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马克思恩格斯普遍就业理论及其时代价值-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95 浏览:15682
论文导读: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普遍就业理论是由普遍就业的科学构想、普遍就业的基本特征、普遍就业意义和普遍就业条件构成的理论体系。它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就业本质与规律,对我国当前就业目标的确定、就业制度和就业机制的选择、就业质量的提高以及就业途径的开创,都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普遍就业理论,时代价值
〔〕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4-0077-04
一、引言
在《宣言》、《共产主义原理》、《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资本论》、《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和资本主义人口过剩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人口过剩的实质及资本主义保证全体公民都有工可做的虚伪性,表达了废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和在共产主义社会推行劳动就业普遍化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以就业普遍化为核心,对普遍就业的本质特征、必要性和条件等都进行了系统分析,使普遍就业思想成为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普遍就业理论是我国就业理论与实践的理论指导。在现阶段还不能实行普遍就业制度的情况下,科学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普遍就业理论及其时代价值,对我国就业理论的创新发展,对我国就业目标、就业制度、就业机制和就业途径的选择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普遍就业理论及其时代价值研究上,存在着对普遍就业本质特征、普遍就业质量和普遍就业条件认识不够和脱离现实国情对普遍就业理论的时代价值估计过高与认识不足的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前所实行的普遍就业制度及由此产生的消极后果,就与理论研究和探索中的这种欠缺有直接关系。历史经验表明,科学认识普遍就业理论和准确把握客观实际是正确发挥马克思恩格斯普遍就业理论对我国就业实践指导作用的前提,科学认识普遍就业理论及其时代价值是正确发挥普遍就业理论指导作用的关键。

二、马克思恩格斯普遍就业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普遍就业理论由普遍就业的科学构想、就业特征、就业意义和就业条件构成。
1、普遍就业的科学构想。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人口相对过剩现象根本消除,人人都必须劳动,人人都有工可做,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平等地享有劳动就业的权利和义务;由于人们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为自己源于:大学毕业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劳动,所以异化劳动消灭、旧的社会分工根本消除、劳动条件改善、劳动强度适度,且人人都能“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要的资料” 〔1 〕 (P330 )。这样,劳动就业就不再是劳动者的一种负担和痛苦,而是一种幸福和快乐;就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主要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2、普遍就业的基本特征。首先,普遍就业是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和义务的体现。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权利和义务平等、劳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把普遍就业视为劳动权利和义务平等性和普遍性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他们要求联合起来的工人共同支配生产资料和资本,消灭雇佣劳动、资本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实现工人的平等劳动权,让“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 〔2 〕 (P644 )。另一方面,他们又强调劳动是全体公民的共同义务,要求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绝不允许任何个人“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那部分推到别人身上” 〔2 〕 (P644 )。其次,普遍就业是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相统一的就业。一方面,普遍就业理论强调就业数量,要求消除人口相对过剩现象,让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得到工作。另一方面,普遍就业理论又重视就业质量提高,把消灭剥削劳动、过度劳动和旧式劳动分工,实现劳动与休闲、劳动与自由的结合,让劳动者在为社会同时也是为自己的劳动中感受到舒畅、幸福和快乐,作为就业的理想目标。最后,普遍就业是不存在劳资关系、劳动者得到合理利用、其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就业。马克思恩格斯阐明,在资本和劳动力分离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中,劳资关系表现为阶级剥削、阶级利益对立和阶级利益失衡,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必然导致劳动异化,使劳资双方的矛盾和冲突不断扩大和加深,并终将导致工人阶级的斗争和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消灭。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充分结合,人们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为自己劳动,劳资关系必然被消灭,劳动力将得到合理利用,劳动者的积极性将得到充分发挥。
3、普遍就业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以其对人类的关怀,即人类彻底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从促进人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普遍就业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首先,普遍就业是“人的类本质”的必然反映。他们认为,劳动一方面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另一方面又表现和确认人的类本质。单个劳动者只有参加劳动,他的类本质才能不断得到体现和确认。赋予劳动者普遍的就业机会正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其次,普遍就业是人们谋生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创造历史的第一历史活动,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基础;人类为了生活、生存、繁衍和能够创造自己的历史,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劳动。在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还主要是人们谋生的一种手段时,人们要维持自己生命有机体存在,就必须有工可做。最后,普遍就业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自由王国”里,人类长期存在的疯狂的“个体生存斗争”停止,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对立消失。这样,劳动就业不再是人们的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不再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是解放人的手段和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4、普遍就业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普遍就业的构想由以下一些必要条件作支撑: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根本的制度保障。由于生产资料资本主论文导读:度的社会条件。允许一定范围失业现象的存在,采取多种就业方式,广开就业上一页123下一页
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的制度基础,是资本主义工人相对过剩的决定力量,所以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制度,实行普遍就业制度,首先必须从根本上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和“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即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也就是说,只有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由剩余价值生产所造成的人口相对过剩,在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利用生产资料、合理分配和使用劳动力。
第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必要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把资本投入增加、生产规模扩大视为增加就业的物质条件,将生产资料数量发展到足以吸收劳动量的规模作为推行普遍就业制度的物质基础。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充足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要推行普遍就业制度就必须增加生产力总量,将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需要的规模。这就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分工深化、新兴工业部门和非生产部门空前发展,为劳动力就业提供极其广阔的空间。
第三,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的人口数量和质量是必要的人口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口生产应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人口数量的可能限度总是由一定生产条件的扩展能力所设定,并随生产条件的变化而收缩或扩大 〔3 〕 (P105 )。如果人口增长超过了生产力增长,就会出现人口压迫生产力的情况,给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就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人口数量增长存在着必须为其规定一个限度和不得不采取某些措施对人口生产进行调节的可能性。而对人的生产进行调节,在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困难的事情。马克思恩格斯还分析了资本主义机器分工对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限制,指出工人在成为资本和机器隶属物而变为“局部工人”后的就业不适应性和再就业困难问题,阐明了在消除资本主义奴隶般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变换工种、有计划地组织劳动力在生产部门之间合理流动等措施,防止工人片面性和增强劳动力就业适应性的主张。
第四,把劳动普遍限制在合理程度是基本要求。把劳动限制在合理程度至少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缩短工作日。马克思恩格斯表明,工作日缩短有利于普遍就业。在他们看来,机器工业和生产力发展为工作日缩短提供了物质条件。然而,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形式之后,工作日的最低界限才能限制在必要劳动时间上 〔4〕(P578 )。在共产主义社会,在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已定的情况下,“工作日的缩短的绝对界限就是劳动的普遍化” 〔4 〕 (P579 ),即工作日缩短的程度以普遍就业为条件。二是降低劳动强度。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更紧密地填满劳动时间空隙、迫使工人在同样时间内增加劳动消耗对工人健康及劳动力本身的破坏,表达了劳动强度以工作日限制在必要劳动上为限度,让工人从劳动中感受到快乐的理想。三是禁止使用童工和限制妇女劳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的强制劳动不仅排挤了成年劳动力和男劳动力,而且还夺去了儿童游戏时间、学习的机会和妇女在家庭范围内所从事的自由劳动的时间,严重残害了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
第五,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有计划利用劳动力是必备的就业机制。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把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于社会各个部门的必要性。他们设想,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和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之后,“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 〔2 〕 (P630 ),社会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有计划地自觉地组织生产、合理分配社会的劳动时间,使各种职能的劳动同各种需要保持适当比例关系,使劳动资料与劳动力相适应,使工人都能根据其年龄、性别、兴趣和特长等进行适当安排,从事更适合其自身的工作。

三、马克思恩格斯普遍就业理论的时代价值

普遍就业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就业理论的指导,对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问题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1、科学认识普遍就业条件,制定科学的就业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普遍就业的条件表明,实施普遍就业制度需要一个不断创造论文下载中心www.7ctime.com
条件的过程。在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容纳现有劳动力规模的情况下,不能简单地通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跨越、赋予劳动者普遍的劳动权利与义务、有计划安排劳动就业等手段,达到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就业的目标。离开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这一物质基础,缩短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扩大劳动就业空间等都将陷于空谈。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比较落后、人口规模巨大的情况下,因生产资料容纳不了众多的劳动力而造成的部分社会成员失业现象,在短时期内还难以避免。因此,理性的就业目标只能以普遍就业为努力方向,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数量。
2、准确把握普遍就业条件,选择正确的就业制度。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就业目标,也就有什么样的就业制度。就业制度根本上受制于生产方式。如果不顾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现状,强行推行普遍就业制度,那么只会造成人浮于事、劳动力利用效率低下和社会隐性失业问题,其结果必然偏离普遍就业的科学构想。改革开放前,由于对马克思恩格斯普遍就业条件缺乏全面认识,以及对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巨大人口就业压力估计不足,认为进入社会主义后就不存在失业现象,所以采取了国家统配统包的普遍就业制度。在城市,劳动力由国家按统一计划进行招收和调配;在农村,劳动力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吸纳。除少数因违法违规而被辞退和羁押的人员外,整个社会只存在等待就业的待业人员,而不存在失业人口。这种普遍就业制度虽然实现了普遍的就业权利和义务,并在表面上人为地消除了失业现象,但却堵塞了多种就业渠道,造成了城乡各个经济单位和部门人员富余、劳动力与劳动资料结合不合理、劳动力资源浪费严重和整个社会潜在失业突出等问题,并最终拖累了社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就业实践的经验表明,现有的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还远不能为人口大国实施普遍就业制度提供有力支撑,还不具备真正消除失业、实行普遍就业制度的社会条件。允许一定范围失业现象的存在,采取多种就业方式,广开就业论文导读: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

5.责任编辑于晓媛上一页123

门路,才是促进就业和最终通向普遍就业的必由之路。根据我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人口就业压力,将普遍就业制度转向努力促进和扩大就业的制度乃是正确选择。3、全面认识普遍就业条件,明确扩大就业规模的基本路径。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普遍就业的条件是社会全员就业的条件,为当前扩大就业规模指明了路径。首先,要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普遍就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就业规模。推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就要通过扩大内需、深化社会分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地区生产力合理布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渠道。面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力争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不仅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就业问题、控制失业率的需要。其次,要扩大投资规模。生产资料数量或投资规模与就业量成正比。扩大投资规模就是在现有的劳动效率和劳动强度下,通过增加生产资料总量,吸纳更多的劳动力。面对我国就业的严峻形势,必须把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与调整投资结构和方向同增加就业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和信贷担保体系,提高中小企业贷款的规模和比重,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增加生产和扩大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三,要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增加劳动力就业适应性的要求。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对新成长的劳动力普遍实行预备培训,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将有创业愿望的人员纳入创业培训范围等等,都是社会主义市场就业机制下促进就业的必要手段。它不仅对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民就业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也具有直接作用。第四,要纠正过度劳动,严格执行标准的工作时间。我国劳动法虽然明确规定了日和周标准工作时间,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劳动者超标准时间工作的情况还比较常见。这不仅给劳动者身体和精神状况造成了极大伤害,而且抢占了部分就业岗位。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把劳动普遍限制在合理程度的思想,纠正过度劳动、严格执行标准工作时间,也是增加就业人数的重要方法。第五,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普遍就业理论,政府是合理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有计划组织普遍就业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在促进就业、保障就业质量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主导就业方向还是在规范市场就业秩序方面,政府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绝不能以市场就业机制为借口,将就业完全推向市场。
4、正确认识普遍就业机制,选择合理的就业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实施普遍就业制度以计划经济体制为运作方式。然而,在社会主义经济机制探索中,我国转向了与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普遍就业制度所依赖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后,依照国家计划由政府直接配置劳动力的方式失去了机制和体制基础。顺应在国家宏观调控前提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机制,原来国家计划统配统包的就业方式必须让位于政府指导、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面对当前巨大的人口就业压力,一方面要承认劳动力个人所有权和企业单位用工的自主权,实行自主就业和市场调节就业政策,另一方面要将国家政策指导与市场调节就业结合起来,实行国家政策指导市场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积极促进和保障就业,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使劳动力得到最大程度地使用。
5、全面认识普遍就业特征,将就业数量与质量结合起来,尤其要重视就业质量的提高。撇开社会制度因素,马克思恩格斯所分析批判的“工人相对过剩”、强制劳动、剥削劳动和工作环境恶化等现象,在市场机制的条件下都可能出现。即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概莫能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也可能存在着缩减劳动力、压低或变向压低工资、提高工人劳动强度、轻视劳动环境改善和社会福利保障等问题。因此,科学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普遍就业的特征,充分发挥国家在引导管理市场就业和规范市场就业秩序中的积极作用,注重扩大就业数量与提高就业质量的有机结合,是当前促进社会就业的必然要求。针对目前市场就业中较为突出的劳资关系,提高就业质量,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普遍就业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劳资关系。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曾一度基本上被消灭的劳资关系又得以产生,而且劳资冲突也不断增多和扩大。在现阶段还不能消灭劳资关系的情况下,承认劳资关系的存在,规范劳资关系,限制非公有资本对劳动的 剥削,充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致谢www.7ctime.com
分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责任编辑于晓媛