇、李益等有名的诗人,也是由于场外有梁肃、吴武陵、许浑、郑畋等高官的力荐,才中榜入仕的。
著名诗人王维,聪颖过人,9岁能作词赋,其诗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且和歧王李范关系密切。唐开元九年(721年)辛酉科开考前,王维得知公主预定名士张皋为状元,颇为不满,后求得歧王帮助,随歧王拜见公主,独奏琵琶,满座皆惊,公主称奇。王维又献上自己的诗作,歧王乘机语及解头(解元)之事,公主一口应承,后王维果然先后取解元、状元。王维虽为诗人、名人,也少不了要过“请托”这一关。
纵观唐代科场,以公平竞争选拔真实人才为宗旨的科举制度,一开始便走了样,虽然唐代“请托”、“投卷”之风盛行,但因此而被处分的考官、士子却极少,这固然是由于手法较为隐蔽及官官相护的缘故,但更重要的是,科举初创,反舞弊的措施还没跟上,即使要惩处也无法可依。
针对“请托”,“锁院”应运而生
由于唐朝科举考试“请托”、“投卷”现象严重,因而规范“考官”成了治理科场首当其冲的问题。唐末,“锁院”制初具规模,宋朝得以日臻完善。北宋开国后,宋太祖针对“请托”之风,又因考官是命题、阅卷和确定录取者名次的执行者,所以加强对考官的管理是防止科场舞弊的重要环节,因此,“锁院”这一制度便应运而生。锁院就是把考官们像坐牢一样禁闭在贡院里。
宋端拱二年(989年),“锁院”始为。据《梦梁录》卷二“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条记载:朝廷在任命主考官和其他考务官员的时候,要求朝廷官员集中到大堂等候待命,命令下达后,“其知贡举、监试、主文、并带羞帽,穿执乘驭,同等考官,迎下贡院,然后锁院,择日放试。”考官们入住贡院后,直至考试结束,定出等第名次之后才能出来,少则三五天,多则四五十天。而殿试一般锁院3日。锁院期间,考官们不能会见亲戚朋友,也不得与贡院外有书信联系,主要是防止泄露考题、通关节等科场舞弊行为的发生。
暗通“关节”,巧对“锁院”
尽管历代统治者绞尽脑汁管理好科场中的关键人物“考官”,锁院制也不断得以修正完善,但终归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考官舞弊。特别是考官在被“锁”之前,就与考生私自定下了暗号、暗语,这是很难用“锁院”来控制的。
据《邵氏闻见录》卷三十载:宋代翰林学士杨大年在没出任主考官、未被“锁”之前,有一伙想参加当年科考的同乡来拜访他,并对他说:“学士必持文衡,幸预有以教之。”其同乡们希望他能透露些考试的信息。杨大年一听,就起身离开,一边往屋里走,一边说“于休哉”。当年科举考试,杨大年果然被钦命为主考官。考试的结果是“凡程文用‘于休哉’者皆中选”。而当时在场的同乡一大半人,根本没在意杨大年说“于休哉”暗含的意思,回想起来,一个个后悔不已。
巧用“时间差”当
无独有偶,名扬朝野的苏轼老先生,也曾利用主考官身份当了一回“”,利用“锁院”来了一招“时间差”。
这“时间差”简言之,就是在接受任命到“贡院”被“锁”隔离之前这段时间里,要么挨时间磨磨蹭蹭,要么派人去通暗信、暗号。据《鹤林玉露》一书记载:元祐中,苏轼主持礼部考试,他在举行考试之前,托人将一篇自己写好的文章送往好友李方叔。而李方叔恰好因事外出,李的仆人将苏轼的文章放置书房的书桌上。送书信的仆人走后不久,李方叔的好友章悙的两个儿子——章持、章援来访,看见桌上的文章,喜出望外,就拿回家去认真揣摩。李方叔回到家后,不见苏轼的文章,心中怅惋不已。考试时,试题果然与苏轼所写的文章十分类似。章持、章援模仿苏轼的文章挥笔而就。
等评卷拆号时,章援夺魁,而文章与章援很相似的章持也得了第十名,李方叔又落第。这是苏轼任主考官利用“锁院”的“锁”,打了个“时间差”,可惜事与愿违,苏轼只能长吁短叹舞弊未遂。
明代名人解缙玩转“锁院”
打“锁院”时间差的远不止苏轼老先生一人,而且此人因“锁院”而如愿以偿。明永乐二年(1404年)的殿试,永乐帝特命主持殿试事务的学士们采辑礼乐方面的经文为题。结果,这题目难倒了许多人,全场只有曾棨的对策写得格外详明,近两万字的篇幅连草稿也未打,永乐帝看过之后赞扬备至。
为什么曾棨的答卷这么突出?原来,会试过后,主考官、翰林院侍读是江西人解缙,在殿试“锁院”之前打了个“时间差”。解缙很欣赏同乡刘子钦的才学,于是暗中与江西老乡刘子钦如此这般这般,并暗中鼓励:“状元肯定是你的,好好努力吧!”这刘子钦自恃才高,对解缙的“关照”不以为然,还漫不经心把这“关照的信息”,透露给了与自己一道来京殿试的同乡曾棨,曾棨于是倍加留心礼乐方面的知识,结果状元被曾棨夺得,后来还成了一代名臣。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源于:论文开题报告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