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汉语大词典》“撮”字考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237 浏览:81321
论文导读:
摘 要:以山东淄博方言中歇后语“老奶奶上树——欠撮”为引子,就“撮”字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错误的义项进行考证,证明“撮”字正确义项应为“托举”。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撮托举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由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五省一市的一千余位语言文字专家学者历时十八年编纂完成,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纂原则,共收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可谓集古今汉语语词之大成。正因为规模宏大、收字繁多,加之编纂时间较早,所以难免出现释义义项错误等问题。本文以山东淄博方言中一句歇后语为引子,就“撮”字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错误的义项进行考证,以此订正。
在山东淄博方言中,有一句歇后语:老奶奶上树——欠撮(读cuō)。这是一句谐音双关歇后语,句中“撮”字意思应是“从下往上托举”,但是《汉语大词典》中“撮”并没有这个义项。“撮”字到底有无“托举”之义呢?下面对此进行论证。
“撮”读cuō时,在《汉语大词典》有12个义项,下面仅把与本文有关的义项列举一下:①用手指取物;抓取。《水浒传》第九十五回:“那人就地撮把土。”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②摘取;摄取。《史记·太史公自序》:“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③聚,聚合。《孔子家语·始诛》:摘自:毕业论文摘要范文www.7ctime.com
“﹝少正卯﹞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王肃注:“撮,聚。”引申为拉拢,撮合。清李渔《慎鸾交·久要》:“怎见得众冰人,撮不得巫山就。”④扶持;簇拥。《三国志平话》卷中:“曹操得命,西北而走。至江岸,众人撮曹公上马。”《西游记》第九十七回:“沙僧就在府堂上把唐僧撮上马,吆吆喝喝,一拥而出。”《红楼梦》第十四回:“凤姐下了车,一手扶着丰儿,两个媳妇执着手把灯照着,撮拥凤姐进来。”⑤结;束。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四:“﹝圆通禅师﹞作颂云:‘谁能一日三梳头,撮得髻根牢便休。大抵是他肌骨好,不施红粉也风流。’”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再说一个海誓山盟,我便收撮了火性。”
由上所举,我们发现《汉语大词典》中“撮”确实没“从下往上托举”这个义项,但仔细研究会发现《汉语大词典》“撮”字的义项④“扶持;簇拥”所举古文献材料中《三国志平话》和《西游记》的例子,“撮”用“扶持;簇拥”解释似乎不合适,反倒是用歇后语中“从下往上托举”来解释更合情合理,那这到底对不对呢?我们用事实材料证明。

(一)分析《汉语大词典》中义项“扶持;簇拥”是否合理

扶持:《汉语大词典》“扶持”条有四个义项:①搀扶。《礼记·内则》:“以适父母姑舅之所……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②支持;帮助。《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我来了,全仗你们列位扶持。”③服侍;照顾。《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梅词话》第二十三回:“你去扶持你爹,爹也得你恁个人扶持他,才可他的心。”④神农乐名。《通典·乐一》:“神农乐名《扶持》,亦曰《下谋》。”
簇拥:《汉语大词典》对“簇拥”只有一种解释:许多人团团围着。《水浒传》第二十二回:“知县听得有杀人的事,慌忙出来升庭。众做公的把这唐牛儿簇拥在庭前。”《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真人急忙整身,叩伏阶前。见千乘万骑,簇拥着老君,在云端徘徊不下。”
我们由此发现,“扶持”跟“簇拥”两个词意义上相差甚远,《汉语大词典》把二者放在一起,作为一个义项解释“撮”,是矛盾的,从根本上就是一个错误。

(二)从文献资料所引“撮”字义与“扶持”“簇拥”的意义上来作探讨

“扶持”在《汉语大词典》中给出的所有表动词性的义项强调的动作发生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即参与动作的主体是处于同一平面上的。但《汉语大词典》给出的文献资料是“众人撮曹公上马”和“把唐僧撮上马”。上马的动作主体,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不是平行地处于同一平面上的,这就跟“扶持”相矛盾,再拿来解释当然不正确。
“簇拥”只是强调“团团围着”这一种状态,并不强调主体发出什么样的动作。但文献资料中的“撮上马”显然强调的是主体发出的动作,而不是状态,因此二者也是相互矛盾的。注意“簇拥”用来解释“撮拥凤姐进来”却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汉语大词典》中“撮”字义项④“扶持;簇拥”是不准确的。应该分作两个义项:
a.簇拥。例如:
(1)《红楼梦》第十四回:“凤姐下了车,一手扶着丰儿,两个媳妇执着手把灯照着,撮拥凤姐进来。”
b.从下往上托举。例如:
(2)《三国志平话》卷中:“曹操得命,西北而走。至江岸,众人撮曹公上马。”
(3)《西游记》第九十七回:“沙僧就在府堂上把唐僧撮上马,吆吆喝喝,一拥而出。”

(三)“撮”字的“托举”义,古已有之,在古文献资料中,用例甚多。例如:

(4)《西游记》第三十八回:“好大圣,捻着诀,念声咒语,往巽地上吸一口气,吹将去就是一阵狂风,把八戒撮出皇宫内院,躲离了城池,息了风头,二人落地,徐徐却走将来。”
(5)《西游记》第六十五回:“簇拥着唐僧,使个摄法,共弄神通,一阵风撮出垣围,奔大路下了山坡,却屯于平处等候。”
(6)《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七回:“相主事夫妇都连忙起来,摸他身上还是滚热的,嗓子里正打呼卢。相主事娘子抱着往上撮,相主事叫起爹娘并那上宿的家人媳妇。”又第七十七回:“两个家人娘子倒替着往上撮,一个把绳剪。”
(7)《毛公案》第五回:“姚庚复又举刀来杀,忽然从地上起了一阵狂风,把安人撮起,顷刻间刮去,踪影全无。姚庚一见,只唬得呆呆发怔。呆了半刻,只得转身回家,向刘氏将适才之怪事说了遍。”
(8)《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二回:“你过来,我把这墙头上撮过你去罢。”
由此可见,“撮”字之“托举”义在明清之际很是盛行,至今依然沿用。
参考文献: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1版)[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0.
(冷超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