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将美育融入德育教学中方法与思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039 浏览:156862
论文导读: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作为感性教育和趣味教育的美育对作为规范教育、理性教育的德育教学工作的有益价值,尝试性地提出了三种美育思想在德育教育中具体运用的思路和方法,即观赏类、参与类和讨论类;其次,也尝试举一些具体的范例来说明美育与德育在内容上的结合思路。
【关键词】美育德育思路
1674-4810(2012)16-0003-02

一、美育融入德育教学能有效提升课程的品位与魅力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理性与感性不能片面发展,而目前我国教育对理性教育的片面强调不仅削弱了学生的生命力和幸福感,也同时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也容易陷于概念、理性、知识的纠缠之中。教条呆板的教育形式严重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影响学习实效。
鉴于德育是一种规范教育、理性教育,我们不妨在德育中引入美育的方法和内容来补足德育教育的缺陷。“因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追求人性的完满,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人生,对世界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美育与德育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也就是说,缺乏美育的德育是不彻底、不完全的德育。它对于人的影响将始终停留在外在的、肤浅的层面,而不能到达人的内心深处,造成完全的人格;而缺乏德育的美育则是狭隘和封闭的美育,它将因此而患上严重的营养不良,只有依赖于德育,才能将美育的触角深入广阔的社会领域。
清华大学的帅松林老师提出的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理念具有启发性。美学专家指出,审美是沟通感性与理性的桥梁。“美育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与人格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感性教育是基础,趣味教育是,人格教育是目的,它是通过泄导、升华感性来促进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全人的最终目的。”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德育过程中的美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二、美育思想在德育教育中的具体运用的思路和方法

1.观赏
德育课程中遇到的话题非常丰富,因而涉及的领域也很广。关于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婚姻爱情、道德情操等领域,都有可供发掘的丰富资料。这些资料有诗歌、散文名篇、歌曲及影视的形式等,都可以充实德育课的教学,并带有强烈的审美性、趣味性和直观性,作为在课程内容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观赏类的内容带给学生美的视听享受,直接诉诸他们的感官和感性,从而奠定他们正确认识的情感基础。
此外,把课件做成美的艺术品也是很重要的。除了逻辑清晰、内容正确外,课件的版式、选图、配色、背景音乐等都要形成和谐优美的一体,让学生在美的历程中完成一次理智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与此同时,他们也耳濡目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www.7ctime.com
染,学会用审美求美的态度来面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等,自觉摒弃陋劣粗浮的生活学习态度。
2.参与
“五彩缤纷的生活是教育的唯一主题”。书本知识不过是二手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用自己的双手去实践他们从课本上得来的正确思想,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最终目的。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一定要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如让学生形成团队进行调查研究的形式就得到了好评。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调查报告,这对他们自身来说就是一种动手、思维、实践的可贵过程,必然加强他们与社会的接触和思考。同时,对整个大学教育这也是很有益的方式。
3.讨论
大学美育的目标是人格教育,是为了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这应是美育的最终目的。对美的认识深层关联到一个人的价值观乃至世界观。要形成健康向上、具有道义属性的审美观,帮助学生脱离庸俗、低级趣味的审美倾向,必须要帮助他们综合运用他们的一切哲学的、美学的知识储备来甄别美丑善恶。为了充分暴露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引导大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讨论,这种讨论可以放在“美不美”的视角,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美丑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
当然,所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任课教师的美学和哲学修养,乃至更广的艺术修养。这一点就为一线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和要求。美育的天地是广阔的,美育的形式也有待进一步挖掘。

三、美育内容在德育课堂上的渗透

美育内容在德育课堂可以说贯穿始终。这其中既有道德榜样们的人格美,道德圣哲的思想美,也有我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独特的审美品位和生命情调。
比如,在“爱国主义”这一章内容中,“热爱祖国的文化”是热爱祖国的一项基本内容和要求,那么,作为祖国的文化,中国人传统的审美品位就是文化的一个基本特质。不了解又何谈热爱呢?因此,在介绍祖国的文化时充分展露祖国文化的审美倾向就很重要。如从魏晋时期绵延至今的“尚清”的审美趣味,在梅兰竹菊、远山、烟霭、露珠等审美意象的展现中,崇尚自然、清雅的审美品位得到诠释,对大学生理解本民族的艺术乃至文化哲学都是很有帮助的,这对于学生在与当下和西方的审美趣味的对比中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树立民族自信心都不无裨益。此外,还有与目前全世界风行的环保运动有着密切关联的仁民爱物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等。
理想、价值、道德这些思想品德修养课堂的关键词无一不与“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整体性就更是其最基本的文化特征了。在探讨这些内容
时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学、哲学、艺术的思想对加深课程的理论深度和文化魅力都是非常有益处的。
相信通过不懈的探索和积累,借助美育的魅力来涵养德行的尝试一定会有着广阔的前景。因为这符合现实世界,也符合人性的需求。因为,最高的人性成熟只能在审美结构中。因为,审美是感性的却积淀着理性的历史;它是自然的却积淀着社会的成果;它是生理性的感情和官能却渗透了人类的智慧和道德。它不是所谓纯粹的超越,而是超越语言、智慧、德行、礼仪的最高存在物,这存在物却又仍然是人的感性;它是自由的感性和感性的自由。这就是从个体完成角度来说的人性本体。
参考文献
[1]樊美筠、罗筠筠、王德胜.21世纪我国学校美育的操作设计[J].北方论丛,2002论文导读:12
(4)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3]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方东美.生生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5]樊美筠.美育与德育关系新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6]帅松林.谈谈“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教学方式[J].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11(2)
〔责任编辑: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